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洪覺山語錄(三)201~300

2022-06-07 15:17 作者:南風GT  | 我要投稿


201.必世後仁如何作用?曰:知吾身通體之仁,即知必世之仁,漸磨汲養功夫無窮時。


202.論天根月窟?曰:天根月窟間來往。惟其間,所以能來能往。而天根月窟可見。


203.孰先傳焉,孰後倦焉,重在君子之道道字上。道無先後本末,如草本之區以別,造化無心。只承當成就者異耳。條貫之先後本末皆道也。


204.占者,占吉凶於無心,求吾天然之本心也。以聖人之心猶恐未盡合於天,猶驗之於占卜。今乃但以一已之知見為是而不之察,欲與神鬼合其吉凶難矣。


205.神,深藏,則眾欲難攻。凡易得搖奪者,只是淺耳。


206.心有在,則有所不在。天地人物一氣,渾渾耳。其流行真虛處,是誠。流行真實處,是物。虛實一也。故不誠無物,一息不誠,便與天地之氣不通,是死因。


207.學聚問辨。學覺也,惟覺則理聚。寬,其知覺之體也。


208.曾孟尚觀夫子之標的去做,顏子合下直自做。


209.心地寬平,精神奮發,功夫毅密,知是三者,自無迫塞,疏脫輕揚之病。


210.尺蠖之屈,以求申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不論有事無事,人須常存此意,則神全而義易精也。此一致百慮,先天之知也,若但以知為用,不惟其中,已淺。又或誤以非幾。人為為著察而非天為自然之學。人惟知有知而不知心之管攝者。元神,心有知覺而神不止於知覺也,故以省察存養之言為贅。


211.乾,其天下之至健乎。至健之氣,具於心而為志。志不可奪。可奪非志也。志不可息,可息亦非志也。


212.於吾言無不悅,而何顏苦,孔卓,曰:仰贊瞻,忽竭才於無所用,如登峻絕而不可及,豈不是苦,孔子因因而示以博我約我之功,引至於自家,原有坦然之 路,無險無阻,安得不躍。然喜其循循善誘,而能竭吾之才,時雨之化,蓋由苦中得之,無所不悅,是亦苦中後事。


213.謂靜為學則不可,謂靜為非學亦不可,在見與未見耳。


214.阿縟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也。既雲依摩訶般若大智慧,得阿縟多羅三藐三菩提,而又雲即非阿縟多羅三藐三菩提。此理障之見也。無卓錐之地,方是了事之人。更有何說矣。


215.卿實曰:吾人有虛見,佛學亦有虛見。水底芙蓉勝花赤。花不浸溶水不丹。兩下沒相干,使大師聞之,又當在喝杖例矣,佛本求見性,後又更失之其流然也。


216何吉陽常舉佛語於卿實曰:內觀無是,外觀無彼,無是故能以已為物,無彼故能以物為已。已物不二,是謂真一,夫是以有本為宗。而德人知之,前際無舍, 後際無取,無舍故不斷一切,偽無取故不住一切,真真偽兩忘,亦無真一。夫是以無本為宗,而道人知之。蓋非有本,則不能離相,而歸空,非無本則不能,即空而 證實有,本然後明心,無本然後見性。卿實曰:無舍無取之說,甚好。但到真偽兩忘上,便難言。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只在眼下分明,一切真真無物,而亦何住也, 性實心虛,然亦無虛實。


217.心之體即是易體,心之幾即是爻變。故用易,全在九六,而學問之功全在幾之變處。非變無功也。


218.儒佛夭壽不二,同否?曰:佛不生不死,無相而無情,廢志暴氣,將頭臨白刃,猶如斬春風。儒無生無死,不著相而有物,是持志無暴氣,故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219.為仁須能由已,是乾道,故非禮可勿。


220.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似是亦是病,惟明道以其情順萬事而無情,為當。人本無心,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無適。無莫因境,見心而無義,與比,則其生者,亦死心耳。


