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年度·视频时代观察笔记·做人与做事

2023-03-07 21:25 作者:LSmiler  | 我要投稿

之前借磨铁职场修炼心法书《靠谱》的长评,输出了一堆自己的想法。

当时写了有近1万字,感觉没怎么过瘾,这里围绕【做人与做事】再进行一些发散

品牌【小米】有句很经典且极为积极的宣传语——“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虽然我觉得小米家的电饭锅比小米家的手机好用——请原谅【小米4】给我带来的糟糕体验让我这么多年一直对【小米手机】心存敬畏;

虽然我觉得这张配图雷总形象像是PS上去的;

但我还是会说,【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这句话,极为巧妙地将【人生信念】与【企业品牌】整合到了一起。

诚然,“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更像是鸡汤,因为你坚信也好,不信也罢,明天都会到来。

至于明天降临的是喜是忧,是生是死,无论发生什么,总要去【面对】、【解决】。

所以,我觉得将其视为一种【积极的信念】,就像宗教里的“做善事可以上天堂”一样,更具有实用性。

从现实主义看,个体拥有【积极的信念】而不是盲目乐观,至少可以让周围的人感受到【你的】一种平和。

你应该不希望平时遇到的人总是一副懊丧样吧?

你的同学抱怨“毕业即失业”,你的同事抱怨“买车买房压力大”,你的恋人抱怨“你对我的爱像存款般与日俱减,是不是又和谁谁开房探讨人生真谛了”。

要我说,如果你发现周围总是遇见这样的人,就要想想是不是应该远离。这种环境太容易糟蹋人了

我觉得每个人一生遭遇的困难危险,有相当一部分是糟糕的习惯引发的,比如,我们习惯性无条件相信,就会遭遇骗财骗色的坏人;比如,我们习惯性只以自己的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就会造成各种误解。

秉承类似“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这样的信念,最后还是要落实到自我改变这一层面。

否则,就是【臆想】。

做人做事,要坚信方法总比困难多,但找到最适合的方法是一门学问。

这里我会想到乔布斯。

沃尔特·艾萨克森在《乔布斯传》里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极为刻薄的“恶人”形象。

乔布斯是施虐狂吗?显然不是。

乔布斯手下的员工是受虐狂吗?显然也不是。

我最早看《乔布斯传》应该是在2012年(或2013年),当时觉得乔布斯是个很会压榨底层员工的“坏老板”——即使他缔造并重生了“苹果帝国”,即使他给员工的薪酬极有竞争力。

10年之后,再来看这段,其实是真正看懂了

乔布斯的确是公认的刻薄,员工虽然会“厌恶老板”,但因为乔布斯的“压榨”,倒是把各种潜能激发了出来——注意,这里的“压榨”,并非是国内流行的“强制加班不给加钱”、“活多待遇差还没人权”。

而是说,乔布斯在乎“结果”,于是很少考虑到员工的尊严。

在乔布斯的认知(或者理想国、理想世界)里,这些厉害的员工是可以【办得到】,于是要求高,因为要求低了,惰性作祟,一切就遥遥无期。

乔布斯是懂人性的,他太明白与那些真正厉害的人(注意这个【真正厉害】,而不是假装很厉害)协作,是不需要考虑所谓的“尊严”,只要你的动机不是“作恶”(例如偷盗、诈骗等),结果亦是对他人的【提升】,因此受益的人会心存感激。

其实无论是校园、职场、官场还是生活,人不能总是一副温和态,不是要老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对自己根本没好处,对别人也没好处。

这根本不是善良,而是懦弱。

你看历史上,开国的皇帝有几个不是以“唯我独尊”的姿态问鼎中原的?而公认的守成之君,又有几个不是那种“温温和和”的?

