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日常生活中的思考的讨论

2023-09-05 09:10 作者:MFWNM  | 我要投稿

        这篇文章算是自己和自己对话,想蹦出些啥来,主旨就是保持彻底的怀疑与相对的包容。

        契机是个人思考以前文章是不是要引用些文章做佐证,使其看起来更具可信性而非仅为一人的思考,为此也看了些书,看着看着觉得还是不要引用啦,免落下个断章取义之责,这让我想到“生活在树上”那篇文章引发的争议。就像最近做一手史料整理和琢磨AI绘画一样,这些图像本身就已蕴含着当时制作之人的取向了,于摄影者是取景,于AI绘画则是喂图构建模型,这些内容再被二次三次层层转手、加工,在传播中便会“失真”,也因此我想写些什么,来记录这段时间的想法。

        一、前言

        身处一个真正的互联网时代,会接收到来自各个渠道的信息,但事实是我们正在被框进一个个小圈子里,互联网则是加快了这一进程,并以“信息茧房”来形容人的这一阶段。或许可以通过现实的社交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我认为这仍是一种饮鸩止渴,不解决自己究竟身处互联网的何处,仍是危险的,依旧没有摆脱问题,而是用现实来逃避,同时,与之相反的则是不清楚现实的位置而避入互联网中,我曾经身处这一阶段,即使如今亦是,可能是我确实看啥都不顺,总想着去溯源,去改变,但是呢?仍是被挡在外头。

        但这就是互联网这一认识工具带来的惊天巨变,它不只是一面镜子而更倾向于是一场游戏,准确来说可以比作电子游戏中的RPG即个人角色扮演,你的个人会被高度抽象化的展现在一个互联网的平台上,也就是标签,它可以是自己定的,也会是他人赋予的,而正是这一过程加速了个人信息接受的闭塞。与此同时,个人也会成为这一标签内容的生产者,然后与其它内容竞争。这一过程便解释了为何会有各类打擦边球的互联网内容与各种相应的互联网产业,而我曾经酒以个人视角考察互联网色情产业,不断发问力求从源头来阐释(即为何?怎为?为何?求何?),也写下过一些讨论,但是我认为这些仍是不成熟的,因此只能叫做讨论了。

        可是,互联网于如今的人们为什么概念,互联网应当是怎样的工具,互联网能创造怎样的价值似乎是被默认了的,或者说随着日常的使用而被忽略的,比如我们只是上互联网去查个商品价格一类,然后与现实来比对,或是查地图来协助自己的日常生活......总之,在这类查询中,互联网看起来不过是一个提供参考的工具,但是这一商品价格数据是否真的具有参考性呢?却是根据个人经验来的,但是个人经验并不可靠,就像科学知识并不是真理一样,它的价值是被接受者所裁决的。那么旅游攻略呢?本就是他人选择后的产物,又因为从未实地去过,便将信将疑,然后寻找更多的信息来帮助自己认识,但真的会有帮助吗?我看不尽然,只能是亲自到了才会有个人的看法,然后再发布出去,成为下一人的参考,这也是许多信息的传播方式了。那网红的商品景点算什么呢?还有很多文化消费品算什么呢?还有很多可以讨论的啊。

        这上面的三段话里,什么是真正的互联网时代呢?等等词汇的使用是不是有个人的联想呢?这才是最重要的一环,有种“所指不明,而能指无限流淌”之感。也因此互联网才真正进入了属于它的时代,一切信息都会在这一过程中被重新阐释,就像“作者已死”一样,曹植的《洛神赋》可以是秉持屈原的传统抒发自己的牢骚话,也可以是小叔子念嫂子的文章。这些于古人可以说是不可考了,于今人作品则只能换来沉默和一层又一层的流量“巨浪”了。总之,一切早已就不可信了,那该怎样对待呢?就是我所想讨论的了。

        二、源头

        科学知识的源头可以说是人们对日常现象的合理化解释,并以此不断优化调整,以期成为更好的工具。那么互联网的源头呢?能否以一种简单的方式表述出来呢?我觉着谜底就在谜面上,互联麽。即人们为便宜日常联系的工具。可是目前的互联网仍发展着的,就和科学一样,是无法给予一个确切或是永恒的定义,只是尽己所能去尝试。以此,便要牵涉出便宜为何?日常联系为何?乃至人们是啥?工具是啥?这些都能被不同的人所阐释,也可以是不认可,可以用其他方式表达。我就不多赘述了,主要是针对便宜和日常联系展开。