221.知過而能內自訟,此個功夫天然勇。多少禪流妄詆訶,誰知此勇元不動。慈湖此詩自好,但若以不能絕意為過,是自成一大過,又恐有人為鑄錯也。


222.誠意而不知格物,則誠意無頭腦。格物而不知誠意,則格物無徑途。故大學推言誠意至於格物,則知行並而大學之功備。要之總是格物上一併成了。


223.惡外物是自私,而求靜也。故不能廓然而太公。自私者必用智,故其動也,不能以明覺為自然。明覺自然之體,即定體也。只是一病。動亦定靜,亦定。定有何形?不為,而為不定而定,乃定也。是故動靜一於自然,只是一定。


224.忿驚四者不有所於心是天德,親愛五者不有所於身是王道,許大事業只在好惡一念上,此格物最約處。


225.會中講誠意章曰:此要知個頭腦,何謂頭腦,下文所謂獨,即至著之物,本是也,子張之色,取仁原憲之不行,皆不知頭腦之故,故雖與厭然異而好惡之由中出。由仁義行之學也。故物格而後知至意誠。


226.顏子何以其三月不達。三月之後,又或達之?曰:此孔顏師弟印證微密處。非常情可知。達與不達,化與夫化之間,拳拳服膺,還是有跡可指授處,如天地之於萬物造化,淺深授於受之者,脈脈不可假焉。惟物自知自得。


227.誠神幾。為聖人審幾之功。須是神發,庶不為軀殼所撓,神亦誠也。


228.時素問了心之說。心可了否?曰:此理無窮,亦無物,有何可了?只當了吾之私心耳,了私心,須大知識,大志願,不是憧憧。


229.學不長進。昔人譬如驢子。挨磨不得開眼,若開眼,安肯如此,盤旋,前路無窮,一日千里,自有所至。


230.先賢所說路徑雖殊,古今只此一條中正大路。若真實求至,自然不得歸於一。不行?安有路可言?畢竟是富家門下,索溫存也。


231.天地萬物,皆我分內。小小心胸,何足充拓。白沙曰:若無天度量,爭得聖胚胎。要在變化氣質,隘者不足言矣。曾子弘毅,合下,便欲明明德於天下。


232.有對,斯有形。有形,斯有讐。大人無對,故好惡不作。如天之於萬物。


233.武周豈不知韶之盡善而顧以美自安。蓋一代有一代治化,如元氣流行,於春夏秋冬。邵子所謂皇道帝德王功,想亦其時事。自合如此聞韶忘味而。夫子以告顏淵,自是夫子,元氣作用造命手。


234.不啚為樂,至於斯。聖人之學,至此又是一進。


235.乾為三才之主。故志立是乾道。


236.古冬至日,在斗,今冬至日,在箕。然則一陽之復亦在箕矣。曰: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此必不易。蓋日在箕。而後,一陽之復方應於子耳,其於分至之中,氣可考也。


237.天道寒暑節,故能致中氣以成歲功。人道辭受進退節,故能體中教以成德業。蓋幾之交也,功在豫。


238.下學上達,是聖門著腳。不著腳,功夫有雲,著空虛即以空虛礙矣。又將何處可進。


239.自知天命,始終惟了一天字。知天命,猶有知在耳,順猶有知驗從心,則不必復驗,而天則熟矣。在夫子只一學字無盡。


240.絪緼陰陽之感。感處絪緼,所以為仁。241.感通,是生生之心。242.欲明明德於天下。幾欲字,便是大學根腳。故學問全在志願是乾道。243.百世之下只論人品,不論貴賤。雖堯舜許大事業,今亦只於人品上觀之。故學無貴賤,人品亦無貴賤,在自立身而已。244.莫已知也,斯已而已矣。




245.與知與能是造端,夫婦處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是造端。夫婦實學,故慥慥察乎天地。


246.聖人亦何嘗有過人底念慮。有過人底事功。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滿眼生意,竹頭木屑皆家計也。


247.問日新盛德?日用功只在日新,盛德其馴至耳。如抱赤子然,乳哺之飲食之,日長日大,彼安知之心有限量,心之德無限量,愈盛愈無窮。


248.無意於天下國家終流於無君,無君亦無父矣。有意於天下國家,終流於無父,無父亦無君矣,無天下國。家是無世界,離天下國家亦無學問,惟能於仁上求之,自不能外天下國家以為仁。


