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能剪辑心法!抛开软件,一招制敌的「六大法则」

笔记前言:
这是一个具有很大收藏学习价值的视频,up所讲述内容详细却不冗杂。视频中的核心内容便如标题所示——剪辑的六大法则。

当初我也是为了学习如何剪辑才找到了这个干货知识满满的视频,但当我真正看完后,我发现,这短短的18分钟,真的让我受益匪浅,甚至需要花点时间去消化所学到的知识。
这些知识不单单在剪辑方面,还有部分我认为可以运用到写作方面的知识。沉淀了一段时间,我打算借着这次活动,写一点我的感受,也分享一下我所领悟的其他知识。
其实视频本身对于剪辑的内容已经相当详细,并且up为了能让大家没有门槛地学习十分专业的知识,也是做了相当充足的功夫。所以在这方面我并不想做太多的笔记去分析,而是想通过我自己的理解与推导、解析,来说说我认为这当中对于写作方面有什么可以学习的。
视频中所讲述的剪辑方法是从具体的影视作品中总结出的理论知识,而影视作品想要表达,单凭剪辑肯定做不到,剪辑因为算得上一部影视作品的后期工作,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几点来逆推出如何创作故事的方法。虽然通常的小说并不会写成剧本那样,但剧本和小说之间的紧密关系决定了两者可以相互推导。
剪辑的六大要素
:

4%的三维空间、5%的二维平面、7%的视线追踪、10%的节奏、23%的故事、51%的情绪。
视频到这里也算是刚刚开始,简单介绍了一下这期视频的大纲,用一个扇形统计图进行很直观的占比概括。
4%三维空间
:

这一专题一开始代入了一段镜头,详细可看视频内的内容。简言之便是剪辑中应当明确地表现出信息位置。
每一个镜头都在开拓视野,因此有义务告诉观众一个正确的物理空间关系。
我认为这一节的核心内容便是上面这段话,剪辑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让观众明白我们所剪辑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样的地方?这个地方都有什么?这段故事的主要角色自己发生着什么样的行为或者语言?有没有第三者或者旁观的角色?那这些角色有在哪里?
将几个表示空间的镜头相互连贯,构建出故事发生的舞台,让观众自己明白此刻发生的事是什么。
这是这一节我认为我所理解的内容,放在剪辑里是这般,但让我们逆推一下,这一系列影视作品,需要这般运用才能讲好故事,那为何不能将这些内容代入到文字当中,或者说,本来也是先有文字才根据文字来拍摄制作画面的。
那么在文字中,三维空间可以怎么运用?
同理,需要为读者开拓视野,告诉读者一个正确的物理空间关系。那么我们就应该努力描绘好故事发生的环境,场景。
这不单单是普通的环境描写,因为单纯的环境描写有时候并不是为了表现出故事发生的场景,而是为了渲染一种氛围或者烘托某种情绪。
在这里,更多的我认为是表述清楚小说三要素中的“地点”。为了合理展现一段故事发生的场景,我们可以根据自身文章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篇幅去一点点的去描绘场景。
例如:
A:一个周末,小明约了小红去咖啡厅谈事,到了咖啡厅,两人坐下,开始谈论。可就在这时小刚偷偷的在一旁观察偷听两人的对话。
B:一个周末,小明约好小红在咖啡厅见面,在车站稍作等待后,小明与小红一起来到了咖啡厅。两人选择了一处靠近橱窗的位置坐下后谈论起了学校里的一些事务,而周末在咖啡厅打工的小刚偶然发现了两人,在察觉两人并没发现自己的后,小刚一边假装收拾邻桌,一边偷偷听着两人的对话。
就A与B来说,两段描绘的内容都是一样的,但不难看出两段的详略不同,B的描写相比A来说更加详细,也表现出了诸多细节,适用于需要细致描写的重点剧情部分,这类剧情通常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比如承上启下,或者剧情反转点等等。
而就A而言,虽然不是那么的详细,但作为一个简单的过渡段,这样的篇幅完全足够,只要这部分的内容并不是文章的核心内容,我觉得这样的描写也是完全OK的。
两段例子都有个共同点,那就是最为基本的物理空间关系有,B当然更为详细,让读者能够很轻松的想象理解到故事发生的舞台,而A在内容上虽然不及B,但该有的东西都有,哪怕不那么详细,但也足够让读者自己能够想象理解差距正确的内容。
而B的运用我认为可以放在如推理小说、悬疑烧脑小说这类需要大量细节来堆叠小说当中,构建出合适详细的空间关系,也是激发读者思考的重要方法。
5%二维平面
:

这里的核心便是拍摄轴线这个东西。


此图来自网络
这里通常运用的都是一些特写镜头,重点都是一些对峙戏,两人对立的交谈、行为动作,这些往往都是塑造人物的大好时机。
通过一个个特写镜头,让观众清晰无比地看见角色的表情变化,那种装满了情绪的微妙起伏,而这一系列的变化欺负,恰好成为了丰满这个角色的良机。
在文章当中,这样的“二维平面”其实运用的不多,因为我们不可能实实在在的写出来,我举个例子:
A:小明和小红坐下后,便开始争执。
先看A,先想想争执时双方应该是什么样的生态动作,两人有坐在什么样的位置上?
想好后,我们再看看B
B:小明和小红坐下后,面对着面开始激烈的争执。
是否有点画蛇添足的感觉?
我不知道大家怎么样理解的,但在我看来,写作方面这一点大可不必出现,但核心的我们得知道这一的一个剪辑手法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文字又应该怎么样为其服务?
如果这里的核心用意是为了描写角色的神态,来丰富角色,那么我们在写作时就应该注重这两点来写。
而如果这一段是为了一段追逐戏份,营造那种紧张感,我们便可以将笔墨放在沿路的景色,身后追兵的变化,以及双方角色之间的心理变化。
7%视线追踪
:

简单点说就是通过引导观众的眼睛,让观众将目光聚焦在你想表达的物体或者角色上,让观众感觉顺滑舒服。
如果一切都是动的,我们就看静的;如果一切都是静的,我们就看动的;如果有人我们就看ta的眼睛,如有ta在看什么我们就跟着一起看;如果根本没有主体,那我们就大概看个印象。
这当中我并没有悟出有多少能影射到写作方面的。可能算是吧?但觉得有些许牵强......
我想到的大概就是通过一个角色,或者主体,观察或者被观察的一个视角的变化。我认为应该具有一定合理性,就好比我描写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得有一个合理的先后顺序,从文字中能让读者感到舒服。
就比如,我们经常描写一位美丽的女角色,优先突出这个角色最能抓住眼球的点,也就是最能让文字中起到观察作用的角色一眼就难以忘怀的特征。身材凹凸有致、婀娜多姿;举止优雅知性、贤惠淑静;样貌可爱元气、聪慧激灵......等等
我们将这些重点能够第一时间给这个角色定个型,让读者第一时间心里有数这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人,然后再细致去描写对应特征的具体表现,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妆容,什么样的举止,什么样的声音语气,什么样的性格态度。
这一切动用的就不仅仅是视觉,还有听觉、嗅觉、触觉。emmmm...味觉也可以(这是说谎的味道!)

10%节奏
:

节奏不完全等于踩点

除了台词,还有很多视听因素控制节奏
激烈之后是平静,平静之后是激烈
不仅要把控局部的节奏,也要把控整体的节奏
up在视频中例举了一个很棒的例子,我非常推荐反复观看领悟这其中的知识,以及节奏的用法。
到
总结就是通过节奏处理可以增强戏剧冲突,让节奏变成曲线而不是直线,在该放缓的时候放缓,在该加速的时候加速。