有人的地方必然有江湖。

身处其中的人,就要考虑【职场斗争】的性价比——是的,每个人都不可能回避要接触到【职场斗争】这一事实,就像官场必然有贪污腐败一样。

核心在于,我们如何去【看待】与【应对】

很早的时候,我就听过职场三原则——

要么狠、要么忍、要么滚”。

我想,每个人的经历越多,对这九个字的理解必然不同。

但我认为,【狠】是一切的核心

借政治上的说法,即【强权才是真理】、【弱国无外交】。


别说是当代中国,就是古今中外,人才也是最一流的资源,是所有人都要抢的“香饽饽”,不希望自己成为【耗材】,那就应该让自己至少在某个领域【不可替代】,这样才有【谈判】的资本。

现实一些说,现在房子的确是个问题,但是,如果个体成为了“稀缺人才”,各地政府为了把你留住创造税收和成绩,是会以房子、现金等各种好东西作为奖励以期获得青睐的啊!

2023年的就业环境的确不景气,但失业的人,有多少是因为“甲方的确自以为是、钱少逼事儿多”,有多少人是因为“眼高手低、能力不足”呢

我逐渐更加相信,我们可以去抱怨环境,但不要去质疑市场——不管这个市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经济学书经常会出现这么一句话——市场永远是正确的

而不少书在后续的内容是往往试图用各种花里胡哨的模型、算式尝试去【挑战它】。

我还是想再三强调,我们应谨慎对待各种【庞大】的数据,我们应谨慎看待、甚至远离各种“高深莫测”的金融模型、经济算式。

市场是个庞然大物,个体(这里不单是指“一个人”)去挑战它不仅没有意义,更没有胜算。

聪明人应该先学会接受它,分析它,将市场规律“本地化、个性化”,做到“为我所用”。

这需要个体凭借强大的心性和韧性不断试错与反省

关于【强大的心性和韧性】,我认为作为最基础的肯定是【身体健康】。

有了健康的身体与强大的体魄,才有可能在其他方向发力。

不管是承平还是乱世,【善良】都属于性价比极高的【强大心性】。

注意,善良是看人的,不能对所有人善良,也不应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人世间的【必然】

像什么“历史名人”,如民国的孔令俊(孔祥熙的女儿),看她的“一生传奇”,依旧可以善终,若是蔡京、严嵩等“老前辈”泉下有知,必然各种羡慕。

如果是当下社会,无数老赖依旧可以纵情声色,无数人可以依凭“撒币攻势”游离于法律威慑之外,这也是现实。

【因为看见而相信】和【因为相信而看见】是两种独立的活法,每个人【生而为人】,如何规划3万多天,如何理解和呈现【善与恶】,会演绎不同的人生。

对于凡俗,有些道理是颠扑不破的。

比如,一个善良且靠谱(负责)的人周围,才会有一群善良且靠谱(负责)的人围绕。

如果你注意到“反例”,说明这个人的【认知】与【选择】出了问题。

再俗一些,比如,你注意到一个“很有感觉的人”,但慢慢注意到【ta】平时接触、在意的都是你完全无法接受的人的类型。

那么,恭喜你(或者,遗憾地说),这位“很有感觉的人”大概率是不适合做伴侣的

再比如,“什么叫吃苦”?

可能“老一辈”会觉得节衣缩食、愿意长途跋涉才是【吃苦】,但【吃苦】这个概念不一定仅仅是【物理层面】,而是【精神层面】——

我们谓之,抵御【诱惑】,对抗【人性】

上图来自知乎,很早以前的截图。

具体要怎么理解,图内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这里,我们顺带引入“人文主义的式微”这一主题进行简单发散。

俗一些的说法,就是“大众”在各种“消费娱乐中沉迷”,不再注重【能力的提升、心性与韧性的培养】,不再思考【为什么】。

不知道看到这里的朋友们,是否想过——

 时长越来越短的视频会改变我们什么?

