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与中国失之交臂的三种经典苏联武器

2020-02-02 18:46 作者:冰封之龙  | 我要投稿

20世纪80年代,中国迎来了一段难得的与欧美关系密切的好时候,中国借此机会,从欧美引进了很多武器,最终开花结果的有红旗-7导弹(法国海响尾蛇),鱼-7鱼雷(意大利授权的美国MK-46),霹雳-11导弹(意大利在AIM-7上改良的阿斯派德),还有12150L坦克柴油机(和豹2的MTU有一定血统),还有直9直升机(法国海豚直升机)等一大堆产品。但是最终半路夭折也不在少数,如42型驱逐舰,幻影2000战斗机,歼-8和平典范,59美洲虎等,但在广泛宣传中西武器交流的背景下,中国其实一直并未放弃跟随中国科技树的老大哥-苏联的武器研发过程,如仿制BMP-1的86式步战车,仿制SA-7针式导弹的红缨-5等,然而,在那时候“洋跃进”的片面视野下,我国经常评价苏联的很多武器“缺乏技术先进性”,导致国内忽视了这些武器比那些华而不实的欧式武器更适合我国国情的另一面,最终,这批武器在中西决裂后,又以一种奇特的方式进入了中国的服役序列。现在,让我为大家介绍3款极为经典但在80年代被我国低估的苏联武器。

PKM通用机枪,迄今质量最轻,可靠性最好的中口径通用机枪

在79中越战争后,中国从越南缴获苏联SVD狙击步枪和PKM通用机枪。中国随即对这两款武器进行了仿制,但由于机械加工问题,中国以SVD发展成的79/85式狙击枪,性能无法达到苏联水平;80式虽然工艺也达不到苏联水平(比如苏联一体化机匣中国搞不了,只能搞成两端铆接,因此质量多了400克,空枪7.9千克),但是整体来讲仍然超越了国内故障频繁的67式重机枪,也比后来稳定版67-2轻了一半,理应替代67式成为我国的列装武器。更重要的是,它作为卡拉什尼科夫先生的作品,和他更为有名的AK式步枪(国内56式)结构多有接近,在苏军完全可以部分通用两者零部件,甚至苏联还可以做到RPG-7(国内为69式)和AK的零部件通用,显然配备这款武器可以大大降低后勤压力和利用数十亿发53式机枪弹。但是,由于中国在80年代受到欧洲“中口径消亡论”影响,国内仅仅是把库存的67式步枪升级到了67-2式标准,80式仅装备不足100挺就转向出口了,仅有坦克型号86式得以生产了一批,之后53弹也停产,发展了88式5.8通用机枪。然而,通过几十年中外实践,中口径机枪对于现实中战斗仍然必不可少,但中国因为53弹停产已久,连主战坦克也被迫使用5.8mm并列机枪,导致国内800米压制火力严重不足,不可不说是相当遗憾的事情。如今中国恢复中口径机枪的呼声高起,80式以及国内仿制的FN MAG都有可能竞争下一代通用机枪,也算是这位被忽视的老兵的抬头之日吧。

2K12(SA-6)野战地空导弹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和叙利亚的2K12型(北约代号)地对空导弹凭借大量击落战果(尽管事后统计大部分是击落了自己的飞机,击落的120架飞机有80架是阿拉伯人自己的飞机,但这是阿拉伯低劣的地空协调导致,和导弹无关)赢得了足够的目光,因此2K12很快销售到各个国家。中国也在1980年代借助为埃及延寿苏联剩余武器的机会获得了一个2K12导弹系统。

但是,1982年爆发的黎巴嫩战争中,叙利亚防空部门因为应对以色列反辐射导弹失误,导致贝卡谷地的2K12指挥系统被以色列轻易全歼,中国也因此丧失了对他的信任,无独有偶,即将谈妥的进口英国42型驱逐舰也因为马岛两艘42被阿根廷击沉而放弃了。中国对放弃2K12的官方答复为“该导弹采用冲压发动机,冲压发动机在高空受到大气稀薄影响机动力下降,不适合攻击高空轰炸机,因此不被选择”,但讽刺的是,在苏联和中东,这种武器就是专打中低空对地攻击机和低飞的巡航导弹的,根本不用于要地防空(苏联要地防空是S-200和S-300),而中国在80年代面对的主要威胁也不是万米高空突防的轰炸机。而且,2K12比起后期中国列装的法国海响尾蛇(红旗-7)拥有2倍以上的射程,在苏联就是师级防空单位,而红旗-7射程不足20公里,保障车辆却不少于2K12,实战中仅仅能和苏联单车就可作战的9K33(SA-8)相提并论,因此在2013年中国给陆军大范围列装红旗16以前,中国陆军实际上不具备坦克突击中获得区域防空掩护的能力。

但世事无常的是,在90年代力争中欧军贸恢复无果,进口紫苑防空导弹失败后,中国又不得不回到了苏联中程野战防空导弹的路线。这一次,中国航天八院以现代级驱逐舰上的无风防空导弹(北约代号SA-N-7,和SA-11山毛榉都是9K37系列导弹)开发了红旗16三军通用防空导弹,而9K37,正是苏联2K12的正统后继者,9K37甚至可以向下兼容2K12(当然,苏联S-300也可以向下兼容S-200,S-400可以向下兼容S-300,200,125)。