        便宜?或许对于一些人来说互联网并没有让它的生活变得更为方便,而是被不断地垃圾信息轰炸,惹得不舒服。就像上网想查点啥,看点啥都有广告植入,总是被这些层层围堵,但这还算好,因为清楚自己的需要,那么我们常常大区的大数据就真的是流毒了,因为我们需要啥,就不断的推荐给你,你确实获得了便宜的体验,有着源源不断你当前感兴趣的内容送到眼前,但是却牺牲了你探求更多的机会,最后困在这样一个“信息茧房”中,或许你会藉此成为这个圈子里的人,并获得流量还有金钱,但这个人设就摆在那了,你就不能为一个流动的人了,而是一个标签化的人,就像那些有清晰人设的偶像一样,但更多的则是会成为或支持或反对的一员,在互联网上贡献者自己的流量,让他人盆满钵满,这便宜了吗?很无情的说,确实便宜了,你收获了相应的情绪价值与文化消费,而提供者有了流量和收益......撕,细想来没啥问题,但总觉着是有问题的,可出在哪呢?我想是日常联系上。

        较为呆板的日常联系是QQ、微信这类社交软件的,作为一种真实交往延伸。但即使如此,无法见到真人,没有相应的表情、动作、声音等等作为参考,这样的联系会是可靠的吗?就像很对网络诈骗的案例一样,声音有变声器,图片可以找,现在视频通话都能AI合成,那么即使是现实中认识的人,又怎么确定网络中的他会是和现实形象相符呢?这就是前言里提到的联想带来的流弊了,我们在不断的沟通中不自觉的构建出了那样的一个人的形象,然后再带入到互联网中去,但事实是互联网带来的匿形性是一个现实的人完全可以二分化,就像打趣卢梭一样,互联网中的人也是这样的,而且由于这样一种是在与他人沟通的幻想,会更加激发人的欲望与自我保护,要用词来说就是“白嫖”,每个人都想着不用付出就能有回报,但事实是恰好钻进了套里。

        三、“工具”

        真的有这样一种没有付出便有回报的事吗?互联网会反直觉的告诉你:有的,就是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各路网红似乎告诉你,普通人只要发发vlog有了流量就能赚到钱了,但事实是网红们或者是一些有流量的人都有着清晰的定位与大量的个人取舍上的牺牲。例如一些情感文案配个不明所以的画面为何会火,是源于不断的制作上传用量来压到质,这也是短视频平台常用的手段。但是,这种视频服务的对象是什么呢?是真的有情伤的人吗?不,而是在这个情感廉价的时代通过呼唤美好来割韭菜,那些文案真的不重要,但是情感要廉价对它很重要。

        呼唤美好为何会变为帮凶呢?这就是互联网的工具性在作祟了,最基础的就是互联网不就图一乐么这一意识,不必较真。也就以此,不论是轻松搞笑的段子,还是权威媒体的新闻报道,都被纳入到这样一个不假思索的意识里,然后再进行分装,段子、网友的生活分享等等就是最不比较真的了,甚至也会发些自己的,而权威媒体的则是需要较些真了,但是呢,我又不全信。在这样一个意识里就会发现,你真的会去信的反而是段子与分享的日常这类,因为这种不会觉得是真的,却也并不否认是假的,而权威媒体的内容在被分到,或者说稍稍的动用了些脑力后确是不会觉得是假的,但也并不认同是真的,这两者看似在逻辑上是不同的,但是在我们并未进行一个严肃思考时就成相同的了。

        紧接着就到个人的现实经验来检验了,这里你虽在思考,但仍在一种思维的惯性里。这就会有些知识类的信息了,比较典型的是美食、旅行这类会被归类会亲自参与的,与科学知识这种你较少亲自参与的(这里的情况是比较复杂的,比如你会见到些动植物,然后好奇啊,这也是会参与的,但是总体来说仍是较少的,并不是没人都想,但是科普真的很重要)。在这里不仅会有上一意识的那种划分,也同时混合了是否可以证伪或是是否实用的问题,美食、旅行这种去尝去看自然会被解决,因此并不会产生诸多怀疑,而知识,特别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就有着不同的境遇了。人文社科是普遍被人们所接受的,因为会认可这些描述了自己当前联想的事实,而自然科学则更少被接受,例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一类,当然它们能被更加细分,有天体的,有水文的等等,但总体上更能被人接受的是生活中常出现的动物知道叫啥了,一些反常理的现象其实是能被科学诠释的等等,要概括的话就是:我们只是需要个答案,一个我所能经验的结果。

