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做孩子坚强的后盾

2023-02-15 15:18 作者:沈家宏  | 我要投稿



家庭教育繁荣火爆的市场现状,说明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家庭教育,说明我们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了一点,那就是“我们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育儿观念,更加科学的养育孩子”,这真的是一个好的现象。


我们父母好好学习,不断调整自己的育儿方式,才能为我们的孩子提供最适合的土壤,保障我们的孩子健康向上地成长。


通常我们评价一本养育的书、一个养育体系、或者一个养育观点,有几个评判标准:


1它是让我更焦虑了,还是更释怀了?


比如,我们看完一本育儿书,学习一个方法,听了一个课,她让你隐隐地觉得 “我怎么这么不好呢?” “我不会啊” “我做错了”,或者是 “哎呀,这个挺好,但是学不会啊” ,


还是说,她可以让你知道你为什么会这样,并给到你一些具体的思路。


2它是过程导向,还是结果导向?


养育孩子是一个十几年的大工程,是要我们在这十几年里不断的认识自己、认识孩子、不断在过程中调整我们家庭的亲子互动方式,


还是说 “只有孩子考上名校,我们的付出才有意义” ,就好像两个人下棋,只有最终的赢家才是真正的厉害,


还是在这两个小时棋局中你的思考、试探、失误,你在不断的进步,也是很有意义的呢?


3►它是让你把劲把使在孩子身上,还是父母身上?


这是什么意思呢?


把劲使在孩子身上,就是教给你很多的方法、技巧,给你的都是“术”层面的东西,让你 “一招” 搞定孩子。


把劲使在父母身上,让父母来系统化的学习,让父母了解孩子身心成长发展的规律,学习这些“道”的层面的东西。 

举例来说比如孩子撒谎。


教给你怎么应对孩子的撒谎,怎样引导孩子不撒谎、怎样引导教育孩子的话术更多一些;


还是说让父母了解孩子撒谎的深层原理更多一些。


撒谎这样的事情是人成长的必然,是人的心智不断成熟的标志。


2岁孩子撒谎和7岁、12岁孩子撒谎,肯定各自有不同的心理特点,这些特点是针对孩子家长进行的,需要我们父母了解清楚,然后再来应对孩子的撒谎,标本兼治。


▼▼▼▼▼


借助粗浅的几条筛选原则,再加上我们自己的经验经历,差不多就能大浪淘沙,不至于那么慌不择路,也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找到一些适合自己的育儿方法。

 


亲子关系是天然产生,但并不必然就是很亲密的。这真的需要我们一点点用心去经营。


我们在谈家庭教育的时候,在谈什么,最核心的就是亲子关系,就是在谈关系。


如果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好,父母的影响力在孩子那里就能够渗透进去;如果亲子关系经营的一塌糊涂,根本就谈不上家庭教育的事情,这个时候修补关系是第一位。


因为我们的家才是孩子生命的原动力。我们父母给到孩子源源不断的支持和爱才是孩子未来人生路上的披荆斩棘的力量。

 

接下来,我们要做好孩子的坚强后盾,把话题聚焦到我们最关心的学习上面来。


表面上来看是孩子每天去学校学习,但其实他和我们的家庭密切相关,所以,学习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


孩子厌学,对于学习和学校兴趣的下降这样的事情,可能会发生在任何一个年龄段,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都是有可能。


在这里跟大家介绍一下关于孩子厌学规律性的东西,是我自己经验性的东西,不一定准确:


一般第一波厌学会发生在三年级。


因为1、2年级都是基础阶段,很多孩子甚至在学前班都学完了,但是到三年级就是拔高阶段了,比如语文就有了分段、概括段意,会比较考验孩子的思维分层和概括能力,就会有些小孩跟不上。


初一、高一孩子的厌学。


更多是新生入学适应的问题占比会比较大,或者是这个问题一直拖着没有被重视。


来到完全陌生的环境、老师同学都是陌生的,而且学习方式能不能快速调整,在新环境里能不能交到好朋友,新的学习方法找到没有,都会对孩子的学习影响特别大;


初三高三,考试压力大、考试焦虑的问题普遍存在。


看似是吊儿郎当的学生,也希望自己的学习成绩提上来,但是没有好方法。


这个粗略的介绍不一定准确,因为实际咨询中,每个孩子、每个家庭他们的问题困惑都不一样。


在这的一个粗浅总结,就是想告诉大家,每个我们看到的磨磨唧唧不愿意上学、出现负面情绪、容易发脾气或者是很退缩的孩子,可能都是遇到了问题。


他遇到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大难题,他不会解决不知道该怎么办,甚至小一些的孩子连自己遇到的究竟是什么问题都说不清楚,但是他就是对上学这件事情很抗拒。



