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联赏析 · 宋荦题白鹭洲书院
【转载】发布时间:2020年1月9日
来源:中国楹联学会
宋荦(1634—1713) ,字牧仲,号漫堂,又号西陂。河南商丘人。清顺治四年(1647)应诏侍卫禁廷,逾年考试,名列第一。康熙三年(1664)授黄州通判,屡迁刑部郎中,出为通永道,迁山东司皋,复擢江苏总藩,升江西巡抚,调江苏巡抚,晋吏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致仕。清代文学家,著有《西陂类稿》《漫堂墨品》《漫堂说诗》《筠廊偶笔》及《江左十五子诗选》等。
题白鹭洲书院
智水仁山,日日当前逞道体;
礼门义路,人人于此见天心。

【注释】
江西吉安古为庐陵郡地。自宋代以来,这里名人辈出,成为人文荟萃之区,素来享有“文章节义之邦”的盛誉。白鹭洲书院的创始人江万里官至宰相,民族英雄文天祥即其高足,亦为白鹭洲书院之骄傲。此联体现了“书院立教之意,以经明行修为要”的宗旨。
智水仁山:语出《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礼门义路:语出《孟子·万章下》:“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礼”在儒学中与“仁”是相通的,不同之处是“礼”为“仁”的外化形式。
【简评】
山不动以喻人性之沉静,水不滞以喻人性之活泼。上联称书院是仁智之士“乐水乐山”之地。“道体”,事物之本体。进一步说明仁智者不光感受山水之景致,还能领悟其本体的内涵,即达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升华,从而进入至善至美的修养境界。下联表达的是孟子的观点,即要通过“义路”而进入“礼门”。只有这样做,才能够达到“于此见天心”的目的。“天心”,本指上天之心意,引申指自然之规律。
总之,赏读此联应把握天与人道相互沟通的思路,深刻理解书院有益于“格物致知”、修身养性的意涵。
责任编辑:徐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