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备考-内科-消化科-大肠癌
发病机制:
饮食-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是致癌因素;
大肠息肉-正常肠上皮、增生、微小腺瘤、中期腺瘤、后期腺瘤、癌;
溃疡性结肠炎-多见于幼年发病,病变范围广而病程较长者;
胆囊切除后发病率提高;
病理:多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
病理形态:
早期大肠癌-肿瘤局限于粘膜和粘膜下层+无淋巴结转移;
进展期大肠癌-肿瘤侵入固有肌层;
多为腺癌;
临床病理分期:
Duke分期-A局限于肠壁、B穿透浆膜、C局部淋巴结转移、D远处转移;
转移途径:
直接蔓延-膀胱、子宫、输卵管、小肠、肠系膜等;
淋巴转移-可跳跃性转移,晚期直肠前凹、腹股沟、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血行转移-易通过门静脉转移到肝;
临床表现:
发病隐匿,早期可只有大便潜血阳性;
腹痛-多见于右侧结肠癌,右腹钝痛,餐后加重(胃结肠反射同肠结核);
腹泻-血便突出,脓血便、里急后重、大便变细、与便秘交替;
腹部肿块-多见于右侧结肠癌,右腹包块,提示已经是晚期;直肠指诊发现肿块,指套上有血性黏液;
全身表现-发热、贫血、消瘦、恶病质;
右侧结肠癌
左侧直肠癌、结肠癌
腹痛
右腹钝痛
梗阻时绞痛
腹泻
糊状便 OB(+)
血便、黏液脓血、变细、
里急后重、与便秘交替
肿块
右腹肿块
直肠指诊肿块
并发症:
晚期出现肠梗阻、肠出血、肠穿孔;
辅助检查:
大便OB-无特异性,可作为筛查试验;
结肠镜-确诊的最好方法,取活检;
钡灌肠-对因狭窄结肠镜不能进入的病例使用,可发现充盈缺损、粘膜紊乱、肠腔狭窄;
CEA-非特异性,手术切除后降低,复发后可再升高;
诊断:
对中年以上患者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血便、原因不明的腹痛、缺铁性贫血要考虑本病;
右侧结肠癌-鉴别肠结核、阿米巴肠炎、克罗恩病;
左侧结肠癌-鉴别慢性痢疾、UC、克罗恩病、痔疮等;
治疗:
唯一的根治方法是早期切除;
内镜治疗-腺瘤癌变、早期癌可内镜下电凝切除,送病理;若癌累及根部需追加手术;
化疗-术前减少肿瘤体积利于切除,C期结肠癌和B期直肠癌防止未切干净,晚期不能手术者的姑息治疗;
放疗-用于直肠癌局部淋巴结转移和与局部组织粘连者;
预后:
与组织学类型和临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