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坦克炮科普:PaK 36

PaK 35/36(德语:Panzerabwehrkanone 35/36)是一款纳粹德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的反坦克炮,其所使用的炮弹口径为37毫米。Pak 36直至于1942年被5cm Pak 38反坦克炮所取代前为德国国防军最主要的反坦克武器。

类型 反坦克炮
原产地 纳粹德国
服役记录
参与战争/冲突 抗日战争,西班牙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生产历史
研发者 莱茵金属
生产商 莱茵金属
单位成本 $2,579
基本规格
重量 运送: 450千克(990磅),作战: 327千克(721磅)
枪管长度 1.66米(5.4英尺) L/45
宽度 1.65米(5.4英尺)
高度 1.17米(3.8英尺)
操作人数 2
炮弹 37 × 249 毫米
口径 37毫米(1.45英寸)
射击仰角 -5°至+25°,回旋角度 -30°至+30°
射速 每分钟13发
枪口初速 762米每秒
有效射程 300米
最大射程 5,484米
37毫米 PaK 36 L/45 弹药
Pzgr
弹重: 0,685千克
枪口初速: 745米/秒
Pzgr 40
钨芯弹药,其重量更轻,同时有更高的初速,但只有小量生产。
弹重: 0,368千克
枪口初速: 1,020米/秒
历史
1924年,莱茵金属开始研发一支骡马拖曳式木质车轮的3.7厘米反坦克炮(3.7厘米 PaK L/45)第一支成品则于1928年投放到战场上。20世纪30年代初,马拉式火炮明显过时了。因此,设计人员以镁合金车轮和充气轮胎代替了原来的木轮。新式反坦克炮唤作3.7厘米 PaK 35/36,1933年定型,1934年起开始正式替换德军装备的骡马拖曳式PaK L/45,并于1936年西班牙内战中首次参与战争。方便地能由汽车、装甲车、甚至三轮摩托车拖曳,也可以由畜力牵引。在平坦的地形上,4名炮班成员也可以很方便地推动这种战防炮迅速转移阵地。第二次世界大战首年成为了不少国家的基本反坦克武器。KwK 36 L/45实际上是同一支反坦克炮,发射被帽穿甲弹时,100米距离上能穿透34毫米厚的垂直均质钢装甲,500米距离上穿甲能力为29毫米,在1000米距离也有20毫米穿甲能力。各国当时装备的坦克装甲厚度普遍都很薄:苏制T-26轻型坦克装甲厚度只有15毫米,法国的雷诺FT-17为22毫米。日制89式中型坦克正面装甲只有17毫米,侧后装甲15毫米,顶甲10毫米。95式轻型坦克正面装甲仅仅12毫米,其他部分装甲最厚仅为6毫米。被称为“豆战车”的94式超轻型坦克最大装甲厚度仅10毫米。
于1940年5月法国战役之时,PaK 36的组员发现其作为一种小口径武器已经有些过时,对抗英国的玛蒂达 II或法国的B1重型坦克及S-35坦克显得力不从心。但PaK 36仍对当时最常见的轻型坦克有效,例子如法国战役中的雷诺FT-17坦克及巴巴罗萨行动中的T-26坦克。中型坦克的广泛引入快速抹除了此反坦克炮的效能,于东线战场对抗T-34坦克时被戏称陆军的“敲门炮”(德语:Heeresanklopfgerät,由于对该坦克的攻击只能发出类似敲门的声音而得名),亦有士兵指其功能只余下宣传,对T-34完全无效。
PaK 36于1940年中期开始由PaK 38所替换,期间PaK 36则额外配给含钨的炮弹(Pzgr. 40)以加强其穿甲能力。虽然其依然不能对抗T-34,于1942年前却仍是不少部队的标准反坦克武器。
由于PaK 36最终被完全取代,很多军人把其从牵引轮上拆除,再装至SdKfz 251半履带车,作为一轻型反坦克武器。德军亦将拆下来的PaK 36送给罗马尼亚第三及第四集团军作为天王星行动中史太林格勒战役的补给。PaK 36也服役于芬兰、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军队。
虽然PaK 36在欧洲战场表现不佳,但在中国战场却是坦克杀手,卡宴日军坦克装甲薄弱而且采用旧式的铆钉连接而非焊接,所以在国民革命军手上的PaK 36能击毁日军九五式轻型坦克甚至九七式中型坦克,例如在台儿庄战役期间国民革命军的PaK 36一举击毁日军13辆坦克。
41型柄式榴弹
1943年,德军引进了使用锥形装药的41型柄式榴弹(德语:Stielgranate 41),使PaK 36能击穿160毫米厚的装甲,尽管其低初速限制了射程(最远仅300米)。这些新型的PaK 36通常配给至空降猎兵及其它轻型部队,因为PaK 36比其它反坦克炮轻,所以不会降低其机动能力。
坦克炮
早期型三号坦克也以PaK 36作为坦克炮,编号为KwK 36,此为波兰战役时的三号坦克D型
PaK 36不单作为拖曳式反坦克炮,三号坦克由A型至G型皆使用PaK 36作为其坦克炮。
结束了,福利

点个赞再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