249.愛是仁之用,恕所以施此。愛者曰:既有仁體,施即其用耳,未至於仁,方有施功,故曰:強恕而行,求仁莫近。非謂仁愛中,又更著一恕字。恕是如心覺功夫,有著落耳。


250汪子烈問人所不見是獨否?日此非獨也。泉翁嘗雲,慎獨之功須於人所不見,致之乃是自憐。無日欺於所不見聞之體,無起滅間斷。對人言言不見是感應時事。


251知善知惡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如何?日知善知惡真知也。即真知一路,致之以通,格乎物。若添為善,去惡二字似又加一轉身,致於格二矣。


252.慎獨誠意,皆喜怒哀樂上消磨,不落虛見。


253問顏於殺而聖人之學亡。然否?曰乃顏子之學亡耳。不選不二,以一良知,具足然則夫子之好學,何事乎?又何以擇而得一也。先天之復過,怒未形擇而得之拳拳焉。故曰好學,比堯舜以來精一不可易之學脈。


254乃今更辟一問牆焉。恐未免邊見邊也。良知為學問規矩然否?曰規距天則也?謂天良知為自然之規矩,可也?然而學問規矩其敬乎?敬立而良知在矣。以敬為道,則不可求道。而不以敬,則不足以得之。修已以敬,敬以直內,此聖門不易之法。


255人生覺有二初,其賦予一初也,脫胎亦一初也。賦予之初,終於天者,只可言善,未可言心,故親羲序,別信五達道者。有其理而無知覺成性之後。心氣始凝。故智仁勇,三達德者。有知覺之體,而無見聞。惟其無見聞也。始生之初德,猶善也。不學不慮,良知良能,發於心而不落於心,斯無有不善者,過此以往聞見 日移,習染日積,天然之良,其能存焉者,鮮矣。故曰,性相近,習相遠也。盡乎人道,所以還天道盡乎?知仁勇之知,所以遠天然之良知。理同而功異,難聖人亦 在人道之科,自少至老,惟有學利困勉功夫可言耳。不言功夫而言人人自有良知,自致於人倫日用之問,其亦誤已誤人矣。孟子曰:「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欺無 惡於智矣。道本自然,功本自然,何病於心。而亦何病。256於知也。不學不慮,與為之而非。不學不慮者病耳。如子之言,不其有二知乎?曰非也。此亦就今這言良知者論之耳。其言良知也,即至善,即天命之性。之 謂言理也。言天言良者,特其標的焉。耳夫子之謂習,固習之知行以求至,即知止即戒懼之謂,言心也。泉翁黨雲。戒懼所不親聞,著念,非是。不著念亦非是,惟 有勿忘勿助,循吾中念,明察而洗刷之。難未必即是,亦即所不親聞之脈絡,日深日密,久久漸自有湊合處。習之為道,亦猶是耳。或乃又之曰。以心求心,是為心 病。以知求知,是為知病。以心知求理,是為理病。少涉體察,便屬知外。一有稽求,紮成外照。內外二而學於是乎,難言矣。苟不至德至道不疑焉。知斯三者,則 知所以修身,以言乎智仁勇之德,皆吾心固有之知行也。至道上無功,功在至德。今之言良者,非生知即水面之清,未著根之萌芽,如無欲害人,無穿箭人,皆有不 忍之類。苟不克之不足以保妻子則此知亦奚賴哉故曰好學近乎智。257知之固有道矣。龍子日知止定靜安,即精一之謂虛得斯中矣。此格物之事。千聖一途,隨在合轍其不言善而言物者,何也?曰:人與天地萬物為體,善無體,以物為體。若臣父子國人之仁考慈敬信是也見物見道實學。258天地細溫,萬物化醇,斯道渾淪無朕,可分精一博約之功。如是蓋有感寂,而無起滅。惟默得之。259鍾生問戒慎恐懼作何用功?泉翁當日既無觀聞,安有功夫可言?只在志,乾乾上,臨深履薄,亦惟於感,應幾時見之不是常著一深薄水在心上。或曰:此亦是 不難,皆人所有,如人之行路,捧持物事,自然直從安坦處。既是戒懼之心?曰是又以知覺運動為性矣。遠須見性。


