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完孔子,从丧家犬到千古圣人,可以失败但永不放弃

一口气看完孔子
他是没落贵族的遗腹子,是享誉国际的文化圣人,是偶尔灵光乍现的书呆子,也是野心勃勃的改革家。本期文章让我们一口气看完孔子的一生。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孔子在鲁国陬邑,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曲阜市出生,祖上是宋国栗邑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就这个族谱一捋,谁看了不得喊一声大佬啊,但是到了孔子父亲这一辈,已经没落的差不多了。孔子父亲64岁的时候和一位十几岁的少女,也就是孔子母亲颜徵在生下了孔子,孔子父亲这一辈虽然已经不咋地了,但好歹还是个小官,也属于小贵族,颜徵在呢是穷老百姓,阶级地位加年龄差距,这俩人的婚姻一直不被当时的社会所接受。孔子还很小的时候他爹就去世了,所以孔子从小就跟着母亲在外婆家长大,虽然家里很穷,但孔子从小爱好就很奇特,经常拿几个盘子几个碗,没事就磕一个,就当祭奠他爹,怪不得孔子长大成为周礼大家呢,这就是大家常说的小时候喜欢的事儿,就算到了100岁也会坚持吧。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这个名字的由来可不一般,传说孔子的母亲是在尼丘山下诚心祷告才生下了他,所以孔子的头型也像尼丘山一样,周围高中间低,生而七漏,头顶凹陷,真可谓是“奇人异相”,为了纪念这事儿,于是就给孔子取名为“丘”,字仲尼,不知道大家印象里的孔子是个什么印象。
《史记》里提到,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因为古代度量衡不是很统一,按高的来算,成年以后孔子的身高都要超过两米了,这也忒吓人了,按低的来算,孔子身高也有1米9左右,相当于古代版姚明,孔子还臂力过人,曾经单独推出陷入泥潭的马车,就连酒量也是深不可测,一个人喝倒一圈人都不在话下,从来就没喝醉过,这与我个人一直认为的文弱书生形象真的是差别太大了,我一直以为柔弱得不能自理的老祖宗,居然是1米9的肌肉猛男,真的太令人震撼了。
公元前537年,孔子15岁时,他母亲就去世了,孔子把她埋到了父亲的坟墓里,让他俩合葬,但因为他父母搞的是跨越阶级的地下恋情,所以他也不知道他爹坟墓在哪,于是就把母亲的棺材放到了大路“五父之衢”边,这事儿传到孔家人耳朵里,孔家人坐不住了,孔家人一直人丁单薄,早没在世的男人了,一听到孔家可能还有后的消息后,就连忙派人来看,一看可不得了,孔子这长相这样貌和他爹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这遗传基因也太强大了,妥妥的孔家人啊,至此孔子终于是认祖归宗,他母亲正是和他爹孔纥合葬在了一起,孔子的身份也从农民变成了贵族,迎来了他命运的大转折。
进入贵族圈后,从物质方面来说,孔子的生活并没有太大改观,但是孔子的身份给了孔子新的机会,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年仅15岁的孔子,已经意识到做学问的重要性,人要努力学习做人和生活的本领,孔纥家的藏书以及曲阜的贵族圈子,正好给了孔子学习各种知识的机会。
公元前533年,孔子19岁,给母亲服丧刚刚结束,孔子就结婚了。结婚第二年,孔子的儿子孔鲤出生,孔子一直是社会主义好青年,心怀家国天下,想通过做官去帮助国家发展进步,于是在公元前532年,也就是他20岁的时候,他便开始做委吏,管理仓库,也算是正式步入仕途,哎,我猜你们这是想问了,怎么只是个管仓库的啊?别急啊大家,万事开头难嘛,虽然干的都是最基本的家政管理工作,但是孔子也很认真负责,由于小职员的工作干得还不错,孔子便被领导赏识升官了,当了司空,管基建工程,甭管怎么说,孔子可算是迈出了升职的第一步,孔子到30岁时,虽谈不上有什么大事业,但工资也能养家,日子过得也还算可以,这也跟他自己所说的“三十而立”对应上了,孔子还常常出去做兼职,给贵族家“相礼”,搁现在就是主持婚庆和葬礼的司仪,也是在这个时段左右,孔子开始兴办私学,收徒社教,当时的社会,还没有崇尚文化的习惯,但是如果想当个小工头,干点儿管财务这类的比较轻松的活儿,最基本的识字和算数还是要会的。孔子的老乡看到了这个好处,愿意跟着孔子学习文化,于是孔子的教育事业和他的弟子团队就在社会需求下起步了,他收学生也没什么限制,只要您能交学费就能来上课,这一做法首次打破了贵族对于教育的垄断,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人人都应该受到教育,只要你想读书想学习知识,那你就能成为我的学生,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的君子,那何为君子呢?