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央视版三国演义看传统文化礼仪
转载自:百度汉服吧
创作于2013年5月17日

1、传统文化礼仪博大精深,此贴以央视版三国演义为依据,对一些文化、礼仪稍作整理;
2、我非行家,若有疏漏之处,欢迎大家踊跃发言、互相讨论、相互学习;
3、本帖谢绝谩骂、人身攻击。
一、头饰篇
“冠”古代是头上装饰的总称,用以表示官职、身份与礼仪之用。冠类在历代的演变中从形式可分为冠冕、巾帻、幞头、帽、盔,笠等,从身份也可分为帝王官吏、文人学士、武职将帅、后妃仕女,布衣、道释等几大类。冠的质料,在黄帝以前用皮革制成,以后多用布帛制成。
1、冕冠
古代帝王最高等级的首服——冕冠。冕冠由冕板、冕旒、笄、纮、充耳等组成。天子为十二旒,根据后汉书·舆服制的记载,十二旒为白玉串珠。


2、小冠(也称束髻冠)
这是一种束在头顶的小冠,小冠多为皮制,形如手状,正束在发髻上,用簪贯其髻上,用緌系在项上,武官壮士则多饰缨于顶上,称为垂冠,初为宴居(在家便装)时戴,后通用于朝礼宾客,文官,学士常戴用。


3、獬豸冠(也称法冠)
这是执法官所戴,獬(音卸)豸(音志),传说是神羊,善判断曲直,故为执法官所戴,秦汉及秦以前各代常用。

4、委貌冠(又称元冠)
委貌冠为诸侯朝服之冠,委貌即礼仪之道,委即安定,貌即正容,是在朝官臣所戴。委貌冠其形如圆,倾斜,后高前低,根据〈庶物异名疏〉云:长七寸,高四寸,制如覆杯,前高广,后卑锐。

5、皮弁冠
皮弁就是华夏衣冠体系中首服的一种。以皮革为冠衣,冠上当有饰物,一般是皮革缝隙之间缀有珠玉宝石,文献说的皮弁冠,前高后卑,与用皂绢所制的委貌冠(玄冠)形制接近。

6、鶡冠(又称武冠)
为古代武官武将所戴,冠顶插饰鶡毛以示英勇。鶡(音何)是属鸱鸟类,性勇好斗,至死不却,为秦汉及秦以前各代武官所戴。

7、古冠式。
古人始行冠礼,初加缁布冠,次加皮弁,次加爵弁。汉蔡邕谓即委貌冠。缁布冠实际上是一块黑布,相传太古时代以白布为冠,若逢祭祀,就把它染成黑色,所以称为缁布冠。

8、进贤冠
也叫梁冠。进贤冠也是中华服饰艺术史上重要的冠式,在汉代已颇流行,上自公侯、下至小吏都戴进贤冠,魏晋南北朝继之,在唐宋法服中仍保有重要地位,但其形式也在变化之中,到明朝演变为梁冠。


9、无帻冠
秦末汉初时,比较流行不带帻的无帻冠

10、纶巾
“纶(guān)巾”,古时头巾名。幅巾的一种,以丝带编成,一般为青色。

11、帷帽
女子骑马,遮脸之用。帷帽原属胡装,最开始的样式叫幂蓠,一般用皂纱(黑纱)制成,四周有一宽檐,檐下制有下垂的丝网或薄绢,其长到颈部,以作掩面,至隋唐把四周的垂网改短,亦称“浅露”,据说昭君出塞戴帷帽,亦名昭君帽,据记载帷帽为晋代所创,汉代并没有帷帽,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已经指出,但阎立本所创的昭君出塞影响很大,因而历代也错称为昭君帽,一直延续至今。

插一张武则天帷帽图,这张帷帽出现的时间才对(选自95版《武则天》)

12、结鬟式
结鬟式梳编法,先把发拢结于顶,然后分股用丝绳系结,弯曲成鬟,托以支柱,高耸在头顶或两侧,有巍峨瞻望之状,再饰各种金钗珠宝,高贵华丽,多用于神女、后妃、贵妇与处女。如李公麟《维摩诘像》中之天女,元周郎《杜秋娘像》皆属此类发型。八十七神仙图卷,永乐宫壁画中,这种发式很多,一般有高鬟、双鬟、平鬟、垂鬟等几型式,变化甚多


