痛打“沙漠之狐”隆美尔的美系“超级坑爹车” M3中型坦克在北非的战斗小史

本专栏所有文章均为本人(笔名:夜莺)原创,同时也为坦克世界旗下公众号供稿


从这个角度看,M3中型坦克威武异常
各位车长老爷们大家好啊,在曾经的一篇文章“这台7个乘员2门炮的超豪华战车 被称为全游第一烂车 肯定也坑过你!”中,我们介绍了M3中型坦克的前世今生与各类数据,很多老爷给小编留言说想看一下M3中型坦克在世界各地的战斗情况,对这台“坑车”的实际使用感受表示很有兴趣,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台美系“第一坑爹车”征战北非沙漠的传奇故事!
研究北非“格兰特”
北非黄沙中的恩恩怨怨

1942年7月13日的《时代》杂志:隆美尔剑指苏伊士运河
由于“大英帝国”早期的疯狂扩张,英国在第三世界国家拥有大量的殖民地,其中位于非洲大陆北部的埃及早在1882年起就有英国驻军,但是从1938年开始英国的驻军开始撤回,余下的英军力量仅用于防卫苏伊士运河这条重要的生命水道——有了苏伊士运河,从印度孟买到英国伦敦这两座港口城市之间的航程少了7000公里,运送物资的商船不用绕过整个非洲大陆,这大大的提升了运量也减少了成本和危险,德军一旦切断它,后果很严重。

法属北非(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
在第二次大战开战前的1938年,驻扎在埃及的英军就是日后的第七装甲师,由珀西·霍巴特少将指挥(“霍巴特的马戏团”就是来自这位少将的大名),1939年又来了一位阿奇博尔德·韦维尔中将,他成立的司令部总领埃及、约旦、巴勒斯坦和塞浦路斯,英国人的势力范围大体在上图蓝框中。而当时的意大利王国在1912年击败奥斯曼帝国军队后占领了利比亚,1940年时意大利人在利比亚驻扎有14个步兵师,在人员和资源上都远胜他们东边的英国人(丘吉尔承认意大利人有21万人,而英军只有5万人)。最后是在法属北非(现在的阿尔及利亚)的法国驻军(白框内,为什么要用白色?),意大利人的殖民地由于被夹在英法殖民地中间,所以没少受“夹板气”也就经常起冲突。

沙漠中的英军防空炮兵
1940年6月11日,驻扎在利比亚的意大利军队已经开始和驻扎在埃及的英军交上了火,英国第11轻骑兵团发动了一场“沙漠奇袭”,出动装甲车辆潜入意大利军队的阵地抓了一堆俘虏回来,这些倒霉的意大利俘虏甚至还不知道两国已经开战,稀里糊涂的就做了阶下囚。半个月后的6月25日法国和意大利签署了停战协定,意大利人这次可以全心全意的对付英国人,紧接着的6月28日,受人爱戴的意大利空军元帅伊塔洛·巴尔博在利比亚东北重镇托布鲁克降落时,被自家的高射炮兵给打了下来....

1940年12月8日发起的罗盘行动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意大利的大独裁者墨索里尼非常迫切地希望把意大利占领的北非和“未来将要占领的”东非连接起来,这就必须要“把英国人赶进地中海”,所以他连续逼迫新上任的格拉齐亚尼元帅发动一次大战役,拿下英国人占领的埃及。格拉齐亚尼元帅和前任巴尔博元帅都不支持这种行动,可在领导人的压力之下,倒霉的意大利军队开始了行动——紧接着就被英军的一记后摆拳打的满地找牙:在持续70天的“罗盘行动”中,英联邦军队仅付出了不到两千人的代价,就俘虏了超过13万的意大利人,缴获的武器弹药和食物补给堆成了山,丘吉尔嘲讽到“从来没有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抓到过这么多的俘虏。”
隆美尔的非洲军来袭

隆美尔:算了,我心态超好
看到意大利军队把仗打成了这个鬼样子,希特勒想必也是困惑不已,不过,还是要“看在党国的份儿上,拉兄弟一把!”1941年2月,德国组建了远征非洲的部队,他们要挽救意大利人的颓势,这就是“德国非洲军团”,领导者是被丘吉尔和蒙哥马利大吹特吹的隆美尔。在这个时候,非洲军的坦克质量并不好,数量也不多,他们还在使用差不多快一半以上数量的一号和二号坦克,而优秀一些的三号和四号坦克也是使用短管炮的型号。1941年上半年到1942年这段时间里,北非基本处于一种反复拉锯的奇葩状态,在此不多赘述。

