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遗憾!安225中弹“爆头”,超级运输机还有修复的可能和价值吗?

2022-04-07 09:28 作者:轻舟一号  | 我要投稿



乌克兰当地时间4月2日,安-225运输机的机长德米特罗在这架世界最大运输机被毁后首次来到它的残骸旁,就在两个月前德米特罗还驾驶这架安-225完成了一次飞行任务。[1]



在被战火摧毁前,安-225被停放于乌克兰基辅市附近的安东诺夫机场。当前,停放的机库部分坍塌,飞机机身前半部分完全被毁,仅剩下3台发动机和残损的机身。[1]




安-225被摧毁引来全球无数航空爱好者的关注和遗憾,之所以会备受关注,一方面因为安-225是世界现役起飞质量最大、运力最强的运输机,另一方面因为它是前苏联航空工业遗产的杰出代表,有且仅有一架建造完工。那么,安-225有多庞然?还有修复的可能和价值吗?



全球独一档的超级运输机,安-124 PLUS


安-225运输机诞生在前苏联后期,当时前苏联正在展开航天飞机计划,需要研制一型能够驮运“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运输机,由安东诺夫设计局(现乌克兰安东诺夫航空科学技术联合体)负责研制。出于加快进度并最大限度降低成本的考虑,安东诺夫设计局决定以安-124为基础进行研制。1988年11月30日,第一架样机在基辅航空厂组装完毕,并于当年12月21日在基辅成功首飞。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前苏联由于经济困境而被迫终止暴风雪计划,为此定制的2架安-225也只有第1架完成了建造,第2架安-225只完成了一半的建造工作就被封存了起来。




为航天飞机而生的安-225可是一个庞然大物,其机长84米,翼展88.40米,高度18.2米,机翼面积905.0平方米,货舱的长、宽、高分比为43.0米、6.4米、4.4米。[2]该机配备6台由伊夫琴科-进步设计局设计、马达西奇公司生产的D-18T高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229千牛,最大飞行速度850千米/小时,巡航速度800千米/小时,实用升限9000米。安-225庞大的身躯空重175吨,最大起飞质量640吨,载重可达250吨(背驼载重250吨,货舱载重可达300吨以上),在空载满油状态下,最大航程可达1.54万千米,载货100吨的最大航程为9600千米,载货200吨的最大航程为4500千米。数据或许显得空洞,我们可以拿安-225与其研制原型、世界运力排名第二的安-124运输机来比较一番。




安124机长69.10米,翼展73.30米,高度20.78米,机翼面积628.50平方米,货舱长、宽、高分别为36.5米、6.4米、4.4米。该机配备4台D-18T发动机,运力150吨,最大飞行速度865千米/小时,巡航速度850千米/小时,实用升限9500米,载重120吨航程5400千米,载重40吨航程可达11900千米。[3]




简而言之,安-225是在安-124的基础上放大尺寸、增强动力而来。安-225的机长增加了14.9米,翼展增加15.1米,机翼面积增加了276.5平方米,由于换装了与水平尾翼构成H型的双垂直尾翼,机高降低了2.58米。安-225货舱拉长了6.5米,增加了2台D-18T发动机,载重至少增加100吨,运力增幅不小于2/3。虽然安-124运力已经高居全球第二,但是安-225尺寸明显更大、运力更是大幅增长,它就是安-124 PLUS!



修复的可能性有多大?


对于安-225被战火摧毁,乌克兰国防工业公司2月27日表示,修复这架运输机的耗资将超过30亿美元,且至少需要5年时间[4]。对于修复安-225耗资超过30亿美元的说法或许过于夸张,因为1架波音747的采购价格也不过几亿美元。即便实际修复成本可能会低得多,考虑到乌克兰的现实状况,是很难耗费巨资来修复一架运输机的。




抛开资金不说,大型运输机的研制体现的是一个国家航空工业乃至整体工业实力,而乌克兰的航空工业相较于前苏联时期是有明显削弱的,且前苏联航空工业在经历解体之后遭到了多方的瓜分,这就导致乌克兰并不具备完整的配套能力。以安-225的生产为例,其机翼中心部分和外翼面板在塔什干(现乌兹别克斯坦首都)的瓦莱里·切卡洛夫·塔什干生产联合体组装,最后和其他部组件一样送至基辅进行总装,这是基于前苏联航空工业力量来进行生产的。



当前,即便乌克兰具备发动机和其他大部分配套产品的研制生产能力,它手上掌握的技术资料和设计图纸也是不足的。和安-124不同,安-225是一型有前苏联航天局参与的飞机,研制时有一部分技术资料在航天局[5],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航天局的遗产,并且还从安东诺夫设计局分走了关于安-225的一部分技术资料[5],这就使得乌克兰手中的安-225技术资料和设计图纸是不完整的,这对于这型飞机的修复可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解决起来很棘手!再联系到乌克兰整体航空工业实力的下降和经济的窘境,修复安-225的可能性很低。



安-225是否还有“起死回生”的价值?


安-225诞生于前苏联运输“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需求之下,是特别定制的安-124放大版,总计只生产了2架,都没构成小批量生产,更谈不上建立生产线。之所以没有进行大规模生产,一方面是前苏联当时已经财力不济,另一方面是当时对于这类超大型运输机的需求有限。即便在进入21世纪以后,重出江湖的安-225成为商业运输市场“双超”(超重、超大)货物的“香饽饽”,但是这类特种运输的总体需求还是有限的,且已经有大量的安-124来满足市场需求。



安-225大有大的好处,可是大也有大的烦恼,由于尺寸过大,对跑道和机场的要求很高,且会非常影响起降机场的正常运行,在我国原来只安排了石家庄正定机场供其起降,后来由于疫情原因才转至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同时,安-225在野战起降能力、出动率方面存在问题,实战效率不够高。纵观世界,大部分专业运输机都是军民两用的,且大都是先军用后民用,当军用和民用都存在明显不足的时候,其存在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对于运输市场而言,承担“双超”运输任务的安-225运输机具有一定的存在价值,但是要对单架安-225进行修复乃至进行批量生产,除非性能改进得以弥补缺陷或者民用市场对“双超”货物运输再增长数倍,否则安-225并没有足够的“起死回生”的价值!



对于航空爱好者而言,安-225是人类航空工业的杰作,有些甚至对其产生了情怀,不舍得其消失;但对于安-225的所在国而言,经济实力有限、航空工业整体实力衰退,对于重现安-225这型超级运输机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市场而言,安-225是解决“双超”运输需求的“王炸”,但是总体市场容量有限。当财力和技术实力不足叠加市场容量有限的因素,这就意味着安-225已经成为了过去!


作者:大白高国

本文为作者原创,@轻舟一号是文章唯一发表账号,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与作者


参考资料


[1]引自央视军事发布
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5713718159357034525&toc_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wechat&track_id=16212a46-9b88-4022-b1bb-82c5205a9a58


[2]引自安东诺夫设计局官网
https://www.antonov.com/en/history/an-225-mriya


[3]引自文汇报发布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18V199I05506BEH.html


[4]引自上观新闻发布
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456578


[5]引自新浪军事发布
http://slide.mil.news.sina.com.cn/k/slide_8_442_44989.html?img=32275#p=9


遗憾!安225中弹“爆头”,超级运输机还有修复的可能和价值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