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敬那大争之世,敬这小酌之时”

2023-09-23 22:38 作者:兰亭野竹  | 我要投稿

我不欺人,但绝不容人欺

人若欺我,我必加倍报之

我范雎不欺人,但绝不容人欺人。若欺我,我必加倍报之。为了报仇,他说服秦王向魏国开战。武安君白起亲自统兵,长驱直入,势如破竹,接连吞并魏国三座大臣。魏国上下人心惶惶,

魏王吓得六神无主。当年五国联军都不是秦国的对手,仅凭老弱的魏国根本难以与秦国抗衡。魏王只得求和,然而秦国并不答应。魏王急得团团转,丞相为其察言观色,说是秦国的新丞相张碌原本是魏国人,有罪得秦王恩宠,军国大事都与他商量,不如派须贾出使秦国,拜见秦相,寻求契机。魏齐等人哪里知道此举正牛范雎下怀,化名张碌的他得知仇人须贾来到了秦国,便隐蔽了相国的身份,故意化作乞丐,穿着破衣烂衫,和须贾来了个偶遇。

须贾大声点的叫,鬼,鬼,我不是鬼,我是范雎呀。你还活着。须贾见到范雎大惊失色,还以为见到了鬼呢。胆战心惊地聊了半天,才知道范睢确实没死。曾经和魏齐一同把范睢打死的须贾,不知是做贼心虚还是良心发现,见破天荒地请范睢吃饭,寒冷的冬季,范睢衣衫单薄,冻得瑟瑟发抖。

须贾又生了恻隐之心,

把自己的一件袍子赠给了范雎。有时候,善恶往往就是一念之差,一念天堂,一念地狱,须贾的一念之善,无形之中为他化解了一场更大的灾难,他向范雎诉苦。秦国大兵压境,自己出使秦国好多天,谋求和谈的契机,可那秦相张禄见了好些个他国使节,却唯独不见自己,这可叫人如何是好呀。

范睢听完打起了包票。我可让大夫见到他,你一个乞讨之人,怎能帮助我见到张丞相?

不瞒大夫,我近日正为张丞相当车夫,和张丞相略有交情。须贾大喜过望。

范雎亲自给须贾驾车直奔秦国相府。一路上,秦国人看到秦相的马车来了,都主动地避让。须贾感到很奇怪,却不知其中的缘由。

等到了相府之后,相府的兵丁见相国模样怪异,又亲自替卫士拉车,心中诧异,却也不敢多问。

范雎谎称要进去向秦相禀报一声,让须贾在门外等候。须贾不疑有他,结果等了老半天,却迟迟不见范雎出来,上前一问,才知道出大事了。

成大事者,不恤小耻;立大功者,不拘小谅

谚语

成大事者,不恤小耻;立大功者,不拘小谅,谚语,意思是做大事的人,不顾虑小的耻辱;立大功的人,不拘泥小的过错。

成大事者,不恤小耻;立大功者,不拘小谅。子有治天下之才,未遇其时。主公志大识高,若得子为辅,以经营齐国,霸业不足道也。功盖天下,名显诸侯,孰与守匹夫之节,行无益之事哉?

春秋时,秦穆公用五张羊皮赎回大才百里奚。百里奚向秦穆公献策说到:天道沧桑,顺中生逆,逆中有顺。

譬如,东周因戎狄侵扰,为避逆求顺而迁都洛邑,然则东迁后,诸侯峰起,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大顺中生出大逆。

秦国地处西陲边塞,须时时提防戎狄,看似大逆,实则逆中蕴藏大顺。

因为要时时防备戎狄袭扰,所以秦国不敢懈怠军备,故而兵精将强。此一顺。

秦暂不东出会盟争霸,不为小利所伤,可积蓄国力。此二顺。

岐山易守难攻,依崤山之险内蓄国力,时机一到东出岐山,必如猛虎下山,威震中夏。此三顺。

戎狄小国不下数十,可各个击破兼并,拓土以农耕,纳民为兵,农耕为本,休养生息,人丁编列,则国势日盛。此四顺也。

凭此四顺,今日秦立国于西戎,来日必平乱世而进天下。

逆顺分析之间,百里奚确定了秦国的长远战略。秦穆公茅塞顿开,因循百里奚的战略规划,先西后东、先内后外,遂霸西戎。

“顺中生逆,逆中有顺”,这是中国战略思想的立足点。因此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都能看到生的希望,也会警惕可能发生的危机。所以,中国的战略思想从不失生机勃勃,只是需要我们去领悟,去发掘。

百里奚是地缘政治战略大家,然则,战略必然需要足够的时间才有积蓄和成长。非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则不能有所成。

后来,秦穆公急功近利,过早东出,以至于多次战败,损耗了国力。走了弯路后,秦穆公迷途知反,回归原先的战略,继续积蓄国力。

即使后来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其战略规划也是在百里奚战略思想上的继续延伸,再续六世之余烈后,秦国终于一统天下。

战略,还总是对应“长期”这个时间属性。短期的不是战略,而只能叫作手段、技巧,或者小聪明。


“敬那大争之世,敬这小酌之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