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结论:新疆统一于祖国是历史的必然

〔摘 要〕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者分析历史事实,阐明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识新疆历史,必然发现几个基本的历史事实: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杂处、共同发展的地方;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方。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分析新疆历史必然得出一个结论:新疆统一于祖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新疆历史;稳定发展
在新疆,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全面地分析、科学地阐明新疆统一于祖国的历史、新疆各民族的发展史、新疆宗教的演变史,从而揭示新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这是维护新疆稳定,促进新疆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思想认识基础,也是新疆 21 世纪初在现代化历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新疆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政治责任就是教育各族青年学生学会用马克思唯物史观分析新疆的历史,在理论上、思想上、行动中认同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这是有效地抵制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新疆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影响的理论武器。
一、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识和分析新疆历史必须坚持的基本观点
一切从历史事实出发,严格忠于历史事实,具体分析历史事实,这是马克思主义者研究历史的出发点和基础,是人们了解和认识历史的基本原则,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科学地全面地分析新疆历史,必然得出三个基本的观点:
1、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新疆与我国中原地区就有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公元前 206 年,西汉王朝建立后,于公元前 138 年和公元前 119 年两次派张鸯出使西域,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公元前 101 年,西汉政府在新疆第一次设立地方官员——使者校尉,管理当地屯田生产等事务。公元前 60 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安远侯郑吉首任西域都护一职,驻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境),代表中央政府统管西域地区的军政事务。设官置守是一个地区属于某个国家领土的重要标志之一,西汉中央政府在新疆设置西域都护府,并在新疆筑城驻军、征收赋税,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列入祖国版图,意味着新疆与祖国己交融为一体,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自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起的两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朝代多次更替,政局不断变迁,有中央王朝强盛、国家比较统一稳定的时期,也有中央王朝衰弱、各地方政权称雄并立的时期,但新疆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事实始终没有改变。不同时期各中央王朝对新疆的治理采取过多种方式。汉、隋、唐、元、清各朝直接派驻官员、设府驻军,魏、晋、宋、明各朝通过册封,让新疆各地民族上层头领自己治理。不管中央政府对新疆采取哪种治理形式,新疆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个基本事实是明确的,也是得到新疆各族人民认同的。
2、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杂处、共同发展的地区。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生活的地区。新疆地处亚欧大陆中部,是古代东西各民族迁徙流动的必经之地,更是多民族聚居生活的地区。早在远古时期,新疆就生活着肤色、语言、生产生活方式差异较大的不同人群,在汉文史籍中分别称他们为「塞」、「匈奴」、「乌孙」、「月氏」、「羌」、「汉」、「车师」、「楼兰」、「疏勒」、「于阗」等(有的是地名和族名混用)。