260明道以聖心如旬釒監言,必有事正得勿忘助之法,勿忘勿助,是敬字。敬者德之聚,有事集義,以此一時一事點,檢安能湊泊。


261有一毫與天不似聖人皆以為過故五十學易與天同流補過也。然此自是聖之過,惟聖人知之若在學者只洗心退藏,當自日有所見。


262知微之顯,自始學以至今,八十上矣。只是做微功不盡。顏子空幾近之,然又謂之日具體而微,何耶?不費不察乎天地猶是微有限量處。


263戒慎恐懼所不親聞是誠意之功。不落意處,但在喜怒哀樂中和上識 取,博學審問慎思明辯篤行,皆其功也。許大學問功業,只在此四字,故古來賢聖,惟在理會性情,通天地萬物,或一體為仁。


264問思不出其位?日思而無思也。存一敬,如鏡然照而不著於照,即誠意格物之謂。全在知止上,位在道亦在位。隨時思亦隨時不知止,便憧憧。


265心一也。隨事精察,是支節。一以貫之,是全體。理一分殊;分殊即在理一中。有感應無分合內外,兼該是一之通貫處,其要在知一理,貫萬事,便為二,此亦曾子所能矣。


266樂堯舜之道,與尋孔顏樂處。日樂堯舜之道,是言學時事。孔顏之樂,是言學後事。樂道與非樂道然。而無非道也。吾人須於語之不惰,亦足以發,無所不悅 處,求之伯夷柳下惠於悅樂,何如?曰此卻難言。心安而已矣。安有著腳,悅樂無著腳。惟我與爾之是。漆離開來信之斯子絕四之絕子貢其斯之謂皆無著腳地也。總 只於學上微上,功用無盡期。


267為政以德,其德全在大學好惡中庸喜怒哀樂性情上。性情不中不和,皆於氣上走作。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是理,性情變化,氣質關鍵,此孟氏所獨得者。而 又日集義所生。未免有理氣之分。蓋因告於三病針之雲耳。氣之中,即道也。予故曰不動意,實是不動氣時著落。268修德乃所以疑道。洋洋優優,皆道也。故遵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以下,皆問學事,其功全在溫故知新知行上尊,獨家尊主也。終日終身,只問學一大事,莫 非德性,有何二事,分別。溫而不怠,知矣。而弗去,則郭崇矣。知行崇卑一體,亦不是二用,禮即知新之寶用。269晦翁敬字是通誠,正修齊治平,總括工夫,與去人慾存天理相類。答陳衛道書雲才能格物致知,便能誠意正心,天下國家可得而理不是二事。惜乎俗學之失之也。270千聖所講者,心學,不是事學。所傳者心法。不雲事法。傳綉傳針,針與手未易言也。


271慈湖佔得地步高,只是無根腳。錢緒山當謂不起意之說:印澄於到家之人則可如以語初學,不免習成虛見。然聖人初學門路,一途,不起意。處百慈湖聰明自成融融,境界耳不可以為訓也。


272晦翁謂聖門只說為仁,不曾說知仁。上蔡一變而為張子韶。上蔡所不敢衝突者,子韶書衛了。近年陸子靜又衝突張子韶之上。夫知仁二字,與學者先須識仁,似不足為。上蔡病者,從性曰意雲之說,失之耳。張子韶上恐,子靜更無可衝突處。


273聖人知行便是本體。學者知行,是本體工夫。自其本體之知覺而言。日始條理自其本體之全具而言日系條理。其為條理一邊。南軒謂知與行互用。晦翁謂知與行是齊頭做。須以性體上流通。不落見聞,格子,方是實知實行。