其实写文章时,节奏也是同理。最简单最直观的例子,任何修仙玄幻爽文,都不是一开始就不断的打打杀杀,从第一章一直不间断地杀到最后一章,这样的故事看着往往没有多少意思,因为太无趣了。
而那些优秀的爽文,都是一边修炼一边打架,每一次大战之后都会有个缓冲时期,来给角色疗养修炼的。
不管任何小说,节奏的把控都是通用的。没有任何跌宕起伏的故事,注定都是失败的,没有人喜欢看流水账记录,哪怕是言情故事,也有见面时的心动,牵手时的紧张,拥抱时的脸红,接吻时的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这一系列的心理变化,以及神态变化,都是故事的节奏点,这一节奏点一定是和故事的核心内容息息相关的,也一定是能够推动着故事剧情发展的。
而这些变化就是我们要的戏剧冲突,他不一定是两个人思想上的绝对碰撞,或者那种针尖对麦芒的互不相让,那些暗含在角色内心的纠结变化,那种思想上的不断转变,都是冲突的表现。因此冲突不一定发生在两个人或者多个人当中,也有可能是某一角色自身的内心变化。
23%故事
:

更好的讲故事是剪辑这项技术被发明出来的初心。

我们通过几个片段,几组看似有着连续性的镜头,将其相互串联,通过画面中能了解到的内容,以及角色的动作、对话,来讲述故事。

这算得上剪辑被创造出来的核心价值,就是更好的服务故事。
所以在我看来那些优秀剪辑的作品,肯定少不了背后好的故事。因此这一届我们可以通过许多点来逆推出如何写好故事。
这些具体的内容其实要去看了具体的影片才好理解,所以就不具体分析了,毕竟每一个作品都有不同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用上不同的剪辑。能将故事完美讲述出来的一定是剪辑,而能让剪辑表现出色的也肯定是故事。
51%情绪
:

能够占住超过前面发五大法则的总和,看见情绪在剪辑中的重要性,决定了能否引到读者,引到读者的情绪。
不能长时间陷入一种情绪当中,不然观众会很快感到疲倦。当然在读者眼中,这样是一样的。
就比如我们想写一部非常虐心的作品,而我们一开始就告诉读者,眼前的这个孩子的爸妈都去世了,他被送到了孤儿院,却备受欺负,导致他一生都活在阴影当中。
你有什么样的感觉?是不是觉得有点简单,或者说变化很少,显得十分平庸?》
如果我们稍微做点改变呢?
眼前这个孩子没和自己的父母一同去郊游,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唱着歌,驾驶着小汽车,行驶在高速路上。突然一辆大卡车失控侧翻,将这个孩子一家撞到了路边。在母亲的保护下,孩子活了下来,可代价便是父母都去世了。孩子成了孤儿,无人收养,只能送到孤儿院。
这样,我们先将那些能够表达出喜悦,欢乐,那些积极向上的情绪表现出来,再突然来个反转,或者爆发,将一切变成悲观。负能量的情绪,是否会比一开始保持一个情绪好很多?
当然不止积极变成消极,消极转变成积极也不是不可以,女孩因为失恋了哭丧着脸找到自己的闺蜜诉苦,可闺蜜怎么劝都没用,反而让女孩哭得更厉害了,可当女孩看见自己前任因为劈叉后遭到了报应,突然心情大好。
情绪的渲染也是增强代入感的重要一点。那些代入感不强的小说,往往都是因为情绪的渲染十分不真实,让人觉得不可能有这样的剧情人物存在,因此代入感强不强还要看情绪是否真实。
总结:
可能我所悟出来的东西看着十分牵强离谱,但没有好的故事作为蓝本,再好的剪辑,也是空有一身本事。
我们能够通用剪辑的法则知道好的作品是什么样,为什么能这么好,要想成为好的作品应该怎么样剪。那为什么不能通过这些来推导出好的故事应该怎么样去写呢?
剪辑是导演的必修课,编剧也不例外。
我说理解的很多内容可能更适合编剧,但编剧也是写故事,只是格式以及表现手法和传统小说有着一定差别。但只要是写故事,又有什么太大的差别呢?
这些内容可能没法满足那些想着怎么大开脑洞,怎么写好设定的人,但要想写好故事可不单单只有脑洞和设定就可以了,这些十分基础的内容,才是写好故事的重中之重。
或许牵强或许离谱,但这就是我的理解,剪辑的法阵诞生于剪辑的发展,而剪辑又诞生于电影,而电影又诞生于故事。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