        最后则是看起来很荒诞的,即严肃思考一层了,这时你的大脑会高速运转,然后不断评估这一事物,这就到了长视频和短视频了。我们常常说写论文是要引用材料的,不能写出个查重率极低的文章来,这就是长短视频之所以为长短视频了,因为长视频是在引经据典的整合资料来表达,也有就是转述些书上的内容,怎么说呢,花这时间看视频还不如看原文,而短视频就像查重率极高的文章所做的不断的换着法表达,特别是最近那种搬运外网视频然后镜像一下、加速一下、配个AI解说音和词再当原创发来赚快钱的,还有则是通过擦边带来的禁忌性体验的,看这类时,你是会有判断然后再看的,这一判断便是为何短视频成为更多人选择的原因,因为你这时反而会因为大脑的高速运转而感到倦怠,准确的说是预设了一个因为看长视频而感到的倦怠,这一预设从何处来?

        当然上述的三个阶段事实上是一个综合的判断,并以此构成我们的互联网生活,可是我们会看到在这个过程中工具的作用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要得到乐子,满足享乐的,也就是说那些人如何使用互联网就会使互联网向那些人倾斜,所以常说互联网“死了”,不如说是人的选择的结果,至于为何,就在日常联系中提及吧。

        四、日常联系

        在互联网中何为日常联系呢?比较简单的就是现实交往的延伸,但就像前言所说的这一过程是由一种自我的幻想构成的,特别是AI兴起后,只是你觉不觉察对面的是AI而已,就像我有时和别人聊天时总会怀疑一些人的回答是啥自动回复一样,就那种一个字或者一张图,但是我必须去相信对面是个真人,并确信很敷衍可能并不想和你聊天,有时会觉得有这种意识是疯了,但我还是保持怀疑,因为即使是通过划定理性的界限,仍不能在这个庞大的互联网中保持自省。也因此,这种幻想便是生活中不容置疑的滤镜,隔绝着一切会使你发狂的日常联系,就像生活是在放电影一样。

        那么其次就是脱实向虚的中间一环,即个人经验与虚拟经验。如果用具想的表达就是梦了,为什么是梦呢?因为它往往是无法意识到的,即使意识到了仍是无法清晰的描述出来的,最后可以像精神分析所做的,认定到无意识中去。但也有清醒梦,你可以感受到甚至控制着,但你很清楚这是梦。这就是我们会看到网友或者什么群里分享的个人的事时,意识所经过的考量,这种联系有着不真实性,但是确实有真实的要素掺杂其中,甚至你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一些经历编出个故事发出去。

        最后就是虚拟经验了,这说实话是不存在的,至少当前肯定没有,因为它是违反人的认知的。但真的没有吗?并不是。这不是克苏鲁神话中啥深海生物特征混合体的偶像,而是异教似乎在崇拜着什么似的,但在正常人看来是疯了中它们所崇拜的,那不是一个有名的物,仅是呓语,是通过描述来表达一种不可描述,正因此,人们才会惧怕AI,害怕AI会有人的意识,却不知道这种虚拟经验可能就是人脑子里的思维活动本身,就像人脑无法被当前的科学知识建模出来一样,是一种未知的,不断被否定来定义的。

        这就是为何互联网会成为工具了,并不是它的概念被具象,而是日常联系逼迫着出现的,是从现实生活中脱胎出来的,而现在,拟人化的说可能就只是个咿呀学语的婴儿。

        五、我的立场

        综上,我的立场则是保持对这一切的怀疑,例如我可能会因为擦边点开一个跳舞的视频,但是这是我需要做的则是去怀疑为何会点进去,可能是最近精神压力大了需要放松放松?还是注意力涣散了看到擦边就点进去了要适当的休息?还是说个人最近对舞蹈感兴趣?等等,同时也要分析舞蹈者是在跳什么种类的舞,如果是古典舞,就分析动作,有啥元素等等,可能会说这不是很累吗?为何就不能当个单纯的擦边的视频看呢?这是因为互联网中人,或者说即使是擦边仍是不可信的,反倒是舞蹈、镜头语言本身更具有可信性,即在传播的角度去看待。

        我个人认为利用这一工具也是如此,需要不断调用现有的经验来分析,才能将这些使用互联网的时间能纳入到自己的体系里,而非散了神去。那互联网工具应当如何应用?则是在这个信息指数增长的时代最重要的一环。传统的记忆宫殿那种将原文全都记下来显然是有些低效,但是适用高,而另一种则是记住出处知道怎样去找,高效,但适用差,通过综合分析保证两者都能有所增长。如果不能增长时,也会有清晰的意识,即自己不能分析出新内容,说明需要更新且可能进入信息茧房之中。


关于日常生活中的思考的讨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