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晏殊是“太平闲相”?为何王国维说他这句词是“成大事业、大学问必经的第一层境...

2021-11-14 20:06 作者:兰亭野竹  | 我要投稿

晏殊字同叔

14岁被当做神童推荐,入朝赐进士出身

也是宋真宗第六个儿子宋仁宗赵祯的老师

为人谨慎细密

正宗每次询问意见的时候,都是用一个方寸小纸片写上一些话给他,晏殊把自己写出的建议,连同原来的纸片都装在一起给真宗,晏殊与真宗的关系是以传纸条的关系,彼此之间是非常信任对方的

晏殊一生太平,有人称他为太平宰相

晏殊的弟子欧阳修写过这样一首诗,评价老师:

富贵优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

“明哲保身”这个词历来被曲解,明哲保身最早出自《诗经·大雅·烝明》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这是朱熹充分肯定的一种道德修养的状态

明哲保身者,不仅要尽心国事,犯言直谏,而且要大公无私,这和后世理解的所谓圆滑处事自私自利,没有丝毫的关系

晏殊从政50年,因为太能得罪上层了,大概有16年的时间都在贬谪或者外放中过渡。受他的影响,晏殊的弟子们也是一些敢直言的人,欧阳修、孔道辅等等直言之事还有富弼是他的女婿,他们都出于晏殊的门下。晏殊对教育很有追求,他被贬到哪里哪里?就做出一番事业。天圣五年,也就是1027年晏殊是以刑部侍郎贬知宋州(还有一种说法是宣州)后改为知应天府。在此之间,他极为重视书院的发展大力扶持过应天府书院。他的这一生和宋仁宗的感情也十分深厚。晚年的时候,晏殊的病情不断加重,仁宗想去看望他,晏殊知道以后就写信劝阻了,不就以后他就去世了,享年65岁。宋仁宗虽然在他死后亲自前去哀悼,但是也因为没有在她卧病的时候去看望他,而感到遗憾。之后她特地两天没有上朝,次晏殊谥号为(元献)在纪念碑文的首款上,撰写了就“旧学之碑”四个字。评价非常高

晏殊曾经在自己一度病情好转的时候,曾经“复求出守”,而仁宗皇帝给他的待遇是“仪从宰相”这是对一个忠心老臣的最高礼遇,像晏殊这样的人是有非常高的政治追求。仁宗时代,政治太平,有晏殊的莫大功劳,所谓太平宰相的意思,并非是说他在太平时代做了宰相。而是他的理想是致太平。

晏殊一生的确也是做了一些“事国保身而不及其私”。

能理解他的这番心胸,才能理解他的词。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诗写的很朦胧


庭院里的围栏旁,菊花上笼罩着一层愁雾。

兰花上凝结着露珠,仿佛她是刚刚哭泣过。

罗幕隔着一层微微的寒意,

透过它看见一双燕子飞走了。

明月不明白,离别人的心中的痛苦。

他斜斜的银辉是一直穿过朱户。

昨夜的西风刮得很厉害,

所有碧绿的树叶被刮走了。

我独自登上高楼远眺,

我的目光仿佛要望到天涯那么远。

我想给远方那位,我始终牵挂的人寄信,或者写一些诗。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不知道他身在何处。


《蝶恋花》这首词总体结构很简单,沈祖棻先生是总结过的,上片是写词人在清晨时于室内、室外景物的感受,由此是衬托出长夜相思之苦。

下片是写这首词的主人公经过一夜相思之苦,清晨走出卧室,登楼望远,“褴菊愁烟兰泣露”第一个字念jian是指围栏,栏杆.菊和兰都是秋季开花的植物,常被人们用来映衬和喻示人物的雅洁的情思或者风范.“烟”“露”本来就是别具冷色调的物像,再加上“愁”“泣”的修饰语,就更显得特别柔弱清幽。而且这也让菊、兰拟人化了。这首词它起于一种浓郁得化不开的哀怨气氛,槛是指庭廊中槛栏之内,隐约的可以知道这是一个富贵之家的一个地点环境。不是野外环境,但是读者证要觉得这个环境好像很狭窄的时候,她马上又帮你把空间拓开了。

“罗幕轻寒”一个“轻”字,他是不露痕迹的,将浓郁的哀怨气氛淡化开朗,再续上“燕子双飞去”

进一步把气氛挑活,把空间拓开。都到这个时候,你才知道这是爱情主题的。燕子双飞是暗喻相恋的有情人。晏殊太喜欢写燕子了,他还有哪些写燕子的辞?接下来是将笔锋自然转为对离别相思愁苦孤独的描写,“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凡事相思,必有明月

而晏殊的词中的明月,是别具一格的,被形容为“不谙离别苦”的无情之物,思念的人,因为自己的相思很苦,所以导致通宵是没有睡觉的。

但是这个月亮它好无情,熟视无睹,照了一整个通宵。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一句怎么一下子就到了一个很冷的时节?还要登高楼,从“罗幕轻寒”的凉意,到迅速推倒西风凄厉、寒气骤至这个境地,令人突然觉得无比的萧瑟。紧接着才亮出主人公的形象,“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所谓高处不胜寒,望尽天涯路意境极为孤独,拓展出了一个高远阔大而又苍莽凄美的意境。

“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诗人之忧生也;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似之。

王国维《人间词话》

《蒹葭》风格洒落而《蝶恋花》是悲壮之美

他推举这一句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第一个境界,晏殊这个人是有很高的政治追求的

他在说相思的时候,未必是说相思,所以王国维才会把它理解为一种至高至远的境界。晏殊的儿子晏几道,曾经评价父亲“先君一生小词未尝作妇人语”这种借相思说理想的言说方式,晏殊词中的例子非常多

,这些句子隐隐约约透着的是,作者“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这种意境,是一种离骚以来的“求索”的传统。

“欲寄彩笺兼尺素,长山水阔知何处”彩笺和尺素就是书信

沈祖棻先生就认为,应该是“欲寄彩笺无尺素”可是家里陈设齐全,豪华的人家里头会没有尺素吗?这只可能是一种难言之隐,是一种托辞。即使有吃醋山是那样子,怜悯不进水是这样的广阔无垠,人究竟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又何去从寄呢?两人之间有许多的困难与险阻,他是轻轻的把许多难于说或不愿说的那些事情,是托在了无尺素的这样三个字上。就获得了意在言外、有余不尽的艺术效果。


既想寄去诗,又想寄去书信。

但是山长水阔知何处,这个时候空间就被放大到无穷大。

开头说的是槛菊,在庭院廊庑之间,开在庭院的菊花是被愁烟笼罩着。清晨的兰花是带着露珠的好像在哭泣这时候了,燕子从帘幕中双双飞去,残月的余晖是斜斜的照着屋中的照了一整夜,是登高楼,是望尽天涯,这就经历了极大的空间的变换。其实这也是词中人的心胸还不断扩大的过程。

晏殊是“太平闲相”?为何王国维说他这句词是“成大事业、大学问必经的第一层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