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之乡:理想国
谈到古希腊就不得不提到柏拉图,而提到柏拉图,就永远绕不开他的著作《理想国》。 《理想国》是由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创作的哲学对话体著作,共分为十卷。全书主要论述了柏拉图心中理想国的构建、治理和正义,主题是关于国家的管理。《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代表作,涉及了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思想博大精深,几乎代表了整个希腊的文化。2015年11月,《理想国》在英国“学术图书周”中,被评为最具有影响力的20本学术书之一。 如此一本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著作,足以勾起青年人一窥其庐山真面目的好奇心。 初读《理想国》,我感觉晦涩难懂。不断变换的视角,对话讨论的形式,破碎的逻辑,难以理解的长短句,这些都阻碍着我对于这本书的认知和理解。柏拉图在《理想国》的开篇就对于人们提出了一个炙烤灵魂的问题:何为正义?对于这个广泛的议题,书中的众人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凯帕洛认为“正义是在于归还债务”,波策玛尔科信奉“正义是在于有利于朋友而有害于敌人”,特拉需玛科主张“正义是强者的利益”,而柏拉图借助主人公苏格拉底之口,对以上关于正义的定义进行了相当精彩的驳斥,并提出了自己关于正义的见解——正义就是秩序。 巧妙的是,苏格拉底在得出结论之后,围观的群众并没有放任他离去,而是就“如何实现正义”,求他给出一个完美的答案。 于是《理想国》的第二个重点登上舞台:我们到底如何才能实现正义?对此,柏拉图用略显冗长的描述来为我们从一片空白开始建立一个理想的城邦。这个城邦里,一切都是美好的。这是一个单一的社会,每个公民只需要按照自己的天性来进行工作,而那些天性最好的人,将担任其护卫者的职责,统治者也将从中诞生。 为了能够向世人证明这个理性城邦存在的可能性,苏格拉底及其信徒从细节开始,讨论怎样建立一个这样的城邦。他们规划了护卫者这一特殊阶层的教育,认定教育的效能与领导,谈及睿智、勇敢、节制、正义的意义,议及学前教育和妇女教育,推举哲人王的培养和以后实行的政体。可以说,柏拉图为了宣扬其观点和见解,不留余力地创造出一个他心目中的完美城邦。 不得不惊叹,柏拉图身为一个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居然能拥有如此海量的渊博学识,如此震撼人心的观点思辨。其中关于正义的见解,虽然我不敢苟同,但也自觉加深了我对于正义的理解,带领我从以往从不曾踏入的全新视角去探索正义的本质。尤其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洞穴比喻”可以说是全文的核心所在,全书的开头和结尾都在回应着它的隐喻。此外柏拉图还提出了“城邦的正义”的概念,分析个人正义和城邦正义之间的互通性,系统的阐述正义的概念。还有公民思想、理念论、灵魂论、回忆论等,这些都是柏拉图留给后世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很喜欢《理想国》,也很佩服柏拉图。但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柏拉图对于理想国的社会构想不可能实现。理想国虽然美好,却并不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终究只能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 第一,社会结构过度单一。在理想国中,每个人只能按照天性去从事适合自己的工作。这样的社会,人作为一个自由个体的正常需求被抑制到极致,人这一活动的概念被具象化为没有生命的木偶,只需要作为社会的齿轮,完成秩序给他规定的任务便可。这样木讷无情的社会,没有所谓创造的活力,没有阶级流动的可能,没有文艺精神的蓬勃发展。可人终究是人,而一个正常的人,是受不了这种机械式的社会的。 第二,世界认知过度理想化。柏拉图认为,理想的城邦应该任用哲人王。他罔顾了伟大的哲学家可能不是伟大的统治者这一事实,现实是伟大的统治者几乎都不是伟大的哲学家。哲学家往往会将这个残酷的世界理想化,但是理想不能解决饥饿、瘟疫、战争等等现实性的问题。除此之外,柏拉图还将教育、文化、阶级、人性进行了理性化。他没有考虑教育失败的可能,他没有考虑文化相属条件,他没有考虑阶级叛乱的麻烦以及人类自身的欲望对于理想城邦的侵蚀。 第三,秩序实行过度混乱。《理想国》里,对于城邦的构想是乌托邦式的。首先,完美城邦实行妻儿公有制,即妻子和儿女共同拥有,这势必会引发诸多的骚乱。其次,柏拉图鄙视劳动者阶层,推崇护卫着阶层,却不给予阶层流动的通道,而人的劣根性又是亘古不变的,早晚会让城邦之间发生内讧与分歧,进而演变成战争,而一旦演变到这种程度,柏拉图所谓之理想城邦就变成了空谈。还有,柏拉图也未曾在书中表达对于奴隶的看法,没有根据男女的性别差异而设置平等,对于艺术的发展过度干预等等。 因此,理想国终究只能是柏拉图自我的一个幻想之乡罢了。不过,这也并不妨碍我们欣赏《理想国》,品味它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