孩子学习出现问题,其实是正常学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 “正常” 困难。


但是对于很多家长来说,他体验到的,就是很强的挫败感,甚至比孩子感觉还糟糕。


有的爸爸妈妈可能会感觉 “我的孩子怎么可以这么差”,“我什么方法都用了,怎么还不管用?” “你不上学干什么去呢?不行必须得去”,“我无法接受孩子不上学这个事儿”,这些都属于我们的防御性反应。


建设性的反应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恰好相反,就是我们能够共情到孩子,在感受到自己的愤怒之余,也能够感受到孩子的困难和无力感:“我的孩子一定是遇到了困难”,“孩子这么做一定有他的原因”,“孩子自己也一定很难受”。


当我们在孩子遇到困哪的时候,从一种防御性的反映来到建设性反映的时候,你就会看到,我们有心力感受孩子的感受,我们有能力把全家人聚在一起,和孩子来共同面对问题。


我们和孩子的位置关系,就从对立面,来到了她的身边,和她一起面对困难,和她一起想办法。


所以,这是第二个想和大家分享的观点:成为孩子坚持的后盾,就是有能力站在孩子身边,用建设性的方式陪孩子一起面对问题。

 


第三,做孩子坚强的后盾,给她一个鲜活的、热爱生活的榜样。    

给大家介绍一个我的个案,这是两年前的个案。


高二的小男孩,因为学习问题由妈妈带着来访,在高二这样关键的时刻,他无论如何也学不下去了,焦虑抑郁,休学在家。


小男孩的一句话,就是他症状的最好表达,他说 “我宁可看着我爸妈为我着急,为我忙来忙去,我也不愿意看着他们像两个陌生人” 。


你一定听懂了,这就是他的疾病获益


孩子的爸爸妈妈在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分居(话说回来,你也不得不感叹父母的坚韧)。


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貌合神离十几年。父母是想等到孩子上了大学在办手续。但是孩子呢,用抑郁把自己困在了高二。


是这个家生病了,这个病借由孩子做了表达。


随着咨询的深入,爸爸妈妈开始正视自己的婚姻问题,分别和孩子都做了多次的沟通,孩子也开始慢慢得接受了爸爸妈妈要离婚的这个现实。


咨询,只是讨论父母的婚姻问题,但是孩子的抑郁却慢慢的好了。


之所以记得是两年前的个案,是因为前几天他的妈妈给我的朋友圈点赞,然后我们聊了一会。


这个孩子现在上了一个不错的大学,上了自己喜欢的新闻编导的专业,疫情在家,妈妈准备瑜伽教培的考试,感觉和孩子的人生都开启了。

 


另一个来访者,是呼市周边郊县的,孩子在呼市上学,她是村里的大夫,但是为了孩子,来陪读。


孩子焦虑的睡不着觉,这个妈妈更焦虑。


妈妈经常联系我,在微信上给我发语音,60秒一段,她能发一个小时的语音。


我告诉她我们可以在咨询室里说关系孩子的问题,出了咨询室我们就不能再说了。


妈妈不行,因为她太焦虑了。我们在一周一次的咨询中再加了咨询,是给妈妈做咨询,妈妈太担心孩子了。


在学校中,因为孩子的同桌太爱笑,孩子觉得有点被打扰了,妈妈觉得会打扰自己的孩子,就联系班主任换同桌,换来一个不说话的同桌,女儿又觉得太闷,


这下妈妈难住了,她觉再找老师不合适啊,所以就微信骚扰我。



在咨询室里,妈妈对我也是有愤怒的,因为妈妈说西部区的话,她语速慢一些我能听懂,但是太快,有的我就接收不到了。


• 然后我问妈妈 “平时都做什么 ”,

妈妈说她也在备考,因为乡村大夫也有很多考试。


• 我问她 “能学下去吗?”

她说一点也看不下去,心思都不知道在哪。


• 我说 “那你怎么办?你的女儿本来就考试焦虑,你再这样焦虑,她怎么办?”

她说 “是啊老师,我得镇定下来 ”。


最后,妈妈怎么镇定下来的呢?


抄书!


妈妈咨询结束就去书店买了好多亲子养育的书,在家里就抄书。孩子晚自习回来,一人一个房间,她还在抄书。


抄书,让妈妈有事可干,一边备考一边抄书。


后来妈妈还把自己喜欢的观点、段落跟女儿一起分享、探讨。


情绪是相互影响的。当妈妈淡定下来了,每天都在学习新知识,孩子也是能够感受得到的。

 

▼▼▼▼▼


教育,不是给方法,教育是用生命去影响生命。如果我们是不冷不热的一杯温水,你怎么要求孩子有热气腾腾的干劲。


所以,做孩子的坚强后盾,就是要活出自己人生,用我们鲜活而热烈的生命去影响我们的孩子,我们热爱生活,我们的孩子能差得了吗?

 


做孩子坚强的后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