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per解析:单纯给予伴侣支持反而会有不好结果?需求回应在支持中的作用

说明:该文来自Psychological Science,题名为The Paradox of Received Social Support: The Importance of Responsiveness。
【背景】
从他人处收到切实的支持可能会与不良后果相连:收到支持可能会降低个人的自尊并让人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问题上(陷入其中)。Bolger等人指出,未被“看见”的支持可以将以上的陷阱避开,这种非可见支持(提供者确实给了支持,但接受者未感知到)和抑郁和焦虑的降低有关。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给予了支持,但另一个人没有意识到时,对抑郁和焦虑的降低更为有效。【国外数据,或许有文化差异】
过去研究表示,该现象背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支持的感知应答(个体在被伴侣理解、确认和关注时感知到的“回应”),因而本研究预测回应性低的伴侣在接受支持时会报告出更糟糕的结果。
【研究方法】
在研究中,记录或测量被试的每日回应(通过每日日记记录个体是否和伴侣分享关系以外的消极事件)、每日情绪和关系质量。
【结果讨论】
该研究探讨受到伴侣支持并不总是与积极结果相联系的这一现象。研究认为回应性是理解这一现象的关键,接收的支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会被回应的效果改善。在重复前人的研究的时候,发现可见支持与消极结果相联系(更多的消极影响,更低的关系质量),而非可见支持与消极结果并不存在强相关。
可见支持在高回应性的条件下和中性或积极结果相关联,而在低回应性条件下,非可视支持和消极结果相联系。也就是说,可视支持并不必然和消极结果关联,非可视支持也不一定和积极结果关联,二者共同受到个体的回应性调节。所以,在提供支持时回应伴侣的需求能够抵消社会支持带来的消极影响,并增加支持性。
启示:如果在伴侣关系之外遇到了压力或挫折,不仅仅要给予对方支持,还要关注伴侣当时的需求并给予回应。结合另一篇研究《个体自尊与婚姻满意度的模型构建》,在亲密关系中,对伴侣“支持”地回应我们的需要保持敏感,对伴侣作出积极回应将有助于亲密关系满意度提升。而如果个体以退缩或逃避的方式与伴侣交往并以消极的方式回应伴侣,则会降低关系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