13、结椎式
结椎式的梳编法是发拢结在头顶、头前、头后或两侧,然后用丝绳束缚,盘卷成一椎、二椎或三椎,用簪贯住,耸竖于头上。据《事物原始》记载:“孙寿为堕马髻,赵合德入宫卷发,号新兴髻,孟光为椎髻。”皆类似于结椎式,结椎式蕴藉持重,温文尔雅。从商周一直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历代皆有延用,其变化甚多。主要有高椎髻,抛家髻、堕马髻等几大类。


14、双丫髻
双丫髻是双挂式中最常见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侧,再梳结成髻,置于头顶两侧。前额外负担多饰有垂发,俗称刘海,一般多用于侍婢丫环。


15、百合髻
“百合髻”其梳编法是净发分股盘结,并合叠于头顶。

16、梳篦
梳篦(shū bì),理发的用具。齿稀的称“梳”,齿密的称“篦”。用骨、木、竹、角、象牙等制。篦梳,又称栉,是我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有云:"栉,梳篦之总名也"。古人兴蓄长发,梳篦为每日梳理头发的必备之物。梳子齿距疏松一些,用于头发的梳理;篦子的齿距的密,用来筚去发间的污垢,保持头发清洁,不 长寄生虫,使人焕发容光。梳篦还可以刺激头皮神经,促进新陈代谢,延年益寿,并能插于发间作首饰。


二、服饰篇
汉朝的冠服制度,大都承袭秦制。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备的规定。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深衣:西汉时,服饰多为曲裾,原因是西汉的裤子无裆,需要有曲裾的遮挡,而至东汉,由于服饰的完备,不再需要繁琐的曲裾,便产生了简洁的直裾,曲裾因此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襦裙:汉代妇女的襦裙: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到了汉代,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这种服式的妇女逐渐减少。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战国直至明朝,前后二千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1、曲裾深衣




2、直裾
直裾,即襜褕,汉服的一种款式。语出《说文解字》,是华夏衣冠体系中的一种,其短者谓之裋褕,衣襟裾为方直,区别于曲裾。(有同袍习惯性的把直裾与直裾深衣划等号实际上是错误的。)裾就是指衣服的大襟。直裾下摆部份剪裁为垂直,衣裾在身侧或侧后方,没有缝在衣上的系带,由布质或皮革制的腰带固定。汉代以后,由于内衣的改进,盛行于先秦及西汉前期的绕襟曲裾已属多余,本着经济胜过美观的历史发展原则,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成为深衣的主要模式。



3、禈
有裆的裤子,与无裆的“袴”不同。《释名·释衣服》:“禈,贯也,贯两脚,上系要(腰)中也。”相当于今天的长裤。另有所谓“犊鼻禈”,相当于今天的短裤。《汉书·司马相如传》:“相如身自著犊鼻禈,与佣保杂作。”

4、垂胡形衣袖
汉代服装有窄袖和宽袖之分,同时出现了一种叫做“垂胡形衣袖”,的袖子,即衣袖肥大下垂,但在袖口处突然收紧,这样衣袖就可以兼作口袋用,放一些日常使用的零钱、香袋等物。我们看《三国演义》中的“垂胡形衣袖”是很多的,因为这种穿法,在魏晋名士中很流行,因为它很方便


5、鹤氅
魏晋时期的名士,喜着一种以鸟羽作的衣服,衣身通常做得非常宽大,两袖也异常宽博,有时干脆不用衣袖,制如披风,穿在身上有飘曳之感。也有人说,鹤氅就是一种以真丝制成的衣服,使得穿着的人有飘逸如鹤的感觉,所以说叫鹤氅

6、铠甲
铠甲,魏晋南北朝服饰由于战争频繁,魏晋时期的武士胄甲,在原来基础上有很大发展。比较典型的有筒袖铠、两裆铠及明光铠等。筒袖铠一般都用鱼鳞纹甲片或龟背纹甲片,前后连属,肩装筒袖。头戴兜鍪,顶上多饰有长缨,两侧都有护耳。两裆铠服制与两裆衫比较接近,材料以金属为主,也有兽皮制作的。据记载当时武卫服制,有“平巾帻,紫衫,大口裤,金装两裆甲”、“ 平巾帻、绛衫、,大口裤褶,银装两裆甲”。穿两裆铠,除头戴兜鍪外,身上必穿裤褶,少有例外。明光铠是一种在胸背装有金属圆护的铠甲。腰束革带,下穿大口缚裤。
三国演义中选用的显然是两裆铠