在公元前 60 年新疆正式成为中国领土一部分之后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天山南北先后活动过汉、丁零、坚昆、鲜卑、柔然、嚈哒、高车、铁勒、突厥、吐蕃、回鹘、契丹、蒙古等较大民族,还活动过许多较小的民族。有的民族还曾在新疆建立过强盛一时、称雄一方,对新疆历史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地方政权,如突厥政权、回鹘政权、黑汗(又称喀喇汗)政权、西辽政权、察合台政权、瓦剌政权、准噶尔政权等等。
在新疆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原已生活着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蒙古、汉等民族。18 世纪中叶清朝统一新疆后,为了开发和保卫中国西北边疆地区的安全,陆续从内地抽调满、汉、回、锡伯、蒙古(察哈尔部)、索伦(包括达斡尔)等各民族数万官兵携带家眷到新疆长期驻防屯田,又分别动员组织内地大批农民到新疆安家落户,开荒种地。1840 年中国进人近代以后,随着新疆对外交往的增多,乌兹别克、塔塔尔、俄罗斯等民族的群众也进人新疆生活。到 1949 年新疆解放时,在新疆生活的主要有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满、锡伯、塔吉克、达斡尔、乌兹别克、塔塔尔、俄罗斯等 13 个民族。新疆依然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共同生活发展的地区。
3、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
宗教的产生比人类进人阶级文明社会要早,大量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都证明,新疆居民早在远古时期就信仰着各种原始宗教,其中包括有自然、祖先、图腾崇拜中的各种神灵。在伊斯兰教传人新疆之前,已形成袄教、佛教、摩尼教、景教、道教等多种宗教并存的局面,在伊斯兰教传人新疆之后,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相继传入,依然是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
考古文献资料证明,远古时代的新疆居民就已经产生了宗教观念,以后活动于新疆的古代各民族也都信仰原始宗教和萨满教。公元前 4 世纪前后,创立于波斯的袄教传人新疆,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袄教盛行于新疆各地,成为当时与佛教并立的一大宗教。公元前 1 世纪,印度佛教经克什米尔传人新疆和田。经各地统治者的大力推行,佛教传播迅速,成为当时新疆的主要宗教。公元 6 世纪前后,波斯的又一宗教摩尼教传人新疆,唐代的吐鲁番成为新疆摩尼教的中心。840 年,曾以摩尼教为国教的回鹘今维吾尔迁人吐鲁番地区,进一步促进了摩尼教的发展。摩尼教传入前后,基督教的聂斯脱利派中国称景教也传人新疆,但传播不够广泛。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很早就传人新疆,5 世纪后在吐鲁番、哈密等地区曾十分盛行,当地许多回鹘人都接受了道教。
10 世纪初,伊斯兰教经中亚传人新疆南部地区。以后经过 5 个多世纪的传播,最终取代佛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在伊斯兰教传播期间,新疆始终保持着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西辽时期,由于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各种宗教处于平等地位,可以自由传播,伊斯兰教便开始向库车以北传播,但伊斯兰教中心喀什当时也成了景教的第 19 教区和主教驻节之地。元代,各种宗教都十分活跃。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途经新疆时,在沿途各地几乎都看到有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景教)、袄教等宗教信徒或宗教建筑。元代,维吾尔人拉班·扫马是著名景教人物,成为蒙古宗王阿鲁浑出使欧洲诸国的使节,维吾尔人马可斯成为景教「东方教会」大总管。
伊斯兰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后,新疆继续保持着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随着伊斯兰教成为维吾尔等民族主要信仰的宗教,原来这些民族所信仰的袄教、摩尼教、景教便逐渐消失,但佛教、道教仍然存在,而且藏传佛教还有重大发展。17 世纪末,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正是借助藏传佛教的力量,在南疆建立了依附于准噶尔人的傀儡政权。从 18 世纪起,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和萨满教在新疆也有所发展,这些宗教的教堂遍布天山南北,甚至在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也发展了信徒。
新疆自古以来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一直延续至今。今天,新疆是伊斯兰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和萨满教等 8 种宗教并存。