274敬是全體儆覺。沖漠無朕,萬象森然。晦翁日心若不盡,燭理不明。雖強把捉,豈得為敬。又曰敬是此心主宰處。


275初學便言無聲無臭,如何?曰以此指明性體則是。以此自悟自超,恐漸入寂寞無味。味在仁,故中庸至末,始提出無聲無臭。


276一貫是微之顯否?曰固是。然既言一也,在學者須必有門路可循。故曾子寶之以忠恕。忠恕皆一邊。程子大公順應得之。


277萬物育者非必一,一能化之。如虎豹蛇,各歸其所四罪,而天下咸服,服處是育。


278河圖為經,洛書為緯,經緯一理耳。若言相為經緯,即是支說。


279易較大於洪範 。


280河圖東南,離兌,火克金,火盛金,伏之象也。南亞乾畢,金克木,金肅木凋之象也。西北坎歸艮霜降水涸之象也。北東坤歸震土賁甲拆之象也。


281木生火,金生水,先天離在東,而坎在西,未離母也。


282.圖之五行,以數之生成為順,為卦之體。書之五行以卦之流行為順,為易之用。


283.先天橫圖,乾兌離震,巽坎艮坤,震坤不交,為剝,巽乾不交,為夬,陰陽之極,生道消矣,圓圖震兌,離乾巽坎,艮坤震坤,交而為復。巽乾交而為姤。陰陽之始,生道見矣,故易以成卦,立體以流行致用,後天之震,艮坎乾巽,離兌坤又,圓圖之變者也。


284.八卦橫列,震巽中交,故曰天地之交,起於甲寅。此夫子所以求仁,為邦以夏時為正也。


285.冬至起於起坎,此天地不可易之常道。其日在虛,在斗在箕者,其應之遲速耳。故有地盤,有天盤,地者,天之根也。建子建丑,其根處同耳。


286.呂巾石雲陰陽之數,九六而已。九六之太少,各四四其九而三十六。為水木七十有二四,其六而為二十四。為火金,四十有八兼而有之,為土為百,有二 十。蓋五行一周之數,三才之一也。人之生。百有二十,故人為貴,可以配天地,贊化有不可缺少。天地底。夫數之全,即性之全也。惟性有此數,故能變動交錯, 通人物之情,以成天下之務,不可謂數,為末論。


287.天之生物,必假於日月合朔,何也?曰:非假於日月也。一開一合,而後天地生生之氣流行而不已。開合所以致中和也。是故有節氣,有中氣。閏,則天氣之餘耳。非余無以養,所有天下萬事萬物之理,皆然。


288.曆法精密,豈上古聖賢智慮有所不及,而堯舜止。曰: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未有如後人之玄思妙筆。如杜預所謂順天以求合, 而非為合以驗天者也。漢之太初法於律唐之大衍,本於易,據大衍以為授時。而今日因之大率。竝以所測日影為據,歲差微杪。冬至日月所值之辰,先後遲速,至今 莫能歸一,此聖人之學。所以畏天知地,體天地愛民之心,而不敢因緣人見徒自足於一術也。


289.玄告曰:玄生神象,神象生規玄者,幽擒萬物而不見形。所謂資陶乎虛無,升降不關,萬類不別,一之謂也。一生二,二生三,三謂三摹,即天地人,三儀 三摹,外翼象,兩手之張,天左旋,日月右旋,一判一合,五氣順布,四時行,萬物生,所謂通同古今,以開類擒散陰陽,而發氣。邵子謂:雄見天地之心,其亦玄 告此類。與摛張也,韻書以手舒也。判合如日在子,天在丑。子與丑合,日在亥,天在寅,寅興亥,合之類,所謂升降相關也。不判合不相關,不足以生萬物,蓋天 地陰陽自然之運,其不得已固如此。


290.五行相資相濟,一時具備,所以純粹中和,而能為四時之消息,流行也。有微著而無彼此,有偏全而無欠缺,若謂春夏秋冬,各以一物自為生克勝負,謬矣,蓋消息即是生克也。


291.古今歷筭數不同,只在四分度之一處。難會古人以四分度之一屬斗分,建立星紀月牽牛紀日,故即以斗分為歲終,而日行起牽牛,隨時修改以為天合至。東 晉虞喜、何承天、宋祖沖之以歲。周天余之數析分杪,以立歲差而隨時個性之法,變矣,或日月建星名天宮。星在斗分,不預二十八宿之列至今徒之乃亦順天自然似 不必用古法可也。