一言以蔽之,短视频让我们更注重形式而非内容,而且,短视频文化成为主流将慢慢改变大众的思考方式。

当受众习惯了只接受情绪与观点,而忽略背后应有的逻辑关系,就会逐步丧失思考力

这种“软洗脑”并非没有好处,单从弘扬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角度看,越简单的头脑越容易被引导。

如果还不能明白,姑且看看宗教不同派别引发的各种纷争。

我们应该意识到,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认知能力,有些人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有些人只是希望通过短视频或者视频这种媒介短暂躲避俗世中的纷乱与喧嚣。

如果说短视频是用较短时间的强刺激来让人放松,间接消磨用户的时间;那么,即使是时间稍长的中或长视频,在短视频的冲击压力下,也不得不“整活”,但这种整活也有各种副作用。

以某平台首页主推的【标题】为例。

“黑历史,但高清版”,本质上是个病句。

因为这两个名词并列并不构成“转折关系”。

再如类似“不能说一模一样,至少毫不相干”的句式,也许是搞笑或尬笑效果,但着实影响了我们的表达语境。

之前有位大V(也是up主)吐槽中文语境在新媒体时代“单一化”,该视频评论区骂声一片,被迫下架——印象中下架是平台为了避免风评事件持续发酵的“自保之举”,而不是大V(up主)主动删了。

有端联想到因架不住评论区负面评述而“主动退网”,这不就是回到自己最舒适的安乐窝吗?

如果真的秉承“启发民智”之心,何必在乎他人说什么呢?

怎么滴,还不能让人批评了?过去九五之尊都还要有言官在一旁纠错啊。

你是来分享观点的,又不是来收罗信徒的。

哪怕1000个人中仅有1人得到“启蒙”,那也都是【功德无量】啊

我顺带再分享一个【看不懂】的场景。

有某平台之前搞了一个教师活动,弘扬“尊师重道、教育决定未来”这个理念必然正确且应该力推。

可平台的无数流量“发”给了一个“乡村教师”。

我怀着对“乡村教师”的尊敬,点开一串视频,却不太明白这些视频的拍摄初衷。

如果说当地的确极端贫困,地方政府也一度缺少专项资金,那么,通过视频对外展现教育资源稀缺、学子身处困境依旧积极向上,通过互利网对外寻求帮助,自然善莫大焉。

可惜,我看到的是各种(也许是故意为之)的日常,而且,账号更新相当“频繁”。

所以,问题来了。

“乡村教师”的主业究竟是应该“教书育人”,鼓励偏远地区有上进心的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还是“以【学生】为噱头,积极将流量变现,改善个人生活”?

有些“知名”高校老师,近年来各种活跃于大小平台,我是能理解的,毕竟,一些专业(尤其文科类)不像理工科需要有实力派老师指导才能出实实在在的成绩,有没有老师都要靠【自学成才】——我相信很多学子心里是知道的,不是每个高校老师都是认真、负责、有真才实学的

那么,现在负责“义务教育阶段”的“乡村教师”也这么【闲】了?

你以为所有的素材都是“随手拍”?真的就那么巧,随手一拍都是完美素材?而且,完全不需要剪辑、调色、补后期的那种?

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这是在消费学生?”或者“教育只是形式?”

以我之见,这类作品和各种“视频乞讨”相似,表面上的【正义】、【善良】、【纯真】、【美好】等,积极得让人痛哭流涕,背地里还不知道能牵扯出多少利益链条。

事出反常,必有妖。

不过,有人发,还有人看,平台还在给流量位宣传,真是完美的【三方共赢】

上述“异常”,是我发现的问题。

当然,对很多人而言,这不是问题。

于是,我也懒得给出解决方案。

其实答案真的挺简单。

于是,我们再关注一个与各位【息息相关】的——我们的表达语境的确是日趋单一化,甚至低幼化

比如,表达认可,似乎只有【赞】。

其实,雅致一些的表述可以有“于我心有戚戚”、“英雄所见略同”;口语一些的可以是“你真是说到我的心坎上”,风趣一些的可以是“你该不会是我肚子里的蛔虫吧?怎么把我想说的都说了”。

