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良知的青年
他写完了这篇读书笔记,像往常一样投到了互联网。
但接下来的事情让他万万想不到:无知而又冲动的民众如同疯狂的野蜂一般攻击他,吞噬着他,摧残着他。
他想不明白,为什么一篇读书笔记会引发如此大的口诛笔伐。迫于舆论压力,他选择暂时淡出。
几个月后,他的讲课视频开始在互联网上疯传,他幽默而生动的语言令人神往,在言语中透露出的人文关怀和良知更令人敬佩。顺着这个浪潮,他又重新回来了,几个月内涨粉千万。
他就是优秀青年罗翔,中国刑法大学教授,年度法治人物,一个有良知的青年。
“罗老师和他的张三”
“张三”是最被人津津乐道的“角色”。“张三”既可以是某公司集团的董事长,某政府单位的高官,也可以是街边的清洁工或者;网瘾少年既可以是一名博士,也可以小学还没有毕业;可以是一个经营有方的商人,也可以是沦落街头乞丐……“张三”常常出现在罗老师的课堂里,也被热心的网友送上了外号“法外狂徒张三”。
你不得不佩服罗翔高超的讲课能力。一个又一个看似复杂没有头绪的经典案例,在“张三”之下显得清晰而略带黑色幽默。
面向大众的法学,脱去了那层枯燥的外壳。
每次看到罗老师和张三,我都为罗老师的口才而敬佩—我觉得,当今优秀的青年,拥有“讲故事”的能力非常重要。在罗翔的影响下,我开始对法学产生兴趣,也开始对“张三”和他背后代表的案例有了更多的思考。
“张三”到底代表着什么?
法学学着学着就没有人性了
前不久,我买了罗翔老师的《刑法学导论》。
在阅读一个又一个案例的时候,原本接触的那层幽默的外皮却被褪去了。
比如“百香果女案”。一颗脆嫩意欲成长的绿苗被一只无情而残忍的手挣断,民众无比愤怒,“死刑”的呼声此起彼伏。
但贫困的家庭还是选择了和罪人和解。
原因很简单,不和解,就算犯罪分子被执行死刑,接下来的日子该怎么过?
这样的判决结果没有让正义得到伸张,但要伸张正义却会导致全盘皆输。
我渐渐走近了“张三”。“张三”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人性最阴暗、最丑恶的那一面,当人性的罪恶被赤裸裸地掀开时,人首先会挣扎,会厌恶,后面反而随着这个张三,逐渐堕落。
这就是为什么,罗老师说“很多法学学得很好的人,已经丧失了人性。”当接触了人性的丑恶时,确实,很少有人可以坚持学法学的本心,坚持做一个有良知的青年。
这个论断又一次被加深了:罗老师最新一期的普法视频讲到了“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区别。当讲到开到“无犯罪行为证明”时,罗老师提到,依据法律,如果某人不道德的行为不构成犯罪行为,就可以出具“无犯罪行为证明”。
评论区顿时炸开了锅,某些洋洋得意却又无知的民众开始堕落了,放松了对自己道德的约束。看到这种现象,我无能为力。
我又想起了罗翔退网的那次经历-一篇无意的读书笔记,却被某些人有意曲解,煽动了无知的民众前去攻击,这是何等可悲。
做一个有良知的青年
我买了罗老师的《圆圈正义》。里面提到,要做一个有良知的法律人。
现在年少的我理解为“做一个有良知的青年”。
我又回顾了罗老师的著作。他提到,“要多读书。”
我现在才能体会到这句话的分量。
只有读书,才能在和一代又一代伟人的对话中汲取良知的力量,秉持着本心前行。
我又想起了“张三”。既然“张三”代表着人性的阴暗面,这个“人”未尝不是我呢?
做一个有良知的青年,首先要认识自己的阴暗。
回顾一期又一期罗老师的普法视频,我无意中听到了一句话:“人总是宽于律己而严于律他的”。
罗老师的普法视频,在幽默的语言背后,更透露着对人性最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而这,和他平时大量的阅读积累密不可分。
“做一束微光,也要点亮漫天的星火;做一涓细流,也要汇成奔涌的江河。你目光冷静,却引爆了法的热度;你步履颠簸,却呵护人们稳稳的生活;做喜欢的事,你忘记了时间,却让幸福盛开在每时每刻。”
这是央视评选年度法治人物时对罗翔的颁奖词。
我想,罗老师用着自己独特的方式,又一次教会了我什么叫做“良知”。
罗翔不愧为优秀的青年。在这个信息繁杂的时代,他用着法学作为武器向邪恶宣战,他让我明白,邪恶的存在从来都是为了更好的让正义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