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相权接力棒交接的背后,有多少不为人知的隐秘?(四)
其实张悦这个人能力是不错的,当初为什么不能用他?因为他对过去的一些老情况不忍心下手,在法度方面做的还不够,但是他的优点非常明显的,这个人很大气,而且在文学方面是文坛的领袖,感召力特别强。在国家富裕繁荣之后,大唐需要的是什么?需要产生一批伟大的作品,能够让这个国家产生欣欣向荣的精神文化氛围。在这种情况下,李隆基终于又把他的老师张悦从外面调回来,担任大糖的宰相张月为了回到宰相这个位置,也确确实实贿赂了唐玄宗的身边人,在李隆基酒酣耳热的时候,就把这件事情跟皇帝说了,皇帝冲动就让张悦回来了。
其实这顶多是个表象,如果唐玄宗心里不想让你回来,你再怎么说也没有用。张悦回来之后干了几件大事,确实非常的出彩,首先他在边境当中进行了多场的这样一个战争,他对前线的情况比较了解,回到朝廷中枢之后他给李隆基第一个建议就明确的讲说,皇帝现在前线60万的军队太多了,必须压缩人员否则的话我们开支太大。唐宣宗一听说要裁军就感觉到非常惊讶,你想想边境60多万军队还四处有风烟,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不应该增加兵员?减少兵员能守得住边疆?结果张悦讲得非常明确在边境真正作战的部队没有那么多,很多作战的人员是给当地的地方势力充当这样一个看家护院,为他们服务的减少20万,也就是减少1/3的兵员,绝对不会对大局产生任何影响。
而且把详细的情况林林总总的跟李隆基汇报,唐玄宗当时拍板决定让20万人直接结甲归田,能够充斥到农业当中,这一下让整个农业人口大幅度的增加,20万人可都是当大的劳动力,他们充实到农业队伍当中,对整个国家的繁荣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啊。在中国农村当中他不仅种粮食,而且如果你多一个劳动力的话,就会腾出更多的人纺纱织布,做各种工艺品,把其他的业态也都带的繁荣起来了,这样一来对整个国家的振兴是大很有好处的,为什么唐朝富裕很多的时候就是因为贸易和其他方面做的也很不错。
在这种情况下张悦又趁热打铁,提出把府兵制改成募兵制,府兵制是老百姓自己花钱买装备,为国家作战,您别觉得这个事儿是开玩笑,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木兰词当中怎么说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配投,北市买长鞭,你看看你都要自己花钱去买的。最后为国家作战,其实这套机制并不是很合理,你想想为国出征的事儿转嫁到老百姓身上,老百姓肯定就更加不富裕。所以国家要统一承担这样一些任务,为国家兵员提供重要的保证。这一番改革在当时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除此之外张悦作为文坛领袖不断的开始建立各种文学方面的重要的载体,秀书大四的不断地笼络各种人才,俗话讲盛世秀书。
在唐朝的时候,是比一般盛世还大的盛世,所以各种书籍,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文本就显得非常丰富了。更重要的是盛唐,为什么叫盛唐?它是经济发达,军事比较强大,整个国家精神面貌也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就是在李隆基和张悦这样的努力之下,整个大堂出现了李白、杜甫这样的人才,不断被全世界所看到,这是一个何等辉煌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哪怕把近现代的文学作品全都去掉,仅仅唐诗宋词就能是一个完整的高峰啊,都不用说明清小说了。回顾这段历史啊,给我们一个非常深刻的感受,中国历朝历代的繁荣,首先要一个稳定的权力中枢,国家不能乱,其次是能够选出优秀的管理者,一代接着一代干。这样的国家没有不会繁荣的。而且最重要的一点,但凡中国经过一段稳定时间,或者一个王朝经过一段稳定的时间之后,在80年到100年的情况下,就会产生出一大批非常光耀古今的伟大作品。
作为新中国,我们也处在这样一个文艺繁荣的门槛儿上,因为经济发展必然需要更强大的精神动力来改变整个国民的精神属性。这个时代就在下一个100年到来之前,就会让大家看得到。别急,一切刚刚开始。李隆基在这个乐章的最高潮时刻还做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他在张悦等人的这样一个策划之下,专门到泰山进行了封禅,这是他多年来的夙愿。历史上能够有资格去泰山风扇的有几个人?而且实至名归的又有几个?它的目标一直是唐太宗,现在他打造的国家已经超越了贞观之治,同时也超越了另一个封泰山的李治和武则天,他来到泰山的时候是一种意得志满,同时也非常虔诚的心态,走到泰山脚下的时候,突然之间天气开始变冷了,大家都说,日子怎么不太好?
这个时候的李隆基专门进行了祈祷,他明确的讲我来泰山祭祀是为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如果是我个人做的不好,请上天惩罚我一个人,不要连累我身边带的这些人,我希望能够真正祭祀的时候迎来一个好天气呀。也不知道是他的祈祷起作用了,还是其他原因造成的,真正祭祀的时候啊,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就在这种情况下,李隆基在祭祀的过程当中真是感到了千古一粒的那种荣耀与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