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华】研读经典,与同学们分享我自己的几条原则

问题:

一.西方解释学的影响
1.这个问题产生于新时期以后,新时期以后一个普遍的变化在于解释学的问题,解释学的引入。

西方解释学传统在20世纪产生了重要影响。
2.所涉及的重要问题
这个问题是一系列的问题,但是这是西哲中到20世纪开始衍生出的问题。整个西方解释学历史要回溯到施莱尔马赫
•原作者的本意是否可以获得?

按照解释学的原则首先涉及一个问题:一个理想作者,能够充分完整用他的文字文章准确表达自己的所想。有了这个前提,才有了所谓的作者原意问题。
•理解作者是否可能

更根本地说就是有没有理想作者。如果没有,作者原意是什么,忠实于作者原意又是什么
3.中国哲学的传统
中国哲学传统中理解作者是可能的

历代注家都认为自己在忠实理解作者,而且理想作者存在。因为留下文本的是往圣先贤。往圣先贤对道理有透彻的理解,对文字有足够充分的驾驭,能够用自己的文章充分表达心里的所思所想。

(这里老子和孔子图片好像放反了)
有了理想作者则作者本意是存在的。透过文本完全可能把握作者原意
4.回归问题
这个问题是在西方解释学背景下。在中国固有注疏传统中,这个问题不存在。虽然在不同的背景里,但是这个问题依然成立
二.阅读经典应寻求正解
1.现象:历代注疏对同一个文本有非常多不同的解读。
问题:到底哪种符合原意,怎么证明
•举例如下

数有四种读音,对应四种解释如下图

cu—急切、紧密 shu—数落
shu—太计较 shuo(传统解释)
2.不能放任误读
为一切误读找到解释学借口,既然一切都是误读就追求创造性误读。这是一种怪异的趣味
•既然读一个文本就要追求原意
第一,原意在那,这是中国学问基本的理解
经典的原意在那,只不过要找到方法,通过深细的阅读才能把握原意。这是中国哲学或中国经典阅读的一个基本预设。所以不能把解释学理论变成解释学借口
•我们要追求那个所谓的正解
如果不追求正解,读书就变成了主观任意。不能变成自我的简单重复。为什么不能容忍主观性解读,因为这种解读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提升,不能通过阅读这些经典打开我们。阅读经典文本的意义就在于打开我们狭小的自我,给我们真正带来丰富和提升
三.研读经典的方法
1.历史性思想主体的概念
真正的哲学家一定是历史上伟大的独立的个别的思想个体。因为哲学就是独行,靠自己。没有任何一个群体性思考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哲学高度。哲学永远是独行。历史性思想主体在自己探寻真理的道路上留下了伟大的印记,伟大的精神遗存。必须寻找历史性思想主体留下的文本的边界。若不明晰文本边界,就无法确定历史性思想主体思想的边界在哪里。有了确定的文本边界的辨析,就有了追求正解的可能。
2.自觉接受文本的约束和精神的感召
这两条是根本性的。
自觉接受文本约束决定了哪些解读一定是不行的。有了确定的历史性思想主体留下的文本边界,有了自觉接受文本约束这个原则,同时在文本边界内部要努力找到文本之间的相互印证和参照。一旦不同的文本之间构造了彼此,构成或揭示了他们彼此间的互相阐发、相互发明、相互印证,同时也相互约束的关系。使得文本解读的可能性大幅度受到了限制。
注重语境的强调。用人际经验的语境尝试对文本进行约束是不够有效的,所以要回到文本内在的语境。
自觉接受文本的精神感召。要解读清楚、把握清楚一个文本的内在精神气质

如《大话西游》和《西游降魔篇》的解读,不是原著的情节,但它接受了《西游记》内在的精神。也是很好的。
接受文本的内在精神感召是最根本、最重要的,甚至是读经典的目的所在。只有这样,这个伟大的经典才能给我们的精神带来感召、影响和提升,也能真正打开我们,而不是把我们封闭在自我的简单重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