哪怕连“说得好”都比较少见。

大概是懒得多打字吧。

“走你”出现后,“出发”、“行动”、“开始”等表示【start】的词好像一夜之间全灭绝了。

至于低幼化,我们随便打开一个平台或app的热点内容,就能发现几乎都是“吸睛”的废话&片段表述。

这些“垃圾”频繁出现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用户的心智。

如果不能直接卸载或屏蔽,相对比较实用的办法就是反问自己“这些对我到底有什么用呢?

平心而论,像行文风格这种一句一行、一两句一行,也是网络时代、手机时代不得不用的排版方式。现在已经很少人能接受一长段文字的“叙事形式”了。

实际上,上述内容在以前的长文中均有分享。

如果身处其中的你,觉得“很不对劲儿”,最有效的方式自然是,远离这种(语言)环境,如果不能彻底摆脱平台(的诱惑),至少可以卸载app吧?

噢,对了,一定要多看书,而且,多看好书

我再次强调的是,【个人】尝试用视频形式“分享知识+启发民智”并不明智,想吸引大众成为粉丝,就需要【迎合】,或者把自己塑造成“教主”或“神棍”,或者加入大量如表情包、视频等素材,无论如何,这样都稀释了知识或思想的浓度。

真正教你技术(如设计、建模、做题)的视频流量都不会高

有时平台会给一些创作者贴上“知识领域优质达人”的标签,这着实黑色幽默,本身就是“娱乐家”,大家都是先悦人(哄观众开心攒粉丝)再悦己(利用海量粉丝变现)。

至于有些人,或者是某个人(的工作室)为何内容产出很无聊甚至洗稿发家还能被平台频繁推荐上热门榜?

因为平台给工作室注资了——好吧,有些内部人士透出的消息还是靠谱的。

再如我所知的一个【创作者】,内容频频擦边还能活得好好的,因为其女友(如今应该是夫人)就是平台中层。

所以,如果相似的内容别人比你还风骚能过审,你却因违规封号,不是审核瞎,而是“关系不到位”。

最后,依旧提醒各位,一般情况下,人对信息吸收的效率,文字最高、音频第二、视频最末

因为阅读一定伴随思考,而阅读书籍的同时可以开音频

好的,关于“人文主义的式微”这一主题,我就不再展开了。

接下来,我们聊聊朋友。

其实,当个体做人厚道、办事靠谱,肯定不会缺朋友。

但我们必须面对这样的现实,即一个人做人越厚道、办事越靠谱、认知越高,来自未来的朋友先是会越多,到达一个阈值后会减少。

虽然说随着一个人【认知】的提升,逐渐到了一个高度,然后会“曲高和寡”很不【现实】。

不过,倘若你熟读历史,是否听过【狡兔死走狗烹】或【明哲保身、大隐隐于朝】的说法?

无论如何,不要忌讳朋友的迭代,也许你不会去刻意筛选朋友,但你的朋友会主动筛选你啊!

老朋友这个词,虽好,但也不必追求数量。 

有时候,道不同不相为谋,也就散了。

平心而论,我会更期待与一些厉害的人在一起,因为这样可以让我(尽可能)时刻保持【适度焦虑、好为人徒】的谦虚谨慎、居安思危状态。

但是,一定要让自己的状态富有弹性,不然精神状态会出问题

【厉害】这个词并不一定与【年龄】有关。

我认为我们应该把眼界放宽一些,摒弃什么【XX后】的划分,只要我们对比,会发现不同年纪上的【厉害的人】会很像——

勤奋和自制是必须的,虽然难免有脾气或怪癖,但总体一定是开放、好学、理性、善良的。

贴合当代热点讲,我认为这些【有资格躺平】的【厉害的人】,反而不会“想要躺平”。

什么攒百万环游世界,什么“佛说不争不抢才是真”,要么是小概率噱头,要么就是某个骗财的光头刷存在感——爱谁信谁信。

废话,他妈的现在【相当一部分】“有编制的看破红尘之人”有丰厚的合法报酬(免税甚至可以各种合法避税),有善男信女无偿供奉的香火钱,每天都不需要什么“念经、做法、烧水、撞钟”等一堆杂事儿,歪脑筋的可以与坏心思的官吏“合谋捞钱”,这种比公务员还逍遥的日子,当然是“尚在人间、生活似神仙”。