292.皇極數始於一卦,始於乾數,以十二三十相乘加倍還元卦,以乾兌離震巽坎艮坤為次卦,終而始然,元會運世歲。月日辰皆在元中,而與元並起一卦,如乾 一變,與兌變為夬,再變乾離為大有。三變乾震為大壯,四變乾巽為小畜,五變乾坎為需,六變乾艮為大畜,七變乾坤為泰,為元之元數,乾初變夬,是生兌。故會 之元,即為乾坤兌。天澤履七變至臨而兌之爻,盡運之元即為乾離天火同人七變至明夷而離之爻盡世之元。即為乾震天雷無妄,至復而震之爻,盡歲之元即為乾巽, 天風姤至升而巽之爻盡月之元,即為乾坎天水,訟至師而坎之爻,盡日之元,即為乾艮。天山逐至謙,而艮之爻盡辰之元,即為乾坤天地否?至坤而卦,終雖雲七變 之卦,皆主於乾而不統於乾,七數之乘,皆主於元而不統於元。蓋七變之正,反始天終地而環八卦皆乾元之用也。293.卦起於河圖洛書之數,數無吉凶,必卦立而後,吉凶可見,故邵子之數,亦即卦也,或曰乾為卦數之本,而皇極天數,冬至起泰地數驚蟄起。泰人數大寒 起,泰物數春分起,泰尊乾而避之,故起泰,然泰亦乾之變生,履為兌用交也,天地交泰,上交乎下,下交乎上,物必交而後有吉凶,有吉凶而又後有既濟,故皇極 以交處起,數為吉凶消長進退,人數從天物,數從地而三陽,當泰位,故無從似亦有理,姑存之以備詳論。


294.日行有遲速,極遲則日行十二度,極速則日行十四度,半強遲則漸疾,疾則漸遲,二十七日,半強而遲,疾一終,又月行之道,斜帶黃道,十三日有奇在黃 道,表十三日有奇在黃道里去,黃道極遠者,六度二十七日,有奇,陰陽一終,故曰交至二十九日。有奇而會會則晦朔分焉。此節氣所由,不齊也。齊則不可行矣。 月從日日,從天其大小之分然也。日月有定分,而天氣有餘,故閏從氣以合天。


295. 黃道度數如斗,十二女五危十三之類,大初費直蔡邑皇甫謐所定,古今不同,今惟夾漈所取徒之。


296.天河金氣,本水,故曰天河日,漢津有起沒,無分合。


297.律娶妻而呂生子如黃鐘九以林鐘六為妻太簇九以南呂六為妻,其法以九六,乃亦用,九用六之意用九而生,必隔八者,物必有沖有,合而後生,八卦之次也遇沖而止故以入。


298.三十年為一世,十二世為一運。三十運為一會,十二會為一元,通計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一運蓋一萬八百年也。以是為天地終始,然乎。夫天開於子,地關 於醜,人生於寅,乃亦一運。當之自堯至今,乃三千餘年耳。而其數在巳午之間,記者謂從日月五星,逆推而上得之,其將何所從始,而又以何為中星也。王浚川有 雲,歷家章蔀紀元四者之法,皆準于于年月日時刻,而皇極經世乃趙子恭所謂以歲日月時,配元會運世,皆假合附會,初無實事可指。而又謂為先天之歷,可乎,邵 子之說未必然也。


299.律以三分,為損盆,氣逆以三分,為盈虛。蓋天地之數,本於一虛,於五用,於三而成於九六,皆其自然之妙,統於以亦盡於此。


300.河圖以五行相生為左旋之序。蓋左旋,天行也。洛書以五行相剋,為右旋之序。蓋右旋日月五星行也。日月五星,即天行之用雨。是故自水而火,火而金, 退火於西進,金於南水,火無定形,而金木有實,體乃流行微著之漸。若謂火金陰可變,而陽不可變,則亦安排說耳。然而必於西行者,西克而就,東所以就生氣 也。必於火金易位者,五行惟水,為始而金為肅殺之氣。故火在金,位金在火位,平金所以生也。是故歷有三伏,樂有刻商,引羽,重生氣也。

洪覺山語錄(三)201~300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