二、新疆统一于祖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统一、发展和稳定,关键在于它内在的经济联系、文化传统和民族交融的向心力、凝聚力。两千多年来新疆始终统一于中国,是与各民族间的交融,各民族间日益剧增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强大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密不可分。
1、新疆各民族的交融是新疆统一于祖国的血肉纽带。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从汉至隋唐,载人史籍的古代新疆民族就有多个,有塞人、月氏、乌孙、汉、匈奴、突厥、回鹘等。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共同与自然界斗争、与侵略者斗争中相互接触、交流和融合。这个历史过程既预示着新的民族的产生,也预示着有的民族消亡。
回鹘是维吾尔的主要族源之一。自 840 年,大批回鹘人迁人新疆,使新疆地区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发生了根本变化。回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 5 世纪活动于蒙古色楞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的高车属部袁绝部落。7 世纪初,联合附近仆固、同罗、拔野古等部落反抗突厥的统治,成立同盟,总称「回纥」。629 年,帮助唐朝灭东突厥政权,649 年又帮助唐朝灭薛延陀,唐朝遂以漠北地区置回绘瀚海都督府。经过近百余年的发展,回给逐渐成为由内九族九姓回绝和外九部九姓乌古斯构成的回绝部落。744 年,推翻后突厥政权,建立回纥汗国,后改称回鹘汗国。840 年,回鹘汗国因自然灾害侵袭,统治集团内讧和黠戛斯的进攻等原因而崩溃。其部众一部分向南迁徙,不少人为唐朝收纳一部分为黯戛斯所掠,而大部分向西迁徙。西迁的回鹘分为三支一支迁河西走廊,投奔吐蕃,后称「甘州回鹘」,是现在裕固族的祖先一支迁至今吉木萨尔和吐鲁番地区,称「西州回鹘」或「高昌回鹘」,后建立高昌回鹘汗国一支迁往中亚,与葛逻禄、样磨等族联合建立喀喇汗王朝。自 9 世纪末 10 世纪初起,高昌回鹘汗国和喀喇汗王朝统治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当地的居民与西迁后的回鹘相互交融,开始了维吾尔化的进程,12、13 世纪以后,他们又融合了不少喀喇契丹和蒙古人的后裔及其他民族的成员,形成了近代维吾尔族。
同维吾尔族一样,新疆其他民族也经历了同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有许多古代民族成份,如乌孙、乃蛮、克烈等,存在于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等民族中。这反映了新疆各民族之间血肉相联的历史关系。
在新疆各民族关系中,汉族同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汉族和新疆各少数民族之间,同样存在着血肉不可分离的关系。它一方面不断地吸收其他民族成份而日益壮大,另一方面又渗人到其他民族的聚居区,奠定了我国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汉族在边疆地区的存在及其与各少数民族之间某些关然的血肉联系,是中华民族形成强大凝聚力的基础。
2、新疆各民族与内地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是新疆统一于祖国的物质基础。
在地区与地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诸多关系中,经济的联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各地区、各民族间内在的经济文化联系是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新疆地处亚洲腹地,历史上长期称作「西域」,著名的丝绸之路连接着古代东方和西方。据考古资料证明,三千多年前新疆与内地就存在着相当规模的经济交流。汉朝统一西域以后,为新疆与内地经济联系的不断增强,创造了更为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新疆各地发现的彩陶器既有明显的当地土著文化的特征,同时在造型、纹饰、制法等方面,又与西北及中原一些地区出土的彩陶器有共同之处,反映出这一历史时期生活在新疆的居民与生活在黄河流域等地的居民有某些共同性。在新疆不少地方的发掘中,发现有来自中原地区的漆器、丝织品、铜镜等物。而在河南安阳殷墟发掘的墓葬中,则发现了 756 件出自新疆的玉器。这说明,从遥远的古代时起,内地与新疆一直存在着相当规模的经济文化交流,内地的人们早已开始了解、认识新疆。在先秦文献《山海经》、《穆天子传》、《尚书》,甚至在著名诗人屈原的作品《招魂》中,都可以见到有关新疆山川地理、物产名胜的记载。经济文化联系的不断加强,以及人民之间的了解,为汉代新疆进入祖国版图,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新疆与内地随着物质生产水平的逐渐发展,经济联系也日益密切。据后人考证,首楷、葡萄、胡麻、胡豆(蚕豆)、胡桃(核桃)、胡瓜(黄瓜)、胡蒜(大蒜)、胡萝卜(黄萝卜)等带「胡」字的农作物,以及西瓜(西域瓜)、「石榴」(安石榴)、菠菜(波斯菜)等,均是由西域传人内地的,棉花生产由新疆传人内地,也是内地人民通晓棉花生产技术的主要渠道。内地的花生、洋芋、茄子、白菜、韭菜、芹菜、辣子、黄豆桃、杏、梨等蔬菜,水果也随经济的交流传人新疆。自汉朝起,随着屯田事业的发展,内地较为先进的农耕灌溉技术和修筑大坝技术、以及一些生产工具被带到新疆,使新疆的农耕技术和生产工具有了一定的发展。克孜尔千佛洞第 175 号石窟中的牛耕图说明,魏晋时期,牛耕技术已经在新疆推广开来。唐代蚕桑和造纸技术由内地传人新疆,促进了新疆手工业的发展。新疆与内地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是新疆统一于祖国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