君子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品质,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师从师长,要谨言慎行,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的去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这句话强调了孔子认为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的主导思想,他不仅主张不耻下问,还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结合,对应的论语想必大家已经刻进DNA了,没错,就是那一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主张的这些教育思想放在如今,仍是可以行得通并且模仿的教育理念,不然怎么能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呢?公元前517年,也就是鲁昭公25年,孔子35岁,这时候的孔子刚在当时的顶级豪门孟孙家当了一年的家庭教师,鲁国内乱,当时的国君鲁昭公虽然智商不高,但是想法挺多,他和三桓争权失败后被迫逃往齐国,孔子当时虽然不赞成把三桓都赶尽杀绝,但是为了忠君,孔子也毅然决然的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他拖家带口的追随国君来到齐国,并且受到了齐景公的赏识,齐国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简而言之就是每个人要各司其职,是什么身份就做这个身份对应的事儿,这话那可是说到了齐景公心坎上,齐景公对孔子满意的不行,奈何齐国实权掌握在陈氏手中,实在是有缘无分啊,孔子在齐国不得志,只好仓皇的逃回了鲁国,孔子是哪一年从齐国回到鲁国,史书上没有详细的说明,但是从孔子说自己“四十而不惑”来看,大概是鲁昭公30年。孔子四十岁之前,孔子回到鲁国以后,谁知鲁国政权已在季氏手中,而季氏又被他的家臣,也就是孔子心里最大的仇敌-阳虎所控制,用现在的话来说,阳虎和孔子那可是死对头,孔子对阳虎的上位真是又不理解又不满意,所以孔子拒绝了阳虎的出仕邀请,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孔子和阳虎这俩人是真有意思,小时候孔子去参加宴会,结果被阳虎赶了出来,俩人就此结下了梁子,但奇妙的是,越长这俩人的个头相貌都越像,孔子长得已经够奇怪了,结果还有个阳虎奇怪的和他一模一样,而且年纪越大长得越像,后来还有阳虎的仇人差点把孔子当成阳虎给杀了,我是只听过两个人相处久了才会越长越像,真没想过仇家也会越来越像,这俩人见面时,真的能忍住不唱一曲世界上的另一个我吗?
两人虽然为仇人,但是孔子人生的高光时刻正是由阳虎间接促成的。鲁定公8年,孔子50岁时阳虎反叛失败,孔子终于有了梦寐以求的当官机会,阳虎这个敢想敢干的野心家的造反,让三桓家族意识到,他们得找一个遵纪守法的职业经理人,而孔子正好主张周朝的那一套政治秩序,诸侯服从天子,贵族服从诸侯,百姓服从贵族,这正是三桓连年亏损,处在破产边缘的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三桓需要孔子,但是又不想给孔子放权,于是孔子就装作要去和阳虎一党合作,三桓急了,连忙和孔子妥协,不得不说,孔子虽然多数时候是个书呆子,但是在关键时刻踩点也太准了。
公元前499年,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成为了国家司法部部长,正式迎来了他人生的高光时刻,为了巩固公室削弱三桓,孔子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号召三桓把自己建的城堡给拆了,这相当于怼脸上,让人家把家里防盗门拆了,三桓哪能答应呢,孔子为了自己还能在这个岗位上干下去,只能放弃,虽然堕三都这个事儿最后成为了半吊子工程,但孔子和三桓的梁子也算是结下了,鲁定公十四年,孔子56岁,由大司寇行政相事,意思就是由孔子来行使宰相的权利,孔子当上了代国务总理,到达了权力的巅峰,孔子代理宰相时,主要就是净网整顿社会风气,最开始时是市场里卖假货的少了,当街谈恋爱搂搂抱抱的人也少了,政府单位办事的效率也高了,社会一片祥和,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虽然孔子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宣言,不结党,不营私,能干就干,不能干就拉倒,但时间久了,社会稳定了,三桓又开始打小算盘了,担心孔子和鲁国国君结成一党,决定用完就丢,于是就开始琢磨怎么才能把孔子打发走呢?正巧齐国看着鲁国在孔子的治理下越发强盛,便开始坐不住了,于是在公元前497年送了80名美女到鲁国,英雄难过美人关,季桓子和君臣迷恋于女色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简直是失望透顶,觉得这群人真是扶不起的阿斗,而后在郊祭上,他们没有把祭肉送给孔子,这就表示了季氏不再想用他了,于是孔子直接请长假走人,出国散心去了。至此孔子开始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旅程。
