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摧毁乌军一指挥所,炸死50余名乌克兰将军和军官

文/行走斯图卡
俄乌冲突进入了第116天,这一天战场的血腥程度是迄今为止比较罕见的:俄罗斯国防部,当天黑海舰队发射的“口径”巡航导弹摧毁了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地区的一处乌军指挥部,歼灭了当时正在开会的“亚历山德里亚”集群指挥层,大约有50名将军和军官被消灭;除此之外,多枚“口径”导弹还袭击了尼古拉耶夫的一处厂房,炸毁了停放在那里的多门美制M777火炮,以及其他军用车辆。
这些天来,北顿涅茨克前线的乌军损失愈发严重,俄罗斯国内社交媒体上已经流传出一些乌军单位出现了集中投降的现象;这次乌军集群级指挥部被歼灭,必然进一步打乱乌军的作战部署,只是这个时间点选择如此之好,俄军是如何获得开会的信息?恐怕也只有当事人心知肚明。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是俄军当天同样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用导弹拦截了一辆运送乌克兰第14独立机械化旅第1营的军列,并表示消灭了超过100名乌军和30辆坦克、装甲车;这些战例也预示着俄军对乌军动态有着相当程度的掌握,并且开始重点打击乌军从后方向前线的增援部队。
北顿涅茨克已经形成了一个口袋阵,基辅还在想方设法往里面填人,俄军不紧不慢地消耗着乌军的力量,乌军无法在后方形成新的重兵集团;总统泽连斯基日前视察了尼古拉耶夫和敖德萨的前线,并表示“不会将乌克兰南部拱手让人”。与之相对应的是,总统普京在“俄版达沃斯”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对西方霸权主义发出声讨后,俄军似乎有加强攻势的迹象。我们可以预见的是,乌军如此这般惨重的损失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明显看得出来:俄军尚有余力,但乌军已经是强弩之末。
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对俄乌冲突的前景愈发显得悲观,当然除了英国。为了让民众相信英军具备保卫英国的能力,陆军参谋长帕特里克·桑德斯(Patrick Sanders)发出“准备再次为欧洲作战”的准备,他豪言英国应该打造“能够击败俄罗斯”的军事力量——作为一支“将军比坦克多”的陆军,桑德斯说这话的时候,鼻子好像又长了一分。
自冲突爆发以来,为了阻止普京获胜,西方用尽了除军事介入以外的一切手段,发动了前所未有的制裁;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成为笑谈,有人形容西方扔出去的是一个回旋镖:蹭破了俄罗斯一层皮,却结结实实砸中了自己的脑袋。
美国智库经济研究所所长威廉·鲁格(William Ruger)日前接受采访时,批评拜登的制裁政策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认为这些制裁“没什么帮助”,无法迫使俄罗斯放弃至关重要的国家利益。
鲁格还指出,出现这样的结果并不值得意外,专业学者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早就得出结论,这种施压政策对美国实现外交目的从来都没有什么帮助,因为没有哪个国家的领导人会因为外部的压力选择放弃本国的核心利益。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问题专家徐坡岭也对媒体表示,西方制裁只是让俄罗斯的经济受了点“皮肉伤”,没有伤害到根本;这与俄罗斯之前所做的准备和其经济运行的特征有关。从普京在圣彼得堡的讲话中可以看出,俄罗斯在过去8年里对自身经济进行了堡垒化设计,因此西方制裁无法将俄罗斯的产业体系摧毁;相比之下,欧洲有些国家的通胀率已经超过20%,美国现在也陷入类似的困境,高通胀且股市连续下跌,这是制裁给自己带来的伤害。
在战场上,俄军也灵活调整着战术,在北顿涅茨克不断扩大的战果,证明俄军的调整有了明显的效果;但是“胜负往往决定于战场之外”,与西方相比,俄罗斯经济处于劣势地位,而且西方还掌握了游戏规则;在这样的情况,俄罗斯能够在经济上顶住西方的进攻,这一点难能可贵,其中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