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升学·友话说|蔡昊明:我的“失败简历”

2023-08-09 07:00 作者: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 我要投稿

港中大(深圳)职业规划与发展处“友话说”系列邀请来自各个行业与专业的校友,为学弟学妹提供择业或升学建议。请跟随“友话说”系列采访,听学长学姐们谈专业理解、分享规划心得,看他们在人生的岔路口如何做出不同的升学和职业选择。 

本期,本科校友蔡昊明将为您讲述他的成长故事! 


个人简介

蔡昊明

2017级 数据科学学院 思廷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毕业去向

美国马里兰大学计算机博士项目

(研究方向:计算机视觉)

Q: 学长是如何与科研结缘的,又是什么样的契机使你最终走上了科研道路?

蔡昊明:

与科研结缘是在大二,当时有个执念——一定要把图像算法搞明白,于是去找相关的科研机会,做科研期间开始慢慢转变自己的思考方式。另一个关键点是休学,开始走自己的道路


我小时候非常喜欢用胶卷相机拍照,这个爱好持续了七、八年,这也是我后来专注于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原因之一,因为我对图像的制作和处理非常感兴趣、我想了解相机里的图像是如何生成的。如果想在这个特定的领域深入研究,我需要加入相关科研团队获得提升。但是因为我的成绩很普通,起初很难找到愿意接纳我的项目组,我曾感到非常沮丧。


直到大二结束时,偶然间我看到一位学长在微信群里发消息,邀请有兴趣的同学加入他的团队参加比赛。尽管我刚学完几门计算机语言,没做过完整的项目、没参加过数学竞赛,也没有任何数据方面的实习,我还是鼓起勇气联系了学长。短短两个月,我一直在闷头看代码和框架,但是我感受到了前两年所没有过的热情:每天一起床就开始看代码,深刻地感受到将所学应用于实际、改变他人生活的快乐,我也真正了解到了图像是如何被内嵌到相机、游戏平台等应用中的。尽管我对比赛的贡献没有很大,只是改动了一些算法、提交了几个结果,但学长却非常惊讶,因为他发现我真的花了很多心思在研究。接下来,他又邀请我参与了另一个科研项目。


大三开学,我开始跟着这位学长做科研项目(非正式的科研团队,更偏向于具有合作性质的独立研究)。那段时间,寝室和图书馆就是我的办公室,我从9月份一直做到次年2月份,历经半年,项目最终做出了成果,文章也被发表出去了。


大三结束后,有了之前几年的积累,我的机会也开始变多,当时面临着两个选择:去商汤科技做实习,还是在中科院先进科学院做研究助理。后者更符合我的发展,但也需要付出更多时间。当时,我只有一个信念——尽管我对图像领域的某些算法已经完成了“从无到有”的初步了解,但我仍然不知道科研是如何进行的,我想要搞清楚“科研究竟是什么”,我需要一年的时间来寻找答案,所以我选择了休学后来有很多人问我是否是为了申请博士而休学,但我当时只想走一步、看一步——休学不是为了增加经历,而是为了实现我的目标。


有趣的是,当我和同龄人错开了一年之后,感受到的焦虑明显减少了,我开始意识到我完全没有必要和别人走一样的道路。我的人生有一百年,我慢你一年,那又如何?选择的意义在于不断拓宽边界,当你发现自己总是有选择,你会更有选择的勇气。


经历了“休学做科研”的一年后,我的做事逻辑与思考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因为在科研领域,每天都需要与失败做斗争,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但到头来可能会发现之前的准备工作都是错误的,需要通过阅读和学习不断探索知识的边缘。然而到达边缘只是开始。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在一片茫茫黑夜、四面八方全是障碍物的未知领域里,找到一条打破未知的道路。与学习不同的是,这里没有正确答案,你需要凭借自己的直觉、知识储备、导师的监督以及与同行的沟通来找到答案。就像一次丛林探险,有人告诉你这里有宝藏,但没有人知道如何到达那里。在中科院,我尝试领导一个科研项目,从零开始构建并逐步推进,期间需要大量的阅读、试错和总结。逐渐,我发现遭遇挫折会让人兴奋,因为每一次失败都让人更接近正确的道路、使项目更进一步,这非常有趣。在中科院的科研经历十分困难,五个月的项目只得出了基础结论,但训练的强度却极大提高了我的研究能力。


当科研项目终于有所推进或做出成果时,确实会感到喜悦难以抑制。我也尝试着把这种里程碑式的感觉外化,每个月都更新自己的简历,以观察自己的变化。

Q: 学长似乎对“失败”有很独特的认识,为什么想到要做一份“失败简历”?

