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杨立华】研读经典,与同学们分享我自己的几条原则

2022-04-19 14:06 作者:香薷a  | 我要投稿

问题:






一.西方解释学的影响

1.这个问题产生于新时期以后,新时期以后一个普遍的变化在于解释学的问题,解释学的引入。

西方解释学传统在20世纪产生了重要影响。

2.所涉及的重要问题

这个问题是一系列的问题,但是这是西哲中到20世纪开始衍生出的问题。整个西方解释学历史要回溯到施莱尔马赫

原作者的本意是否可以获得?

按照解释学的原则首先涉及一个问题:一个理想作者,能够充分完整用他的文字文章准确表达自己的所想。有了这个前提,才有了所谓的作者原意问题。

•理解作者是否可能

更根本地说就是有没有理想作者。如果没有,作者原意是什么,忠实于作者原意又是什么

3.中国哲学的传统

中国哲学传统中理解作者是可能的

历代注家都认为自己在忠实理解作者,而且理想作者存在。因为留下文本的是往圣先贤。往圣先贤对道理有透彻的理解,对文字有足够充分的驾驭,能够用自己的文章充分表达心里的所思所想。

(这里老子和孔子图片好像放反了)

有了理想作者则作者本意是存在的。透过文本完全可能把握作者原意

4.回归问题

这个问题是在西方解释学背景下。在中国固有注疏传统中,这个问题不存在。虽然在不同的背景里,但是这个问题依然成立


00:47



二.阅读经典应寻求正解

1.现象:历代注疏对同一个文本有非常多不同的解读。

问题:到底哪种符合原意,怎么证明

•举例如下

数有四种读音,对应四种解释如下图

cu—急切、紧密 shu—数落

shu—太计较 shuo(传统解释)

2.不能放任误读

为一切误读找到解释学借口,既然一切都是误读就追求创造性误读。这是一种怪异的趣味

•既然读一个文本就要追求原意

第一,原意在那,这是中国学问基本的理解

经典的原意在那,只不过要找到方法,通过深细的阅读才能把握原意。这是中国哲学或中国经典阅读的一个基本预设。所以不能把解释学理论变成解释学借口

•我们要追求那个所谓的正解

如果不追求正解,读书就变成了主观任意。不能变成自我的简单重复。为什么不能容忍主观性解读,因为这种解读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提升,不能通过阅读这些经典打开我们。阅读经典文本的意义就在于打开我们狭小的自我,给我们真正带来丰富和提升


05:05



三.研读经典的方法

1.历史性思想主体的概念

真正的哲学家一定是历史上伟大的独立的个别的思想个体。因为哲学就是独行,靠自己。没有任何一个群体性思考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哲学高度哲学永远是独行。历史性思想主体在自己探寻真理的道路上留下了伟大的印记,伟大的精神遗存。必须寻找历史性思想主体留下的文本的边界。若不明晰文本边界,就无法确定历史性思想主体思想的边界在哪里。有了确定的文本边界的辨析,就有了追求正解的可能。

2.自觉接受文本的约束和精神的感召

这两条是根本性的。

自觉接受文本约束决定了哪些解读一定是不行的。有了确定的历史性思想主体留下的文本边界,有了自觉接受文本约束这个原则,同时在文本边界内部要努力找到文本之间的相互印证和参照。一旦不同的文本之间构造了彼此,构成或揭示了他们彼此间的互相阐发、相互发明、相互印证,同时也相互约束的关系。使得文本解读的可能性大幅度受到了限制。

注重语境的强调。用人际经验的语境尝试对文本进行约束是不够有效的,所以要回到文本内在的语境

自觉接受文本的精神感召。要解读清楚、把握清楚一个文本的内在精神气质

如《大话西游》和《西游降魔篇》的解读,不是原著的情节,但它接受了《西游记》内在的精神。也是很好的。

接受文本的内在精神感召是最根本、最重要的,甚至是读经典的目的所在。只有这样,这个伟大的经典才能给我们的精神带来感召、影响和提升,也能真正打开我们,而不是把我们封闭在自我的简单重复中


10:25







【杨立华】研读经典,与同学们分享我自己的几条原则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