现代级的9K37发射架
俄罗斯陆军配备的9K37M,它有个更被人熟知的名字山毛榉,其裸露的导弹和2K12如出一辙
国内配备的红旗-16,可以看做更换了垂直发射系统和数字化控制系统的9K37

因此,2K12虽然没能进入中国,但它的接班人9k37仍然以这种奇特的方式进入了中国的装备序列。当然,红旗16从16B型开始,也是经过了脱胎换骨的大改装,射程大幅提高,并且具备了主动导引头技术,和30年前的2K12不可同日而语。

罗马尼亚的T-72M坦克,是苏联T-72降级出口版本,但比起同时代国内59,69,79仍有本质上的性能优势    

第三种也就是大名鼎鼎的T-72了。在80年代,中国通过以物易物交易,从罗马尼亚获得了一批T-72M。虽然这批T-72M用的是“沙盒装甲”,比起苏联自用的T-72A有所削弱,但是整体性能比起国内的59,59-2,79仍有本质性的优势。

79式坦克本质上是59-2式坦克的发展型,去年中国最后一批已无偿援助柬埔寨

T-72M坦克采用了T-54(也就是59)发展来的B-46机械增压柴油机,动力提升到了574千瓦,而79式则只有B-46发展型12150L-7BW,功率426千瓦,因此79式最大速度仅有50公里每小时;就连国内大量生产的96A型坦克,也只有12/150ZL发动机,功率536千瓦,而且96式在采用几乎和t-72相同的火炮系统情况下,自重却比T-72多了数吨,以至于坦克两项中96A式比起72B有着明显的动力劣势。

虽然中国对T-72部分子系统进入了深入的学习,并在后来的96/99式主战坦克大量应用,但我们不可不看到的是,99式坦克标准虽然高,但由于全新技术过多,一直到2007年99A出现后才基本达到了原始设计要求,在2015后才进入全速量产;96式作为2000年以前99,96A式大量服役前的国产最先进坦克,其坦克底盘仍然是85式坦克的整体设计,不仅动力比起T-72低了一些,而且防护能力也没本质性的好转,正面防护都是400mm左右。而两者夜战能力也是没有本质性提高,96A型仍然只配备了第二代微光夜视仪,夜间作用距离仅800米,到2010后国内才实现了坦克火控从微光到普及热成像的发展。

而且最为关键的是,T-72坦克虽然比不上80年代我国参考的豹2A1坦克,但是它的生产厂和T-54一样是苏联183坦克厂,而这个工厂正是包头坦克厂的技术来源。而且,考虑到苏联武器的延续性,T-72坦克生产难度比起T-54提升不大,在1974年183厂更新生产线后,很快年产量就超过了1000辆,苏联解体时T-72AB合计超过了12000辆,全球授权生产线也有5000辆以上的生产,包括工业远不如中国的印度和伊拉克都有自产T-72M的实力并组装超过1000辆。虽然在海湾战争中T-72被证明不是美国M1A1HB的对手,但比起我国最大的假想敌——台湾的M48,勇虎仍然有着压倒性的性能优势,甚至80年代对抗远东还在配备IS-3,T-10的远东苏联集群也毫不逊色。因此,如果中国当时果断选择仿制T-72和自研99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在96年就不会出现59乘坐海上开火的景象了,就算在21世纪,通过数字化升级改造的T-72系列坦克,也不一定比96B以下的所有坦克差哪去,毕竟2017年,俄罗斯就列装了150辆T-72B3M坦克,配备了1200马力柴油机,性能甚至超过早期的T-90型坦克。

96台海危机时解放军登陆演习,注意此时不仅59式坦克,甚至54式122榴弹炮(最近的短管火炮,和T-34都是二战苏联产品)仍然在一线服役


虽然这三款武器未能以整体进入中国的作战序列大量服役,但是通过90年代欧美背信弃义的冲击之后,中国终于明白了,搞武器并不是“货架采购”那么容易,搞成印度那样的万国造也是贻害无穷,因此90年代中国果断借助苏联解体,俄罗斯急需外汇的良机,大量成体系购买苏联末期的先进武器,并且一个个吃透落地开花,如吃透了P-270(SA-N-22日炽)的鹰击-12,吃透了KH-31P的鹰击91,吃透了3m54俱乐部的鹰击18,吃透了9K37无风的海红旗16,吃透了636基洛级的039A常规潜艇,以及最有名的,通过引进苏27发展的国内歼11/15/16大家族。这些武器不仅有效捍卫了国家主权,更让我们明白,学习武器和学习科技是不能走捷径的,更不能“好高骛远”,苏联武器虽然看起来不如欧美先进,但他的科技树和中国是一脉相承,对于中国50年代引进的苏联工业体系和质量标准有着非常好的适应性,更容易在短期形成量产和战斗力。而正是在解决了基本战斗力之后,才能为研发全新的划时代武器争取足够的战略时间和空间,这也是我们所有的人在现实中应该学习的一点。


与中国失之交臂的三种经典苏联武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