56岁那年,孔子最先来到了卫国,一开始卫灵公还对孔子和颜悦色,但是有小人告状,说孔子给他戴绿帽子,卫灵公也是,绿帽子戴多了,就开始疑鬼疑神了,居然还就真信了,直接派人到孔子的住处搜查过两次,孔子每次出门都有不明人士偷偷尾随他,他都快烦死了,觉得自己的人身安全实在是无法保障,于是决定带着弟子赶往陈国,孔子也是点背,去陈国中途经过了匡城,没想到碰到了阳虎的仇人,正好他和阳虎长得像,于是直接被当做阳虎给抓了起来。公子一看这和他们说不通,你和阳虎长得一模一样,空口无凭,就说你不是,谁信啊,于是就赶紧派人前往卫国找人证,卫灵公派人赶来匡城帮孔子解释,孔子一行人才被释放,好不容易解围了,又因为晋国内乱再次返回卫国。此后孔子三番五次离开卫国,又重返卫国,用藕断丝连来形容是再合适不过。
57岁的孔子离开卫国以后,也有了落叶归根的想法,他想去他祖先的故乡宋国,但是宋国对这个远道而来的游子却没什么好脸色。宋国一位非常受国君宠爱的年轻贵族桓魋(tui)单方面看孔子不顺眼,就直接放出话来,谁接近孔子谁就是与我为敌,导致宋国人没人敢接待孔子。孔子心里估计都无大语了,但是他又不甘心就这么灰溜溜的离开自己的故乡,还想着先开个班收点学生慢慢发展,孔子和他的弟子因为天气热就在树荫下学习,结果桓魋这缺德玩意儿直接命人把树给砍了,弟子们都劝孔子离开这是非之地,孔子气得大骂,桓魋这个不男不女的家伙,他能把我怎么样?虽然孔子嘴上说着不怕,但还是和弟子乔装打扮悄悄的离开了宋国,离开宋国以后,孔子到了郑国都城新郑,新郑是中原的商业中心,特别繁华,弟子们一个个跟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没见过这么发达的服务业,忙着左瞅右瞅,一不小心把老师瞅丢了,幸亏子贡心眼多,向当地人发起了寻人启事,有谁告诉他,现在东门下有个大个的老头,长得奇形怪状的,像条丧家犬一样转来转去,子贡一听,这不是和我老师一模一样吗?急忙就找了过去,孔子看到子贡还挺惊讶,于是子贡告诉了他,孔子听后直接哈哈大笑,模样不重要,确实像条丧家犬,这就是孔子丧家之犬的故事,郑国卫国都待不下去,孔子在陈国住了两年以后,南下去了蔡国,鲁哀公六年,孔子六十三岁,吴楚发生了战争,楚昭王派人给孔子送信,欢迎孔子来到他的军营做客,这是第一次有国君主动邀请孔子,孔子特别高兴收拾包袱火速出发,但是蔡国人和吴国关系好,非常不满意孔子的这个举动,非说孔子是间谍,要逼孔子回蔡国,嘿,孔子那倔脾气直接就上来了,我什么人能被你拿捏,直接和蔡人干耗着,没几天粮食吃完了,孔子和弟子都饿得受不了了,他看着生病的弟子们陷入了沉思,自己一辈子努力行道,60多岁却混到了这个地步,自己一直以来推行的“仁”都是错的吗?孔子找子路子贡颜回都问了一遍,直到听到满意的答案才开心,他不是真的怀疑自己的道,只是想要得到肯定和共鸣。
楚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儿,派兵来赶走了蔡国人,这才没让一代圣人死于饿死这个结局。公元前484年,齐国进军鲁国,孔子的弟子冉有带领士兵和齐国开打,大获全胜,季康子问冉有这一身技能从哪学来的?冉有说师从孔子,于是68岁的孔子再次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孔子的后半生一路颠沛流离,儿子和得意门生颜回、子路相继离世,对他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在人生的最后几年,孔子埋头整理文献,他写《春秋》,编辑诗、书、礼、乐,为《周易》作序,形成了后世尊称的《六经》,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是孔子发出的最后的呜呼,天下无道已经很久很久了,没有人肯采纳自己的主张,一腔抱负满腔热血无处施展,天下大道与自己的理念背道而驰,实在是太苦太苦了。
美国诗人哲学家艾默生曾说,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把孔子的地位提升到了世界伟人的高度。孔子是影响了中华文化几千年的贤者,他的思想已经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他的一生既耀眼又满怀遗憾,他是伟大的改革者,是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但也是不那么负责任的父亲,用当代的道德标准来说,孔子可能是不完美的圣贤,他一生都为了一个目标在努力,究竟什么样的终点,才能配上这一路的颠沛流离?我想孔子告诉了我们答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管怎么样,先努力去做,无论结果如何,逆着初升的旭日前进,你走过的每一步都是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