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本源——源质与能量(92)“空间构成(16):宇宙层级的源质能量引力场”
书接前文,这篇文章来讨论宇宙层级的源质能量引力场。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先讨论了紧密空间——三角塔式网络结构——也即我们一般所说的含各类可被检测的量子在内的“物质”的物理结构,其中相对均匀、引力平衡的三角塔式网络结构平面示意图如下图《75》-4:

——而后又讨论了松散空间——立方体块式网络结构——也即我们一般所说的“真空”、“空间”——其本质也即是一般所称的“暗物质”——的物理结构,其中立方体块式网络结构的平面图如下图《76》-3:

——立方体块式网络结构的三维立体结构示意图如下图《76》-4:

——在讨论了这两种空间的物理结构之后我又分析了它们的彼此之间的引力作用,说明了其中一些常见的引力失衡所导致的情况,而这篇文章论述的重点——宇宙层级的源质能量引力场将要讨论的则是“真空”与“量子”混杂在一起,“物质”与“暗物质”互相作用——也就是我们所处的现实物理环境中的实际情况。
宇宙层级的源质能量引力场本质上就是由一堆的三角塔式网络结构——尤其是引力失衡的那种三角塔式网络结构——或称对外表现出引力作用效果的“物质”——还有一堆的立方体块式网络结构——尤其是那种引力相对平衡的立方体块式网络结构——或称不对外表现出明显的引力作用效果的“暗物质”与“暗能量”——也即是“空间”——混杂在一起组成的。
在通常情况下,宇宙层级的源质能量引力场的内部的绝大部分区域中的质量都处于引力相对平衡的状态——也就是说宇宙间的绝大部分区域都是由引力相对平衡的“暗物质”、“暗能量”——也称“狄拉克之海”——也称“真空”、“空间”——占据,但宇宙层级的源质能量场的内部也存在极少量引力相对不平衡——也称引力失衡的区域——也就是说宇宙间拥有极少量的区域因为引力失衡形成了诸如量子、原子、分子等的“物质”并被这些“物质”占据。
“物质”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大爆炸”的“残余”——或称那个在“大爆炸”前就存在、发生“大爆炸”并生成了如今我们所处的宇宙的那个远超人类想象的超大质量天体本身,它在“大爆炸”发生后没有被彻底粉碎而是留下了一些较大的、引力不平衡的、可以产生较为明显的引力作用效果的大型“碎块”。这些“碎块”本身也是物质,并且它们通过自身的引力作用效果促使其周围引力已经相对均匀了的环境发生引力失衡,而在这样的失衡的影响下部分基本物理单位——源质与能量——又凝聚在了一起形成了新的物质,最终形成了目前我们人类所处的宇宙情况。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认为宇宙层级的源质能量引力场的形成、使之稳定还有可能是因为宇宙外围本身就拥有一层由源质与能量组成的“壳层”,亦或是宇宙本身就是一台精确至基本物理单位——源质与能量——级别的环状或是球状仪器,通过精确的操作以确保宇宙的稳定——这些观点都只是些推测,由于能够明确证明这些观点正确的证据过少,所以我实际上不知道它们是否正确,我这里只是提一下,后人如果有机会就自己去验证看看吧——嗯,后人,我觉得人类想要有能力验证这些事,达到这个科技水平最少最少也得五千年起步,所以真的是“后人”了。
总之,宇宙自诞生之初就没有形成引力彻底均衡的情况,宇宙间绝大部分区域引力相对平衡,极少量区域引力相对失衡——这是宇宙的常态,而调整引力失衡——由此引发的物理过程则是这个宇宙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的事件,而调整的过程则是我在之前两篇文章中说明的借助游离能量单位还有静光子的相对位移产生的“引力自适应平衡协调”。
“引力自适应平衡协调”并不总是能够成功,原因在于我在之前的模型中为了方便说明常用一两个源质或是能量单位作为“强引力源”并通过说明它们带来的引力失衡来进而说明“引力自适应平衡协调的运作原理”,但在现实情况下引发引力失衡的强引力源并不总是只比周围环境多一两个源质或是能量单位,比如说“电子”——这种被我们人类所熟知的基本粒子,根据它们与中微子的质量、电荷比对应该可以推测电子至少具有几百万个源质单位——中微子主体应该本身无质量,其被检测到的中微子质量来源于中微子与立方体块式网络结构的作用聚合物——换而言之应该是静光子——从整个宇宙绝大多数区域的观点来看即使小如“电子”都是一个引力作用效果极强的强引力源,更不用说什么原子、分子、乃至化合物、人类、星球什么什么的了,要对它们进行引力平衡协调需要数量极为巨大的游离能量单位和静光子的位移,由于需求的数量如此之大,以至于一个区域的“真空”、“空间”被显著扭曲、该区域内的游离能量单位被几乎全部抽取也不能使这个区域的引力失衡情况被彻底平衡,由此天体、星球、物质等强引力源在漫长的时间里被保留了下来——这也就是构成了我们人类的,和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本身。
总之,由于在宇宙形成的初期引力作用效果的分布在这个宇宙间就并不均匀,并且由于这些不均匀的引力作用效果存在,它们促使着广泛分布在这个宇宙间的基本物理单位——源质与能量——发生相对位移、分离汇聚最终使得整个宇宙层级的源质能量引力场环境内部的引力作用效果尽可能地实现平衡由此组建一个相对稳定的大型网络结构。在这个网络结构内部每一个基本物理单位都是网络结构的一部分,它们单体会显著影响其自身周围的有限环境,但对整个网络结构产生的影响却微不足道,话虽如此,但这种微不足道的不断积累和叠加,它们也将慢慢成为整个网络结构本身,因此它们虽然微不足道却又不可小觑——这样的存在——它们构成的存在就是宇宙层级的源质能量引力场了。
——宇宙层级的源质能量引力场的说明暂且告一段落···?以后有机会再另行补充——想得起来啥说啥——至少大体的框架我算是说完了,细枝末节的部分肯定多多少少是有点疏漏的,这是免不了的,要是我所有东西都写得事无巨细,那么每篇文章都可以从现在的2K字写到2M字,那我估计我到死也写不了多少东西了,所以,嘛···大致就是这样吧,之后几篇文章来介绍一下四大基本力形成的基础——两类基本力原力——直线力的基本力原力——万有引力原力——还有垂面力的基本力原力——电磁力原力——说明完了这两类基本力原力之后我会说明我们人类的“三维观念”的形成缘由,之后再讨论游离能量单位在移动过程中怎么促使宇宙源质能量引力场失衡,之后再讨论一下时间形成的原因——物理单位引力不平衡程度高的先动、低的后动、相等的一起动的有先后顺序发生的相对位移,这样“空间专题”应该就算是完成了,空间专题完成以后我会把这些文章整合一下然后塞到我的另外一个文章系列《芙娜·F·伊斯卡的统合万物理论》系列里面去,整合过程可能会花点时间,再整合完毕以后我应该会开始进行下一个篇章的讨论——光学传播原理的讨论,也有可能去写点基于生物演化的社会发展理论,或者把我那篇没搞完的《技术突破导向型专利税收保护法》搞完?算了,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吧,就这样,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