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某男子死而复生,醒过来却说在阴间有两神仙为他打架(子不语故事)
常州出了件怪事,说有个叫钟悟的举人,临了嘱咐家里不要入棺,家人见他断气以后胸口确有热气,也不敢动,就这样躺了三天,竟然死而复生,还到处和人说在阴间看神仙打架的事情。
这怎么回事呢?
据钟悟说,他到了阴间,就到处打听主管之神所在,结果说有个李大王,专管赏善罚恶之事。于是他就跑去责问李大王,说我一辈子行善积德,不敢作恶,都说因果有报,我晚年却膝下无子,你们做神仙的实在不灵。
李大王倒也客气,笑着说,你行善行恶我自然是知道的,但是你没有儿子这事,不归我管,要去问素大王。我正好有事找他,你一起来吧。

于是钟悟跟着李大王去找素大王,一路上看到有浑身带血的喊冤屈未报,有咬着牙喊逆党未除,有美女拉着一个丑男喊夫妇错配。最后看到有一个人衮冕玉带,好像帝王,却穿着一身湿衣服,大喊着,我是周昭王,祖上从后稷、公刘开始积德累仁,文武、成康王都是圣贤,为什么传到我,就无故被楚人淹死,两千年来的奇冤,大王请查一查。李大王都只能笑笑应付。
钟悟一路上看见喊屈鸣冤的不计其数,觉得自己这点冤屈和他们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继续走着,迎面正碰上素大王,于是李大王和素大王到一旁商议,开始是轻声细语,接着声音开始大起来,进而变成争吵,最后两神竟然挥拳互殴。可是李大王渐渐落了下风,于是群鬼一起上去帮忙。
钟悟在边上都看呆了,妖魔打架是常事,可神仙打架闻所未闻,又想到李大王是为自己出头,那么多鬼都上了,自己又岂能袖手旁观,于是奋不顾身投入这场群架,却还是敌不过素大王。
无奈,李大王怒丢一句,你们等我上奏玉皇,听候处分。随即腾云而起,二神都不见了。

过了一会,有两位仙女手持金尊玉杯,传达旨意,玉帝说,我管三十六天的事,没空听你们嘚不嘚。现在这里有天酒十杯,你们俩谁喝的多就听谁的。
李大王很高兴,说喝酒那是我强项,抢先便喝,结果三杯下去,已经东倒西歪。素大王不紧不慢连喝七杯,还绰绰有余。仙女说,你们原地等我消息。
过了一会玉帝旨意又到,说你们一个是“理”,一个是“数”,理不胜数,自古皆然。看看酒量,就该明白。要知道,世上一切神鬼圣贤,英雄才子,美女佳人,珠玉锦绣,名书法画,是得宠还是逢凶,素王管七分,而李王管三分。
素王的酒量,大家也看见了,因为能喝,所以喝得更多,故而经常喝醉,所以颠倒乱来。
其实别说你们,我管三十六天日月星辰,都要被他把持而不能做主,况且你李王呢!但是,毕竟李王能喝三杯,所以人心天理,终有三分公道,直到万古千秋,绵绵不断。
世人如果都不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像钟悟这样告状的人会越来越多,这样吧,再给他12年寿命,放他还阳,把这道理告诉世人听,此后永不为例。
这就是钟悟所说的神仙打架的故事。

这故事出自《子不语》里的《两神相殴》,看似是个恶搞故事,其实却挺有深意。
我们总是会听到,这事情还有没有天理了?为什么好人却没好报?
这个问题,其实从古至今都是个难题,你真要寻找一个答案,那多数就绕不出来了。
我个人认为,禅宗里面有个观念挺好,叫:无善无恶心之体。
也就是说人呢,不要有执念,不论善还是恶都不要太执着。比如《子不语》作者袁枚,本来是个大才子,结果官场生涯很失意,失意怎么办呢?干脆去写志怪故事吧,这就有了《子不语》,烧饭做菜也不错,这就有了《随园随笔》。
禅宗这个观念,后来王阳明升华了下,这四句也许能给你参考: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