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和我的祖国 | 中国电视专业教育奠基者——矫广礼

2019-10-02 23:28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  | 我要投稿

共和国的发展壮大

离不开新闻传播事业的守望与记录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70周年华诞之际

让我们一同走近这项光荣事业背后的

拓荒者 教育者 传承者

他们的奉献是国家飞跃的动力

他们的故事是我们最好的献礼


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近

中国电视专业教育奠基者——矫广礼老师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矫广礼老师?


“广播学院建立就是因为从这儿开始的”


1954年,矫广礼老师从部队转业,带着领章、帽徽从长春机要干部学校出发,来到当时中央广播电视事业局在北京良乡12号发射台(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五四二台)的训练班。矫老师是训练班的第一期学员,在这里待了四年。

“广播学院建立就是因为从这儿开始的,有了第一批学员,”矫老师说,“在那个训练班的时候,实际上是三个存放设备的大仓库,改成八个教室和一个办公室。当时来了的时候就是学技术,叫技术人员训练班,就是搞广播电视发送。我是第一个留下来管理这帮学生,第一个留校的。”




“我们在那个地方,就把这个电视摄影搞起来了”

958年9月2日,我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正式开播。由于对电视这样的新鲜事物不太熟悉,一批大学生到了中央台以后需要进一步学习电视相关的业务知识,中央台的领导就把这个重任交给了矫广礼老师,要求把他们“电视化”一下,于是在1960年第一个摄影班成立了,中国电视专业教育就此开启。

1966年开始的10年动乱,北京广播学院招生教学陷入停滞状态。1978年,邓小平提出恢复高考,这才使得广播学院开始正常办学。


在八十年代,当时能弄到一些摄影器材很不容易,要花很多钱,设备品种也很少。矫广礼老师回忆当年时说,“74级,学校给我们的经费就40万,我说你们要好好学习,要珍惜每一点胶片,你们一年的预算相当于一个大寨大队的年收入,一个大寨大队养活你们一个班。都憋足了劲念书,这些学生都是面对面招来的,都是相当不错的。”

—— 钟大年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他给你一个很开放的空间,让你能够有一个发挥和创造的可能性,其实这个在当时挺难得,我觉得对电视系后来那么多人在专业上有成就,和这种开放的意识和宽松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 钟大年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原77级摄影班学生

△从电视系到电视学院,引领着我国电视教育的发展


“那时候我们的教学,采取三三制”

我们留校的时候,我已经快三十岁了,那个时候再不讲课就晚了,我们就很着急。82年毕业,结果到84年我才开始讲课,但是我发现非常非常重要,如果你没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没有一种操机能力,你去跟人讲摄影,我觉得那就是误人子弟了。


—— 任金洲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原77级摄影班学生

在电视系初创之时,矫广礼老师就确立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为学科以后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时候我们的教学,是采取了三三制,”矫老师说,“老师们有一年是备课,就要搞科研,一年是实习,就实践,一年上课。”


矫广礼老师非常重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在校任教期间也不断参与一些大型电视节目的实践。1983年8月7日,一部名叫《话说长江》的电视连续节目,在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话说长江》至今保持着中国纪录片的最高收视纪录——40%。这部25集由中日合拍的电视系列片,矫广礼老师当时担任第一制片人。


回忆起当时的经历,矫广礼老师说,“对我个人来说,那是经过一次大型节目的组织工作,我又是制片人,确实对我很有帮助。我凡是要上课的时候,我根本用不着备课,大纲拿出来以后,例子说《话说长江》里的就可以了。”


1985年后,矫广礼老师前往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工作。1986年,担任电视剧《努尔哈赤》制片人,该剧获得当年的电视艺术飞天奖。后来参与制作《神雕侠侣》《天若有情》《向左走,向右走》等众多优秀电视剧,不断地在实践中为中国的广电事业做出新贡献。

△电视剧《努尔哈赤》获1986年电视艺术飞天奖



电视教育奠基者

学科开拓传薪火

教学实践紧相连

求真致远育栋梁



内容转载自中传新闻传播学部微信公众号

编辑/马昆鹏                            

美编/牛   耕    林欣怡    张开妍

主编/丰   瑞    郑   石                 

监制/顾   洁




我和我的祖国 | 中国电视专业教育奠基者——矫广礼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