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小技巧(3)跳过反套路「折磨心态」题

「言语理解与表达-段落概括」是行测中最简单的题型,不过在公考日趋「内卷」的情况下,这种题也会出得特别难,比如2022年3月26日刚结束的四川省考中,就有这么两道题(做题时注意不要花太长时间):
【2022四川】认知地图是一种心智表征,它服务于个人获取、编码、存储、回忆和解码有关其日常或隐喻空间环境中现象的相对位置和属性的信息。海马体在人体中的存在,不但让我们建立起关于空间的认知地图,帮助我们记住位置并找到正确路线,还表明我们关于过去的记忆正是建立在认知地图上的。而空间认知和记忆对人类的意义远超日常生存,它们形成了我们的自我感知:过去的记忆就像我们个体身份的支柱,我们用它铸造了我们生活中的独特叙事;这些故事塑造了我们的行动和决策,也为我们描画出遐想未来的框架。
这段文字意在揭示:
(A)认知地图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B)早期记忆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C)空间认知与早期记忆之间的关系
(D)海马体如何影响人类的自我感知

这段文字意在揭示:
(A)认知地图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B)早期记忆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C)空间认知与早期记忆之间的关系
(D)海马体如何影响人类的自我感知
正确率59%,易错项D

本题读起来非常别扭,甚至让人感觉到不太符合汉语规律,例如:
认知地图是一种心智表征,它服务于个人获取、编码、存储、回忆和解码有关其日常或隐喻空间环境中现象的相对位置和属性的信息。
这种「代词+长难句」的形式是英语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事实上本文就取材于英文科普文献的翻译,且翻译时更偏向于「直译」,所以读起来有一种晦涩感。本题还有一个难点,那就是「认知地图」「心智表征」「隐喻空间」都属于比较专业的名词,要解释才能清楚其含义(实际上原文献给出了具体解释),在题干中生硬地直接加入了,所以感觉读起来更不舒服了。
虽然这道题读起来很不舒服,但解析并不难:
概括:认知地图和相对位置、属性有关,海马体帮助建立空间认知地图、找正确路线,确定记忆建立在认知地图上。空间认知和记忆对人类的意义远超日常生存,它们形成了我们的自我感知(下略,不重要)。
概括后可发现「认知地图」是贯穿全文的关键词,A正确。
B「对个体发展的影响」,C「空间认知与早期记忆之间的关系」没有提到,D「海马体如何影响人类的自我感知」强调的是「影响」,但正确表述应为「帮助建立」,不如A合适。这道题直接概括后分析文段大致含义即可,看不懂的地方完全可以不看,不要被晦涩的「翻译腔」和「专业名词」干扰心态。

再看这道题:
【2022四川】我们在阅读时,大脑左右半球的分工不同:左脑先理解后记忆,记忆慢、遗忘快,更适合记忆的消化、吸收;而右脑则会将语言变成图像,可以大量、快速地记忆,且记忆质量很高,一旦记住就很难忘掉。也就是说,当右脑分析一个词时,比如阅读到“猫”这个词时,就会自动在右脑影像库中搜寻猫的形象,然后将猫这个词与它的图片链接在一起,加深印象。如果是分析一句话,比如“猫在睡觉”,影像库中可能出现的就是一只猫在太阳底下蜷成一团睡觉的图像,或许还夹杂着轻微的鼾声。因此,语言对大脑会有更进一步的刺激,所以听书有时比阅读还多出了一道工序——声音的符号化。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
(A)听书比阅读对大脑的要求更高
(B)听书没有阅读容易集中注意力
(C)听书和阅读都是对信息的处理
(D)听书时大脑会将语言变成图像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
(A)听书比阅读对大脑的要求更高
(B)听书没有阅读容易集中注意力
(C)听书和阅读都是对信息的处理
(D)听书时大脑会将语言变成图像
正确率44%,易错项D

本题取材自《【科学辟谣】跟阅读相比 “听书”只是被动接受信息吗?》,原文为:
④ 理解——声音的符号化
在阅读时,大脑左右半球的分工是不同的:左脑先理解后记忆,记住慢、遗忘快,更适合记忆的消化、吸收;而右脑则会将语言变成图像,可以大量、快速地记忆,且记忆质量很高,一旦记住就很难忘掉。
当右脑分析一个词时,比如在阅读“猫”这个词时,会自动的在右脑的影像库中搜寻猫的形象,然后将猫这个词与它的图片链接在一起。在分析一句话,比如“猫在睡觉”,影像库中出现的就是一只猫在太阳底下蜷成一团迷迷糊糊的睡觉的图像,或许还夹杂着轻微的鼾声。
但听书比阅读还多出了一道工序——声音的符号化。
我们常常会忘记,汉字其实是表音兼表意的文字。当听到某个陌生词汇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去想它是由哪些字组成的,然后再从右脑中提取与之相关的图像……
看到原文后,我们可发现「因此,语言对大脑会有更进一步的刺激」这句话根本不存在,出题者故意加入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来干扰考生心态,尤其是「因此」这个表述更是相当老辣,因为绝大部分考生都非常关注这种总结词,但这个总结词、总结句和原文根本没有任何关系,考生越是关注,就越是容易载进去。只能说,出题者为了「反套路」已经无所不用其极了。
本题解析其实也不难:
概括:阅读时左右脑分工不同,左脑适合记忆消化吸收,右脑变图像大量快速记忆,记住很难忘掉。举例:猫、猫在睡觉。因此(?)语言对大脑会有更进一步的刺激,听书比阅读还多了「声音的符号化」这一道工序。
概括之后可发现本题非常奇怪,「举例:猫、猫在睡觉」和「因此语言对大脑会有更进一步的刺激,听书比阅读多了一道工序」两者毫无关系,似乎是强行插入的内容一样。但是看不懂「因此」没关系,因为做对这道题不需要看懂。不要考虑「因此」前后内容的联系(考虑了也没啥用),直接在大致了解前面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尾句:
语言对大脑会有更进一步的刺激,听书比阅读还多了「声音的符号化」这一道工序。
分析后可发现CD表述明显错误,C「听书和阅读都是对信息的处理」和题干重点无关的,D「听书时大脑会将语言变成图像」和「阅读时……右脑变图像大量快速记忆」相比没什么区别,和「语言进一步刺激,听书比阅读多一道工序」不符,排除。
AB中,B「听书没有阅读容易集中注意力」中提到的「注意力」在原文没有体现,但A「听书比阅读对大脑的要求更高」中的「要求更高」和「语言进一步刺激,听书比阅读多一道工序」的表述对应,可选。
出题者为了提高「段落概括」板块的难度,已经开始引入「直译腔的英语文献」「不加解释的专业名词」,甚至会故意加入原文没有的「因此」总结句来干扰考生的思路,「反套路」的手法层出不穷。
我们要以不变应万变,跳过「反套路」的折磨心态部分,概括全文后了解大致含义,直接根据问法来解题,即使看不懂某个词、某句话的意思也能够做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