蔡昊明:

大家都经历过失败,但很少人会把自己的失败经历展现出来。失败简历,是我的回顾与复盘,也是一种敢于自嘲的坦然


整个申请过程中,我的简历并不突出,我经历的失败可能和所有的博士项目申请者都差不多。曾经我被一个学系面试了五轮,最终仍然被刷下来,接下来的几天,另外几个博士项目也相继拒绝了我,一连串的拒绝曾让我难以接受,开始怀疑我的未来是否已经无望。然而,申请只是我人生的一部分,如果我在这场竞争中失败了,那么我仅需要重新安排计划即可,例如进入职场、明年再战等等,最重要的是,我的生活不会因此停滞。尽管社会上总有一些话语规定“到了某个年龄就必须要做什么”,但当你不再受到这些束缚的时候,一切都会变得轻松。你会发现即使到了某个年龄、错过了某些机会,你也不会彻底完蛋。


博士申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准备申请材料只花了我一周的时间,但是寻找合适的导师却花费了我近五个月的时间,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比如资金是否充足、导师的影响力等等(从大四开始前的6月份一直到9、10月份,我都在进行大量的信息筛选和导师套瓷)。


至于面试,不一定是在你投递完材料之后才开始,有时可能是先进行面试,再决定是否接受你的申请材料。当面试官为在读博士生时,一般会持续90到120分钟,而教授面试则会聊得更久一些,内容也更泛化。


我也曾是一个普通学生,面临过和大多数人一样的困境和迷茫。然而,我告诉自己:失败可以有很多次,但机会只要一个就够。只要我得到一个offer,其他所有的失败都不再重要了。虽然这些失败带来了沮丧、痛苦和迷茫,但我们必须保持振作。


(关于博士申请的具体流程和建议,有需要的同学可直接向学长发邮件,礼貌进行咨询,邮箱地址是:hmcai@umd.edu)


Q: 如何看待大学时期的同辈压力和升学焦虑,在与他人的参照中不迷失自我、找到自己的道路?

蔡昊明:

焦虑是很常见的,比如我大三的时候看到大二的学弟有了非常好的产出或交流经历,心里也不免会很焦虑。我们之所以有压力,是因为需要和别人在同一个赛道上竞争。首先你需要认识到的是,虽然每个人都活在这个社会的规则体系之下,不可避免被赛道内的人评价和审视,然而赛道可以是多样化的,即使在一条赛道上失败了,也不代表你的生活崩溃了,还有很多其他选择。


另外,你需要思考另一个问题——当你选择好属于自己的赛道后,你是否具有成长型思维?我在与不同学者合作的时候,很多时候都只抱着一种想法,就是我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我只关注在这个课程或项目中能够学到什么新的东西,我并不太在意课程成绩或能否成为第一作者发表文章,有时甚至会把作者的位置让给身边的科研同路人。后来我逐渐进入了一种享受成长的状态,有时甚至面临完全失败的项目,也会因为过程中我的知识储备、科研方法和逻辑思维等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进步,而感到满足。这时,外界的焦虑和同辈压力就逐渐弱化了,因为你已经能够把关注点放在自己的成长上,当上课不再只是一种目的(取得好成绩),而成为你的方法(获得自我成长),你会更容易感到快乐和找到方向。

Q: 如果有一个机会,能够与高考结束的自己对话,你会对他说什么?

蔡昊明:

回想五年前刚从高中升上大学的时候,我对很多事情感到恐惧——比如英语。我的英语口语不太好,但周围的同学英语都非常优秀,我很在意别人的看法,所以说英语时会承受巨大的压力。在大一和大二期间,这种畏惧感阻碍了我的很多决定,有时虽然很想参与讨论,但因为害怕自己的口音被嘲笑会变得犹豫不决。现在看来,那些对自己的审判和恐惧只是无意义的内耗,甚至是一种自我限制。


无论是专业、选课、择友或是职业发展,刚开始大家都没有办法很快形成明确的选择,一切都必须经过尝试。我们需要去和别人进行交流,而不是自己闷头苦干。不要因为羞于成绩或外表而不敢和别人沟通,交流会重塑你对问题的思考,哪怕得到的反馈是负面的,也是一种信息。但如果你畏惧,尝试的可能性就会变小,收集到的信息就会变少,你的选择范围也会缩小。因此,我会告诉自己:唯一会阻拦你尝试的原动力就是你自己,你需要变成一个勇敢的人。

蔡昊明学长



图文由职业规划与发展处提供

采访/ 刘熙越




升学·友话说|蔡昊明:我的“失败简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