英军的M3“格兰特”中型坦克
1941年11月,英国人梦寐以求的M3中型坦克来到了北非,这些M3中型坦克被用作训练车,刷一刷英国坦克车组的熟练度,也顺便检测一下这些车在沙漠环境中的可靠性。他们真正参战还要到1942年的5月份,此时在北非的英军手中拥有大概140台M3中型坦克,英国装甲兵对坦克上装备的“75mm大炮”很有信心,只是英国车长们有些不知所措:这车有两门火炮,要怎么分开指挥?

M3车体上75mm炮的瞄准潜望镜
M3中型坦克车体上那门75mm火炮也让人又爱又恨,它使用的不是常规的筒式同轴瞄准镜,它用的是一款潜望镜用作瞄准,在北非沙漠强烈的阳光下会造成很严重的虚影,极大地干扰了炮手的瞄准。英国人采取的办法是直接把潜望镜堵住,车体炮手学习如何使用从炮管内观测进行瞄准,同时在车内的高低机手轮上刻上刻度,一点一点慢慢磨合。

蒙哥马利元帅的指挥车“蒙迪”号
M3中型坦克高大的车体和37mm的小炮塔倒是很受英国人的喜欢,英国坦克兵发现在起伏的沙丘中,高大的车体通常可以带来更好的观测视野。而且还可以把坦克停在沙丘的反斜面,借助沙丘带来的仰角,配合弹道弯曲的高爆弹,依靠车长的观测进行“超越射击”,这样敌人只见炮弹飞过来,不见是从哪儿打的,倒也很有效。

糟糕的M72穿甲弹(箭头所指)
最后一个问题是美国人引发的,75mm M3坦克炮原配的M72穿甲弹性能非常糟糕,M72的弹头基本就是一整块实心铁坨,穿甲能力很差,而且击穿了也没什么后续杀伤效果可言。英国人在1942年3月的测试中,发现M72穿甲弹在500米的距离上已经无法击穿三号坦克F型的正面,当时更优秀的M61型被帽穿甲弹还在研究测试中,英国人一方面紧急要求美国人加速研发,另一方面独辟蹊径:在第一次托布鲁克战役中,英国人获取了大量的德军四号坦克E型75mm弹药,有人提议将德国人的Pzgr.39炮弹弹头卸下来,改装一下安在美国M72炮弹的药筒上试试。实地测试的结果表明这种德-美混血炮弹工作正常而且强而有力,英国人一共改造出了一万五千发这种炮弹,可惜在第二次托布鲁克战役中,其中六千发库存弹又被德国人抢了回去。
加查拉战役:互有胜负

车长观测“打黑枪”
在1942年5月27日的加查拉战役中,英国第7装甲师第4装甲旅下属皇家第3坦克团的19台M3“格兰特”首次“开荤”。27日早上“格兰特”们发现了德国非洲军第15装甲师的第8装甲团一部,主要由三号和四号坦克组成。“格兰特”们在900米外就开始冲着德国坦克们猛烈开火,德国装甲兵们感到惊讶不已,因为以往的英国“十字军”“瓦伦丁”坦克通常都是在400-500米的距离上才和德国坦克交火,怎么今天的英国人如此好斗?远在射程外就向我们开火?

沙漠中的德军四号坦克E型
在短暂的惊慌后,德国坦克兵们发动了反击,虽然在火力上德国坦克们稍逊一筹,但是英国人的数量较少,而且德国炮手们精准的射击也让英国坦克兵们颇为头痛。战斗一直持续到中午,这19台“格兰特”中有12辆被德国坦克击毁或是失去战斗能力,剩下的7台“格兰特”则是炮弹耗尽后不得不撤离战场,事后英军对部分损失的“格兰特”们进行了回收。

