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仙词•阳山赋

忆仙词/《仙人下山的七日》第二日:阳山赋
仙人喜欢在夜里行路。此行不似桥梁,是有目的的,即便早已淡泊于云雾,明灯常照。
去往皇都的路上,仙人见到了一处矮山,山上佛寺鸣起钟声,明灭间有人声喧哗。山下小道,小道边有古木,古木旁流了一条小溪。
一步一踏,青衣抚在了石阶上,所至之处幽香暗暗,苔痕淡绿。
是一处悠闲小山的,仙人想。但当抬首去观山腰景色,却见许多儒士风范的文人墨客聚集在山亭,随听不见他们的话题,仙人却也猜到了许多。
石道边有块碑,写着此处阳山。仙人苦笑,心中不免有些失望,但也徐步行向远处山木间的石凳歇息。
群鸟鸣声上下,清脆悦耳;晨间花露,随着仙人行路而欲坠,若是除去那些儒士,大抵也是一派秋佳风景。
晃晃悠悠,仙人捧着锈剑,坐在木间石凳上。青袍点在微湿的泥土上,竟未染上半点尘埃。他眯上眼,任由阳光从树叶的间隙里泻下,落在长发上;风吹衣袍,仙人显得消瘦,仿佛随时都会被吹倒的旗杆。但也唯有仙人置身于山间时,阳山才有了一丝灵韵之气。
他曾无数次在黑不见光的昏暗里挣扎,斩过祸世大妖,除过百年老鬼;手上沾的血只怕比湖海之水还多。那些时日,世间诸邪无踪。但即便是仙人,也有疲惫的一天。千百余年的斩妖除魔,乃有业障缠身,只要一刹心魔便会堕入邪门。
所以仙人告别了老友,上山去了。此后人们再也没见过仙人,或说仙人已魂归高天;或说仙人隐居山野;甚有说仙人早已堕为邪祟……
记忆里的往事冲刷着仙人此刻的平静,几滴汗水从眉间落下,点化在地上,绽放了花。
屏息间,仙人感觉到身后有人。他睁开双眼,缓缓起身,见着了一名道士。
道士向仙人作揖,说上了几句客套话。
仙人不喜欢这样无聊的交流,但出于礼貌还是静静看着他,待他说完。
大致内容是说,仙人居然能撇开空气里的糟粕,只让精华触碰其身,修为之高深让他赞叹。
仙人还是不说话。
他不习惯说话,也不想说话。
道士笑了,问仙人,那些儒士是在做什么?
仙人转目看向那些文人,天地间一声哀叹。
阳山百年前出了一位状元,于是百年间科举考生皆来此处祈福,此刻他们应当在宣谈八股之文。
那状元写了一篇《阳山赋》——不知道友可要去看看?
仙人自然知道。
但他还是答应了。
两人走在石道上,一个捧着剑不说话,一个挂着剑滔滔不绝。道士说,去年就在这里的山亭里,疯了几个读书人,大抵是被落榜逼疯的。仙人见过太多读书人了,大多都是为了功名利禄,科举年年有,疯人不罕见。
路转溪桥,忽见一片阳光泼洒的开阔地界。不远处的山寺门前,一块浩大的石碑。
几个读书人跪在石碑底下,嘴里不知在说些什么。石碑临风,篆刻三尺深的赋文百千年依旧。
“吾幼家贫,无书致学……幸从鸿儒而学,行思文法,眠忆师言……虽是天资愚钝,也有所成,故得宠幸,在京为官……尔辈乃我阳山子民,当苦读十年寒窗,不得心思其他,不可逾矩。”
仙人不想去理解,亦不想去同理。他看过太多人间悲欢,早已习惯。
他甚至不愿意怜悯。
阳山赋的碑文浩然正气,仿若山间的脊柱;而仙人一身纤瘦,悲恸之色显露于面容,似若山间清风。
只可惜,脊柱见不了清风,清风见不得脊柱。
仙人摇了摇头,叹了口气。他将剑仗在地上,容颜无情。
却也动人。
他就如此一直站着,一直看着,一直听着,一直叹着。阳光照下的影子变换了方向,读书人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只有仙人一动不动。
道士呼喊着“道友”、“道友”,怎么也叫不醒。便离开了。
有人说那天阳山来了个妖怪,把阳山赋的神气磨尽了。但详细的谁也说不清楚,谁也不知道。
人们唯一确定的是,那天阳山赋的石碑上多了两行字:
近看是悲剧,远看是喜剧。
没人知道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