3、新疆各民族对历代王朝管辖形式的确认是新疆统一于祖国的保证
自西汉统一新疆以后,我国历代王朝都把新疆作为中国的一部分,进行有效管辖。汉朝管理新疆的模式,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并不断发展和完善。隋唐、蒙元、清朝对新疆的统治,代表了新疆统一于祖国历史进程中的几个发展阶段。
公元 581 年,隋朝建立。在结束了内地南北分裂的局面以后,隋朝便积极准备统一西域。608 年后,先后设置都善郡、且末郡、伊吾郡。虽然隋朝未实现统一西域的大业,但却预示了新疆与祖国必将统一的大趋势。640 年,唐朝灭高昌麴氏政权,不久西突厥也归属于唐,唐朝则在更大范围内统一了西域。
唐朝在新疆实行两种不同的行政管理制度。在今乌鲁木齐、昌吉、哈密和吐鲁番地区,实行同内地一样的县、乡、里制度,建立了庭、伊、西三州。三州共辖 12 县,40 多个乡。在天山以南、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等广大地区,则实行都护府、都督府、州制度。实行县、乡、里制度的地区,各州刺史、县信诸官均由唐朝中央政府委派而各都督府、州的官员则由唐朝中央政府册封各地首领充当。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分由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管辖。唐朝在西域的驻军,按照统一编制,分军、守捉、城、镇等数级,分由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统率。唐朝的政令,如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稽查户口等,也推行到了西域,使新疆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军事、经济及社会制度等方面与内地逐渐趋于一致。
元朝在新疆实行行省制度。13 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继而率军西征,灭西辽,统一天山南北。1251 年,蒙哥汗即位后,便设立了别什八里(今吉木萨尔)行尚书省,将行省制度第一次推行到了新疆地区。1271 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建立元朝。为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理,元朝在新疆实行和内地一样的行政建置,设元帅府、都督府以管理军事,设按察司、宣慰司、提督司、交钞库等以管理民刑、财政。为加强军事情报的传递和新疆与内地的联系,元朝政府在新疆境内设立了许多军站、驿站。元朝是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元朝近百年历史中,新疆地区一直受到元朝中央政府的重视,享有同内地其它行省一样的地位。
清朝在新疆正式建省,实现了新疆与内地行政制度的统一。1755 年,清军直捣伊犁,灭准噶尔政权。随后,清政府又平定阿睦尔撒纳和大小和卓之乱,统一新疆。公元 1762 年,清朝政府设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驻惠远城(今霍城南),统领新疆军政事务。其下置都统、参赞和办事、领队大臣,分驻全疆各地。在行政管理方面,清朝政府采取「因俗施治」的方针,在维吾尔族聚居比较集中的南疆地区,依旧实行伯克制度,但废除了伯克世袭。在土尔息特蒙古和较早归属清朝的哈密、吐鲁番地区的维吾尔族中,实行扎萨克制,封王赐爵,令其自行管理。在汉族聚居较为集中的巴里坤、古城、乌鲁木齐及其以西直至乌苏一带,则实行州、县制度。各级伯克、扎萨克、知州、知县,均在各地驻扎大臣的领导下管理当地的事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边疆危机的加深,至 19 世纪中叶,以管理军事为主,并不直接处理民政事务的军府制度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1884 年,清朝政府正式批准新疆建省,设省会于迪化(今乌鲁木齐市)。新疆建省,实现了新疆与内地其它省行政制度的统一。它是新疆地方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
自汉以来,新疆地区的建置沿革表明,我国历代中央政府对新疆的统治有一个由军府制向郡县制发展的过程。从秦始皇统一中国置郡县时起,郡县制便成为中央集权政权组织的一部分,也是国家高度统一的重要标志。327年,前凉置高昌郡后,新疆地区就开始了实际的进程。随着历史的发展,实施郡县制的地区在不断扩大,最后终于推行到了全疆各地。新疆建省的实现,客观地反映了新疆统一于祖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识新疆历史,是做好新疆稳定发展工作的思想基础
