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金庸嫌弃的翻拍,却成为《笑傲江湖》影视化的里程碑,大众心中的经典
金庸的武侠小说,最大的特色就是把历史和小说巧妙的融合,用现在的话来说叫做毫无违和感,虽然我们知道小说的虚构往往跟真实的历史是不相符合的,但是通过小说我们愿意去了解更多历史的真相,这就是小说家的魅力。
在金庸的十五部小说中,极少有架空历史笔法来写小说的,但是《笑傲江湖》是一个例外。虽然我们从它的一些人物关系和延续,大致可以分辨出它的年代应该在明朝,但是这已经不重要了。《笑傲江湖》无疑是他所有小说当中,世事隐喻和把历史结合的最好的小说,虽然作者并没有具体所指,但这一次的江湖更像是那些不同朝代斗争的集合,让看得人有更加具有历史认同感。

“千秋万代,一统江湖”跟那些历史上的“阴谋”、“阳谋”的体现,如出一辙。你可以把它当成东周列国志,你也可以当它是楚汉之争,更可以看作是对中国历史的一个总结。
五岳派和魔教没有区别,都想一统天下,千古流传,而刘正风,曲洋则如同魏晋时期的隐士,他们想过自己的生活,不愿意卷入世俗的纷争。也有人因为权力的欲望令世人疯魔,不惜自我阉割也要江山我有,到头来,不过是黄粱一梦。而令狐冲则是那些因为时代被迫推到风口浪尖的人。
杨慎曾经写过一首西江月: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七雄五霸闹春秋,秦汉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杨慎仿佛看透了这一切,可是世人往往过不了这一关。

以至于金庸在他的后记说,《笑傲江湖》成书后,某些国家,就用小说中的人物,岳不群,任我行等等相互比较,指责,可见影响之深。
在邵氏时代,《笑傲江湖》已经被搬上银幕,1978年由孙仲导演,施思、汪隅主演邵氏版电影,由此也揭开了《笑傲江湖》影视化的序幕,堪称笑傲影视史上的里程碑。
这部片之所以没有形成影响,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这部片子用的确实是笑傲江湖的故事,但是剧中人却是与原著毫不相干的名字,真是见鬼啊。不知道你们见到"葵花宝典"变成了"樱花宝典"会是什么样的反应。令狐冲也变成了南宫松。当然岳不群的扮演者如果你不看演员表,绝对想不到是五福星中的犀牛皮冯淬帆演的,总之中规中矩就是了。

大约没有历史背景,放在任何时代都能找到共鸣,反而让一些导演无所适从。直到1989年,特别喜欢拍政治历史电影的徐克,找到拍这一类题材我们认为最拿手的导演胡金铨,他们开始了《笑傲江湖》的创作。
胡金铨我相信资深影迷都对他不陌生。他是《龙门客栈》的原创导演,并且徐克又翻拍了《新龙门客栈》向他致敬,这一次徐克希望胡金铨用它深厚的历史功底和文化底蕴,把《笑傲江湖》拍成经典。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东厂版《笑傲江湖》。

胡金铨在他最鼎盛的时候拍《龙门客栈》、《大醉侠》、《山中传奇》、《空山灵雨》等等经典之作,我相信如果你想看中国意境的电影,胡金铨绝对我可以满足你,徐克当年是不是这样想的我不知道,但是找胡金铨来拍,其实完全没有问题。
许冠杰的令狐冲,刘兆铭的岳不群,新增加的东厂厂公古公公则有正邪皆能轻松驾驭的刘洵饰演,而最出彩的其实是张学友演绎东厂太监欧阳全,这个人其实是林平之的改版,虽然电影里林平之完全已经被忽视,但是张学友的这个人物,更加阴鸷,把官场那一套表现的淋漓尽致,我觉得他是被唱歌耽误了的影帝。

不过这部戏其实虽然导演是胡金铨,实际上他掌控的镜头并不多。1989年徐克筹拍金庸的名作《笑傲江湖》时,便想到了已是半退休状态的胡金铨,力邀其出山导演该片。
被电影人预言为"影坛佳话"的胡、徐合作却出现了问题,影片拍摄不到一半,二人却闹僵了。说起原因却是出在徐克身上。既然已将导筒交给胡金铨,便应听他调遣,全力合作,尊重其创作思路、导演风格,可徐克以监制的身份对胡金铨的导演工作横加干预,不断将自己对《笑傲江湖》的创意注入到影片中去。

胡金铨一开始本以为是正常的艺术争鸣,而且有些不无道理,倒也没放在心上,但日子久了,他才发觉自己的导演地位几近驾空,徐克对影片各个领域的全面介入,令老胡形同虚设。
最令胡金铨难以接受的是他和徐克在《笑傲江湖》的创作理念上出现重大分歧,一个要将浪漫古朴风格进行到底,另一个则要拍成一部风格凌厉、视觉惊人、借古喻今的政治寓言。
谁也不让步,就意味着胡金铨的失败,因为《笑傲江湖》剧组的主力干将都来自徐克电影工作室,而他却是势单力孤,虽然后来女弟子许鞍华闻知此事赶来帮忙,但也已回天乏力,于事无补了,于是,影片拍摄工作没有结束,胡金铨便黯然失色退出剧组,而余下的导演工作则由徐克、程小东、李惠民三人共同完成。

尽管如此,徐克保留的好几个空灵的镜头,增加了该片的层次和意境据说都是胡金铨拍摄的。其实虽然成品跟胡金铨关系不大,但是用的解构方式和思路其实是胡金铨一贯的模式,仍然可以看出借鉴和致敬。只是晚年的胡金铨遇到正值创作巅峰事情的徐克,对他来说还是不太适应。
后来徐克有继续拍摄了另外两部续集《东方不败》和《风云再起》,我相信《笑傲江湖》影响最大的是电影那首《沧海一声笑》,而《东方不败》则是林青霞扮演的女版东方不败,也是金庸先生非常诟病的原因。

这个事情出来以后,直接导致后来的一些不思进取的影视工作者对《东方不败》进行炒冷饭IP开发,把徐克的创意无耻的一直延续,这种放大体现了徐克创意,有展示后来人的无知和愚蠢。
今天我们理解金庸先生的不满,但是不可否认徐克的成功,虽然令狐冲跟东方不败的CP今天看起来还是有些让我难以接受,不过林青霞演绎东方不败,彻底让她拜托了琼瑶剧的窠臼,终于给自己带来了新的艺术生命,当然也让她基本止步在这种,英气逼人的中性角色很长一段时间。林姐姐可不止这些啊。

第三部《风云再起》则是彻底的解放思想了,前两部构建的东西,在这一步如同后来徐克的《刀》一样被彻底打破,不过它依然经典,人生的偶像未必是你真的爱他,而很可能是你自己的迷信和意淫,然而我觉得好多人没看懂最后一部,反而认为它比起前两部是狗尾续貂之作,实在是遗憾。
今天胡金铨已经过世多年,徐克虽然依旧在影坛举足轻重,但是再有没有当年这种豪气冲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