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内耗、行动力差?或许,你只是想要一个答案

由于我们知道得太多。
我们不信的东西也变多了。
我们否认教育是教书育人。认为它只不过是社会大机器上运作的一环。
我们不在盲信老师课堂上教的知识。
而是警惕其中的洗脑成分。
我们看透了资本家的把戏。我们不再听命老板所说的使命和愿景。我们认为这只不过是驱使劳工的工具。
我们知道了家庭不只有善,还有恶,我们认为不合时宜地鼓吹孝顺,是一种情感绑架。
甚至在结婚典礼上。当司仪问出你是否不管贫穷或富有都永远爱眼前这个人时
我们甚至也答不出I do。
因为我们很有可能是因为岁数大了。权衡利弊之后才选择了这个人,成为我当下生活的最优解。
我们也不相信永远。因为我们知道后面还有出轨,争吵以及暴露在日常生活中的人性自私。
我们宁愿相信婚前财产公证。我们看的太清了。
一切规则和权威都在我们的反思中被消解了。
如果我问你不信什么?你可能能列一串长长的清单。
但是如果我问你。你相信什么?
你又能答出几条呢?你相信什么?
再追问一句,你真的相信你刚写下的答案吗?
他经得起反问吗?这就是问题的根源。
如果我们选择不信。
我们就无法通过父母,老师,家长,社会教给我们的意义来维系自身安全感。
我们把标准答案通通否定了,同时我们一时难以建立起自己真正相信的东西,也就是自己的答案。
于是我们的内心就会感到不安。
吾心安处。即是吾乡。
换句话说,我们就会进入一种无家可归。
心灵永远得不到归宿的状态。
我们就只能不断的找啊,问啊。
焦虑就会在这时袭击我们。
不管你正在遭遇人生的什么,你都还没有放弃追问,你都还会在一个时刻,打开手机,在对话框里写下你对生活的怀疑。
在外神坍塌的时候。尽管困难,你还是想要建立一个自己的内神。
我们这一代人就像是被带到一座沙漠孤岛上的人。
醒来时他不知自己身在何处。也不知道应该如何逃离孤岛。
然而在如此可悲的情境下。
你我竟然没有生出绝望之情。是一种多么孤勇的英雄主义啊。
理解痛苦,在你理解的基础上,你可以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
人格贫乏具有避免焦虑的作用。
但代价是个体自主性和个体责任感的丧失。
用丧失自主性换取不焦虑,到底值吗。
追寻大问题,直面痛苦。
我们这代人是不幸的。因为我们被迫要在一个没有答案的世界里建立自己的答案。
我们这代人同时也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独自承担起了面对生命的责任。
并在不断追寻的过程中逐渐逼近一个大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