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论语·里仁篇
11子曰: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百科
路上,听东西,
里面用朱熹的一句“公私”代之,感觉在思路层面不够清楚!
如果直接用朱熹这个词来解释,
你是可以读出“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怎么解释我都对。
并没有强调出来本义的思路。
德,是阳的;土,是阴的。
刑,是阴的,惠,是阳的。
理论上,惠、德的“意境”层级要高。君子要用这两个!
原因是原话强调的点,反着的。
前半句,和后半句的针对的领域角度不一样,
然后才有,一个用阳,一个用阴。
于是,在“思路、逻辑”层面看来,君子怎么做都没错。
我之前说过一句话,
所谓的信仰就是“畏威怀德”!
当然,引号里的词是随便可以替换的,前提是你能够理解它里面的“逻辑”!
比如你学知识,
“怀德”可以“拓展出”一种意思,自信,不怕,不畏艰难……(在另一个层面反“畏威”的意思。)
“畏威”是是怕、是尊重、是敬畏,因为这样,你才会小心谨慎的去研读思考……(反“怀德”)
前者让你内心不畏,可以有态度、勇气去面对。
而后者,让你不会出现“骄兵必败”的那种情形……
它俩是用在不同层面的。
一旦你把“畏威”放在心里,那你做事一定畏手畏脚!
如果把“怀德”放在“现实层面”,放心,会给我差不多的“不学无术”!
而“怀德、怀土”的阶段,是在讲“心”的层面。
古人说“论心无完人”,你还非要认为你能去“土”一样,土,物质层面非常清晰。是阴的可以表达、说清的。
而到了“怀刑、怀惠”阶段,要讲清楚的时候,还磨磨唧唧的……
就像我这投稿,我在讲思路,不会清晰表达,它对我现在来说不重要,但著书立说、出书了,还这样讲?所有人用我的书去当厕纸都是给我面子了。
公私,简单来说这词是衬托的是格局的问题。
孔子的愿意可能有,但也只是一个角度意思的拓展。
更多的核心“公式”用朱熹的公私并没有清晰的表达出来……
在特定的层面,做特定的事儿,用特定的词、逻辑表达特定的意思!
这是“早期”的古文的一个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思路。
为什么一些朝代之后的哪怕“古书籍”都没啥“价值”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