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对比剂与心电门控技术
第十二章对比剂与心电门控技术
第一节 X线对比剂
考点1 X线对比剂
X线对比剂是指用人工的方法将高密度或低密度物质通过某种途径引入体内,使某器官或组织的图像与其周围结构或组织的图像产生密度差,从而显示成像区域内组织器官的形态和功能的物质。
考点2 理想的对比剂具备的条件
①与人体组织的密度对比相差较大,显影效果良好。②无味、无毒性及刺激性和不良反应小,具有水溶性。③黏稠度低,无生物活性,易于排泄。④理化性能稳定,久贮不变质。⑤价廉且使用方便。
考点3 根据对比效果的差异分类

考点4 根据使用途径分类

考点5 根据水溶性含碘对比剂的分子结构分类

考点6 按渗透压的不同分类

考点7 对比剂引入途径

考点8 碘对比剂不良反应
1.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按照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的规定,将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时出现的有害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2. 几乎所有的药物在发挥其功效的同时都会引发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即便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也有可能出现有害的或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严重者甚至可危及生命。
3. 一旦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注药;轻者待症状缓解后可继续进行检查;重者应立即终止检查,并迅速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考点9 碘对比剂不良反应的分类

考点10 碘对比剂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考点11 碘对比剂不良反应的预防
1. 一般性预防:建议使用非离子型碘对比剂;对比剂使用前加温到37℃;科学地选择对比剂的注射方式、速率及最佳剂量;患者注射对比剂后需留观30分钟才能离开检查室。
2. 碘对比剂使用预防事项:签署知情同意书、原则上不推荐进行碘对比剂过敏试验、正确掌握各种碘对比剂的适应证、检查室内必须装备必要的各种抢救药品、注入对比剂后一定要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建议建立与急诊室或其他临床相关科室针对碘对比剂不良反应抢救的应急快速增援机制。
考点12 碘对比剂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

考点13 碘对比剂的分类 :①有机碘:碘帕醇、碘番酸;②无机碘:碘化钠;③碘油:碘苯酯;④碘化油。

第二节 MR对比剂
考点1 概述
1. 国内临床使用的磁共振对比剂均以稀土元素钆(Gd)为基础,通过将其包被在螯合物中,避免钆金属直接沉积于人体产生毒害作用。
2. 磁共振对比剂在发现平扫未显示的病变、肿瘤的诊断、明确病灶范围、术后患者的监测,以及血管病变的显示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3. 磁共振对比剂的主要作用是改变组织MR特征性参数,缩短T1和(或)T2弛豫时间。MRI对比剂可分为T1弛豫对比剂和T2弛豫对比剂。根据作用的不同和磁化率的强弱分为抗磁性、顺磁性、超顺磁性和铁磁性对比剂。根据MRI对比剂在体内的分布,对比剂特异性所针对的组织等标准分为细胞内外对比剂和组织特异性对比剂。
考点2 对比剂作用机制
1. Gd-DTPA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MRI对比剂,临床主要应用的是其T1效应。
2. 顺磁性对比剂缩短T1或T2弛豫时间与顺磁性物质的浓度、顺磁性物质的磁矩、顺磁性物质结合水的分子数有关。
3. 超顺磁性和铁磁性对比剂的磁矩和磁化率显著高于顺磁性对比剂,T1和T2*弛豫时间缩短明显,增强后T2WI和T2*WI成像信号呈黑色低信号;此类对比剂的T1效应较弱。
考点3 对比剂的临床应用


第三节 心电门控技术
考点1 心电图显示机制
1. 极化状态是指正常心肌细胞膜是半透膜,静息状态时膜外排列一定数量带正电荷的阳离子,膜内排列相同数量带负电荷的阴离子,使得膜外电位高于膜内的状态。
2. 除极是指心肌细胞在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大量阳离子短时间内涌入膜内,使膜内电位由负变正的过程。
3. 复极是指细胞除极完成后,细胞膜又排出大量阳离子,使膜内电位由正变负,恢复到原来的极化状态的过程。
4. 对整体心脏来说,心肌细胞从心内膜向心外膜顺序除极过程中的电位变化,由电流记录仪描记的电位曲线称为除极波,即体表心电图上心房的P波和心室的QRS波。同样心肌细胞复极过程中的电位变化,由电流记录仪描记出称为复极波,即体表心电图上表现为T波。
考点2 心电图的各种导联与正常波形
在行常规心电图检查时,通常只安放4个肢体导联电极和V1~V6 6个胸前导联电极,记录常规12导联心电图。

考点3 异常心率的采集方法
1. 对于心脏成像,数据采集的时间分辨率是提高影像质量的关键。在进行冠状动脉CT检查时,为减小心脏搏动形成的伪影,必须通过心电监控同步扫描技术,在心脏运动最小时进行成像;心电门控技术通常分为前瞻性和回顾性两种。

2. 心电编辑技术主要应用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它是通过修改触发的位置来获得希望得到的某一实相的图像;使用者可以通过移动、去除、插入触发位置来实现。
附:
计算常用公式
1. 透光率:T=I/I。(0<T<1)
2. 阻光率:O=1/T=I。/I(1<0<∞)
3. 光学密度:D=lgO=lgI。/I
注: I:通过物体后X线的强度;I。:入射射线的强度
4. 胶片特性曲线γ值:γ=tga=(D2-D1)/(lgI2-lgI1)
5. 照片的光学对比度(K):
K=D2-D1=γ(μ2d2-μ1d1)lge
K=D2-D1=γlgKx
6. 锐利度 S=(D2-D1)/H=K/H
(D2-D1):相同组织的密度差; H:密度移行距离
7. 放大率:M=S/G=(a+b)/a=1+(b/a)
S:影像 ; G:肢体 ; a:焦-肢距 ; b:肢-片距 ; 胶片离肢体越远,影像放得越大
8. 半影H=F.b/a=F.(M-1);将模糊阈值H=0.2mm代入后,F=0.2/(M-1)或M=1+0.2/F
9. 栅密度:n=1/(d+D) D:铅板的间隔
10. X线的衰减系数:I=I。e-μd
注:I:通过物体后X线的强度;I。:入射射线的强度;e是Euler’s常数(2.718);μ:线性吸收系数;d:物体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