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性别:性别理论与性别层次

性别理论
生理决定论。生理决定论的主要观点是男性与女性气质的差异主要是生理的差异决定的。本质论认为,每一个事物都有内在固定的、普遍存在的特征,男性和女性的行为和认知都是受到先天遗传基因所决定的。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荣格、霍妮等精神分析学家都对两性气质有很多论述:弗洛伊德认为男人性格中永远存在女性气质,但二者是对立的,男性应该克服男女气质的对立;荣格认为每个人天生都有异性的某些特征,男性人格中的女性方面是阿尼玛,女性人格中的男性方面是阿尼姆斯,如果一个人只表现其中一种,则另一方面便会被无意识地呈现(如表面上富于男子气的人内心软弱柔顺);霍妮则认为,男性气质通过贬损女性气质建构的,男性趋向于选择社会地位低下的女性为恋爱对象,习惯于积极地贬损女性的自尊而维持正常男人的自尊。精神分析学家对男性气质的分析忽视了社会文化的影响。
文化决定论。文化决定论的观点是男性气质的差异是由特定文化环境决定的。
社会性别理论。社会性别理论由三方面组成;社会性别差异理论认为良性差异是由文化建构的,可以被改变;社会性别角色理论认为个体应成为自主选择性别角色的主体,可以通过 学习获得适合自己的性别角色;社会性别制度理论认为社会性别将女性建构为屈从于男性的群体使得男性获得优势地位。
性别层次
对于男女的区分,我们不单单依靠某一特征来判定的,而是通过穿衣打扮、发型、声音、言谈等多方面形成的知觉判断的。我们判断的,不仅有生理性别,还有心理性别(涉及性别认同)和社会性别(涉及性别角色)。
生理性别指生物遗传上所具有的性别,即先天具有的性别,可通过外在的性征来观察,如第一性征(生殖器)和第二性征(性激素所产生的躯体变化);也可以通过解剖学意义上的性腺来判断。
心理性别,也叫性别认同,指个体对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的主观感知,大多数人的心理性别与生理性别一致,但当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不相符时,会让个体产生不安的“性别焦虑”,这促使很多人接受了变性手术。
关于心理性别,传统观点认为心理性别是单一维度的,男性化气质强则女性化气质便弱;随后,在1964年,罗斯首次提出了双性化概念,认为个体可以同时拥有传统上的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1978年,美国心理学家桑德拉·贝姆设计了双性化特质的心理量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将性别角色划分为四种:(1)男性化,即男性化气质强,女性化气质弱;(2)女性化,即女性化气质强,男性化气质弱;(3)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气质都强;(4)未分化,即男性化、女性化气质都不强。
在两性心理差异上,研究都支持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上两性存在差异。例如,双性化者拥有最高的创造力分数,未分化者创造力最低,男性化和女性化则没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性别反典型化(个体拥有与生理性别不一致的性别角色类型)个体有更高的创造力,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能够摆脱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能够从不同性别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表现出更好的灵活性与变通性。
社会性别,指的是自身所在的生存环境对其性别的认定,包括家人、朋友、周围群体的认定,是文化构成物。
社会性别具有历史阶段性,即不同历史时期对两性期待不同所导致的性别角色模式的不同;社会性别具有社会性,指不同社会中,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种相互作用形成的社会性别建构,即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社会性别制度;社会性别的共塑性是指社会性别的形成是处于同一社会中的两性相互塑造的结果。
二元论和两分法制造了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对立、自然与文化的对立以及两性的对立。而社会性别理论中指出,私人领域表现的是伦理、情感、无序和混乱,公共领域代表理性、克制、秩序与和谐,这分别与女性、男性相对应;此外,男性还对应了征服自然的文明。
来源:《社会中的性别》(苏百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