炮声隆隆,黄沙漫天
位于战场另一边的英军第11轻骑兵团则蒙受了重大损失,该团的22台M3“格兰特”在进入射击阵地之前就被德军率先发现,C连的“格兰特”们首先遇到了一大群德国三号坦克,双方开始交火后互有损失,随后英军的A连、B连在向德军装甲先锋机动时也被精确的反坦克火力覆盖,A连只有2台“格兰特”得以逃脱,剩下的英国坦克包括第11轻骑兵团团部直属指挥车,全部被德军击毁,第11轻骑兵团宣称他们全军覆没之前击毁了30台德军坦克。
哈勒姆阿尔法:铜墙铁壁

进击的四号E和二号
在1942年8月-9月间的阿勒姆哈尔法战役中,“沙漠之狐”隆美尔可碰了个大钉子。在第一次阿拉曼战役后德国非洲军团虽然占据优势,可却大大拉长了后勤补给线,英国人不断的对德国控制下的港口进行空袭,意大利统帅部和德军之间争权夺利互相压制,可盟军那边是吃香的喝辣的什么都不缺,隆美尔决定在盟军吃的足够肥、德军饿的足够瘦之前主动出击,狠狠地抢他一把。此时非洲军团共有34辆轻型及193辆中型坦克,其中有27辆是换装75毫米KwK 40 L/43长炮的新型四号坦克F2型,它们可以轻松揍扁任何盟军坦克,另有243辆落伍的意大利M13/40坦克(战斗力约等于T-26)。

打仗归打仗,红茶不能忘
同时,盟军用作防御的约500台坦克中有170辆是M3“格兰特”,其中阿勒姆哈尔法山区有92台M3“格兰特”,还有70多台M3“斯图亚特”和大量6磅反坦克炮,以及英国空军的空中支援,隆美尔将在这品尝苦果。1942年8月31日晚间,德国非洲军的坦克们出现在阿勒姆哈尔法山脚下,M3“格兰特”们早就龟缩在事先挖好的工事中等着它们。

四号坦克F2型依靠射程优势(这次是我先!)在远距离狙击掉了几台M3“格兰特”,但是当德国坦克冲到近距离后,“格兰特”们也开始了急速反击,在一番鏖战之后德国人损失了21台坦克,英军损失了22台坦克,随后进入僵持。9月2日隆美尔意识到已经被拖住了,同时英军又在打击补给线,隆美尔只得撤军。
第二次阿拉曼战役:重拳出击

画作:盟军痛揍德军(指欺负I号坦克)
1942年10月23日开始的第二次阿拉曼战役是北非战场的重要转折点,也是M3“格兰特”在北非最后的闪光。这场北非区域最宏大的战役双方出动超过30万人,有1600辆坦克参与,自然也少不了M3“格兰特”。10月24日黄昏,德国非洲军第15装甲师和意大利“利托里奥”师的坦克们在落日下从第28号山(盟军称为基德尼山)冲下来,和英国第1装甲师的坦克撞到一起,100多台坦克参与了这场大混战,最后有超过一半的坦克在暗夜中被摧毁,这是第二次阿拉曼战役中首次大规模坦克战。

隆美尔:wdnmd!wdnmd!
隆美尔手中的坦克越来越少,11月4日,战至最后的威尔汉姆·冯·托马将军只能靠手头的不到40台坦克迎战盟军的150辆坦克,托马最后跳出被击毁的座车被俘。此时盟军手中的M3“格兰特”和新援助的M4“谢尔曼”等坦克超过800台,而且油料十分充足,而隆美尔却不得不烧掉刚运到却无车可用的1200吨珍贵汽油,实在令人讽刺。第二次阿拉曼战役断送了德国非洲军反攻的希望,隆美尔损失掉了约500台珍贵的坦克和59000人,北非战场的天平彻底向盟军倾斜了,此时距离非洲军团投降只有半年。

进击的M3
第二次阿拉曼战役也是盟军在北非最后一次大规模使用M3中型坦克,它们会逐渐被更好的M4“谢尔曼”替代,但是M3的故事并未停止,在大雪纷飞的东线战场和酷热难耐的太平洋战场上,M3中型坦克还在一往无前的与法西斯匪徒们战斗,延续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全文4500字,参考资料:Atkinson, Rick (2004) [2002]. An Army at Dawn: The War in North Africa, 1942–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