这种人和你鼓吹“平平淡淡才是真”,是因为他们该有的都有,想有的可以轻松获得呀——呸

同时,【厉害的人】是一定懂得将【知识】变成【认知】——也就是自己内在的一部分。

好比你可以忘记了积分还原的公式,但积分还原的【原理】,也就是【拆解】、【套用】这套“逻辑”是可以化用到日常生活中的。

另外,如果每天还能获得至少一个【新知新识】是最好不过了。

新知新识不见得有实用性,但这种【好奇心】确有实用性。

比如,我是很久才知道,原来开启【iphone】横屏模式,在横置屏幕时打开计算器,会发现普通计算器变成了【科学计算器】——

这就是【换个角度】看待我们习惯的事物

瞧,和积分还原的思路是不是也是一致的?

《蜘蛛侠》里有句极为经典的台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其实挺现实的。

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不要总想着规避责任,这种责任不是单说工作职业,照顾老人、结婚生娃都是责任。

这几年国内情感观念(恋爱与婚姻)实在“异化”,婚姻本来就是男女各一半的责任,虽然说没法准确量化,但也绝对不是“女人一定是女王,让男人拜倒在石榴裙下”云云。

有些男女【鼓吹】单身万岁丁克有理,或者“姐姐妹妹站起来”,“追求流量变现”的居多,我们可以称为“商业女权主义”、“敛财型单身观念”,还有一些,属于自己“恋爱婚姻长久极不顺遂”后的“报复心理”,颇有“自己心情很糟所以阳光那么明媚是我的嘲讽”之意。

反正,我周围那些家庭幸福的“三代同堂”,可没时间没精力去管什么“世间男女多奇葩,不是相爱就是相杀”,多赚钱多享受生活,多省出时间陪家人才是【第一序列】

 “隔空对线”太荒唐了,还真是聪明人赚傻子的钱,既合法还“合理”,对方还感激你“拯救了我”!

对了,我相信亲历过绝望、孤独无助、人走茶凉、欲哭无泪等“黑暗时空”的人,会更懂得如何做人做事。

通过这些“常人之不常遇”,才能终于“成常人之难成事”,才能真正体会到【这个世界的无常】。

你看,我们都会说“知道生孩子会痛”,但是,只有生过孩子的人才能理解那是一种怎样的痛

真正生过娃(尤其不是剖腹产)的女人,才会更加理解【母亲的伟大】。

上面的所有文字,皆是我亲历诸事后的心得,不见得都对(因为自然科学有【客观】,人文科学只有【主观】),也不见得饱受认同(因为我们无法取悦每个人),我们应该努力学会如何通过外在看内在,通过内在去影响外在。

做人做事,都是一生的修炼,至于最后是修成正果,还是走火入魔,都由我们现在的每一步决定

如果觉得内容比较有趣,你还可以通过这些传送门邂逅更多精彩:     

【1】尚书堂——关于书的品鉴报告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357273

【2】闲扯儿——陪你聊聊番剧和手游的那些事儿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97797

【3】崩坏3圣痕故事——游戏里也有历史与文艺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66580

【4】崩坏3圣痕故事(视频版)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64330

【5】为你读诗(视频)——每晚一首,祝你今夜好好眠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167208

【6】各种花式闲扯儿——总有一款能讨你欢心的吧~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76795


年度·视频时代观察笔记·做人与做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