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人血馒头,不要让“心理咨询”成了医疗行业的下一块大蛋糕!

中午吹水,看到后台有个留言,说的是:【他是看我写的职场创业一类的文章照过来的,感觉我写的还不错,想问问我会不会写情感和心理辅导的内容,有项目想合作一下。】
我本来想直接拒绝,然后看了下文章内容和报价,好家伙,好家伙,这价格比我做企业咨询的开价都要高。让我不得的好奇,这是哪家大佬要割韭菜了,舍得花这么大的价钱来造舆论?
然后我就多问了句:大佬这是养好韭菜池了?
水友说算不上,不过也不怕给我说,主要是之前人汏提出的那个把抑郁症划入医保的提案有了进展。只要如果提案一落地,拦在他们面前最后一道门就没了。抑郁症嘛,不管是卖药还是买心理咨询,那都是贵的要死。以前不纳入医保,个人付费还不好卖,现在一旦纳入医保,那还愁没客户?
所以找我们,就是想先烘托一波舆论市场,把抑郁症和心理咨询的势先造起来。只要大家开始对抑郁症和心理咨询有了一些概念,到时候纳入医保的东西,还愁没有市场?
我点了点头,还真是。
不说那些小朋友每次遇到事喜欢拿抑郁症说事来逃避问题,生活工作压力这么,正常人都想去花钱找人陪自己聊聊天吧。这个市场还真的是红海,前途一片大好。
然后我挂了语音,把她拉入了黑名单。
哈哈哈~又一次放弃了损人利己的暴富的机会。
首先说说抑郁症这个市场吧。
抑郁症这个东西属于一个舶来品,国内原来是没有抑郁症这个说法,是2000年之后,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心理问题这个概念才被提出。然后衍生出了很多抑郁症的医学实验和科学期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测量表】SDS/BDI/QIDS-SR和【临床他评量表】HAMD/MADRS,用以协助医生判定病人是否符合抑郁症的病理范畴。
但是由于抑郁症属于心理性疾病,目前没有什么客观可控检查的阳性指标作为评定标准。所以一个人有没有抑郁症,基本上依靠医生对病人的主观判定和病人对自身的情况反馈。
而这,也就导致了病症判定不明。容易出现病人假装自己有病,而医生觉得你应该有病的情况。
病人假装自己有病的情况简单:在网上看到了一些抑郁症表现,自己又遇到了一些生活工作中的压力,想要逃避装病,所以就干脆按照抑郁症的表现去伪装自己。
还有就是觉得小朋友觉得抑郁症很酷,装出一副抑郁避世的样子,来打造一种阴郁忧愁的人设形象,主要目的是吸引他人关注,或者博取他人的同情。
当然也有那种因为职场纠纷和法律纠纷,把自己打造成抑郁症的样子来讹诈或者避免承担法律责任。
医生觉得你有病也容易理解:一方面是评测表带有引导性,有的病人在问题的引导下会主动找寻相似点反馈给医生,给医生造成了你有病的假象。
一方面是心理咨询和进口药物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氟西汀、帕罗西汀的价格都很高,现在医院科室都是承包制,医生不吃饭,护士还要吃饭呢,所以医生也希望你有病,哪怕不吃药,做点咨询聊聊天也行啊,一小时500-1000呢。
所以抑郁症诊疗这个市场,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且目前缺乏客观的检查和管理标准。毕竟有没有病都没有客观的标准来判定,指望监管部门去检查开药诊断费用是否合理,那也是开玩笑。
之前这个市场最大的变现问题是药太贵,咨询费太高,很多人一看这个费用,有病的也变没病的。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吹过来的,聊聊天一小时就要上千块这种消费,大多数人接受不了。
但是一旦纳入X保,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反正对大多数人来说, XX不用就报废了,放里面也是放着,能造就造啊。以前是X保刷蜂蜜、刷牙膏、刷保健品。现在也可以刷点心理咨询嘛,心理咨询师的小姐姐那么好看,面对面,一对一的聊聊天,谁能拒绝呢。
而找一堆人去刻意的宣扬抑郁症,去吹捧心理问题,就是在为这个提案的落地做铺垫。毕竟抑郁症是个病,大多数正常人是不愿意给自己挂上一个有病的标签的。
但如果把抑郁症和心理压力、心理问题挂上钩,或者把心理咨询和心理放松解压挂上钩,那就会弱化掉抑郁症是病这个固有认知。
到时候,人人有抑郁症真不是一个笑话。
学习压力会形成抑郁倾向,职场压力会形成抑郁倾向,男女情感问题会形成抑郁倾向,生育压力会形成抑郁倾向,孩子教育会形成抑郁倾向,
但是,这一个建议如果真的落地,在缺乏客观可控检查的阳性指标之前,整个市场一定会掀起一阵心理咨询热,也会涌现出很多不知道以前学什么的心理咨询师。
而人是一种很容易受暗示的生物,就像星座能流行上千年一样,只要暗示一旦扎根,人就会向那个自己认为的方向前进,最终真的从没病变有病,有病变重病。
所以,这块蛋糕虽然很大也很甜,但是带血的东西还是不要吃了吧。让真正的资源去帮助真正的人,而不是借着啃着人血馒头看人鲜血流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