在新疆两千多年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这样一个发展轨迹凡是中央政府强盛,对新疆治理和监督比较完善有力的时候,也是新疆政局比较稳定、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比较快的时期。反之,则是战乱频繁,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甚至倒退时期。中央政府有效的治理和监督是保持新疆政治稳定的首要条件。
西汉王朝是我国第一个比较强盛、并对新疆进行有效治理的中央王朝。在西域都护府等各级军政机构的治理和监督下,新疆保持了长达 70 余年的稳定,社会经济文化都获得很大发展,各族群众的生活也有了基本的保证。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为强盛的王朝,对新疆的治理监督比汉朝更完善有力,不但设立安西大都护府(驻今库车)等各级军政机构对新疆各地进行有效的治理监督,而且还在一些地区实行与当时中原地区一样的府、州、县、乡、里管理制度和土地赋税制度,唐朝治理监督的加强,使新疆保持了约 150 余年的稳定发展,新疆的社会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汉朝和唐朝后期,由于中央政府的衰弱,放松了对新疆的治理和监督,新疆很快陷人战乱,经济文化的发展也随之停滞不前。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奠定我国近代疆域的重要王朝。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清朝治理新疆的政策有了比较系统的发展,使之更为完善。清朝在伊犁设将军总领全新疆军政事务,在各地设都统、参赞、办事、领队各大臣,设府治理各地事务,清政府根据当时新疆地区的地方和民族情况,实施因俗施治、因地制宜的政策,在伊犁将军统辖下,分别建立州县制、伯克制、扎萨克制三种不同的民政管理系统。1884 年以后,根据国内外及新疆变化的政治经济形式,在左宗棠率军抵御外寇、收复新疆以后,清政府决定在新疆建省,在全境推行与内地一致的道、府、州、县政治制度,设巡抚驻迪化(今乌鲁木齐)。正是清朝政府较为完善和有力的治理才使新疆基本保持了政局的稳定、社会经济文化的高速度发展和中国西北边疆地区长时间的基本安全。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生活在新疆的各民族之间,相互依托、相互吸收,有着很深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融和影响。自人类社会形成众多的民族以来,不同的民族都凭借自己的生产方式、开放能力,与其他民族交往联系以求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发生民族间的相互同化、一体化发展或分化变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民族本身是在发展变化的,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既表现出它自身构成要素、特征,如语言文字、经济生活、居住地域习俗、信仰、观念、道德、心理特征、行为方式等内容的变化,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必然还会有民族间的交往,以至一体化和分化这种最基本的民族演化方式。
汉族源于华夏人,是融入东夷、南蛮、西羌、北狄等少数民族而形成的。西晋后「五胡」(匈奴、鲜卑、揭、氐、羌)入中原。宋代契丹、女真南下,元清蒙古、满人南进,各个民族在对峙中混杂溶合、渗透,逐渐融为一体。如 499 ~ 640 年高昌(今吐鲁番)有过一个汉人的「麴氏高昌」政权,这里汉人读的是汉书文籍,说的却是「胡语」,即少数民族语言。后来这些汉人回鹘化了,融人了维吾尔之中。历史上的这种民族交融固然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但同多民族间凝聚意识的不断加强、历史文化认同的不断扩大和深化,也是分不开的。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有这种历史文化的认同,才有今天 56 个兄弟民族共有中华民族大家庭,才有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新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思想保证。
一个国家各民族的发展与相互接近,民族间的差异与共性,各民族的特殊利益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是一个辩证统一体。在中国,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多元一体结构是几千年形成的,所以在中国,各民族间有着血肉联系,在新疆,各民族相互离不开,相依共存,这是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基础,也是新疆进一步稳定发展的思想认识基础。
(本文原题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积极维护祖国统一》,原作者为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