比较高级的将军穿的是金甲,比较低的军官穿的是皮质的~

7、盔缨
头盔上丝织饰物。 明 汤显祖 《牡丹亭·牝贼》:“选高蹄战马青骢,闪盔缨斜簇玉钗红。” 清 洪升 《长生殿·合围》:“双手把紫韁轻挽,骗上马,将盔缨低按。”

三、道具篇
1、辟邪矗
汉代仕宦大家和宫门外多设神兽辟邪矗


2、坐席
汉代仍保留着席地坐的习惯。席分长短,长者可坐三至四人,短者可坐二人,再短者只可坐一人。汉代平民坐席亦有很严的规矩。如果坐席的人数较多,其中长者或尊者须另设一席别坐。即使有时与他人同坐一席长者或尊者亦必坐在首端。而且同席的人必须尊卑相当不得悬殊过大否则尊者自以为受辱。



3、床榻
在古代,床是供人坐卧的器具,与今天只用作睡卧不同。《说文》 :“床,安身之坐者。”安身,指使身体安稳的意思。由此引申出起承托稳定作用的东西。实际上就是底座。榻,狭长而较矮的床,亦泛指床。
汉代已有床榻。床榻是兼用于坐卧的两用坐具。一般而言床相对较大,榻相对较小,一般而言,汉代以八尺(1.84—1.9米。指宽度而言)以上为床,八尺以下为榻。


4、博山炉
博山炉又叫博山香炉、博山香薰、博山薰炉等名,是中国汉、晋时期常见的焚香所用的器具。常见的为青铜器和陶瓷器。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汉代盛传海上有蓬莱、博山、瀛洲三座仙山)。

几乎仿制的可以乱真,向伟大的三国演义剧组致敬~


5、羽觞
羽觞(觞音如“商”,指酒杯),又称羽杯、耳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器具外形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双耳,有时也有饼形足或高足。因其形状像爵,两侧有耳,就象鸟的双翼,故名“羽觞”。羽觞一般都是漆器,也有陶器。


6、卮
古代一种盛酒器。圆形。容量四升。



7、爵与樽
爵,古代饮酒的器皿,三足,以不同的形状显示使用者的身份。
樽,形声。从木,从尊,尊亦声。“尊”本义为“推崇好酒”。“木”与“尊”联合起来表示“盛装名酒的专用木容器”。本义:盛酒器。中国古代的盛酒器具。



8、酒壶


四、礼仪历史文化篇
1、历史背景
第一集开门见山地介绍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众所周知,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外戚和宦官权力平凡交替的黑暗年代之一,电视剧里那一幅幅皇帝(有的甚至还是婴儿)镜头的更迭,皇宫里是电闪雷鸣、落叶颊败,民间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让人感到十分瞅心,所以留给我的印象就非常深。当然了,乱世出英雄,不然的话,我们的三国群雄又如何登场呢?

2、脱履解剑
汉代官吏有配刀剑的习俗,一般官臣拜见君主,要脱履解剑,汉代官吏有配刀剑的习俗,一般官臣拜见君主,要脱履解剑, 平时会见上等人,必解剑可入内。只有立大功者面君时, 平时会见上等人,必解剑可入内。只有立大功者面君时,可持剑着履上殿。
第一集一开始便向观众展现了朝臣上殿的场面,有条不紊,文武各一边,仿佛让观众真看到了那个年代,见之可信。

3、投壶
投壶是古代士大夫宴饮时做的一种投掷游戏。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宴请宾客时的礼仪之一就是请客人射箭。那时,成年男子不会射箭被视为耻辱,主人请客人射箭,客人是不能推辞的。后来,有的客人确实不会射箭,就用箭投酒壶代替。久而久之,投壶就代替了射箭,成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投壶分礼仪和游戏两种,后来投壶礼逐渐式微,游戏广为流传。


4、便面
扇子的一种。《汉书·张敞传》:“白以便面拊马”。颜师古注:“便面,所以障面,盖扇之类也。不欲见人,以此自障面,则得其便,故曰便面,亦曰屏面。”后亦泛指扇面。


5、东皇太一
东皇太一,远古神只。乃《九歌》中最高天神,目前是众说纷纭。有的说是“星”;有的说是“太乙”;有的说是“战神”;有的说是“伏羲”;有的说是“春神”……没有公认的解答。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孟德作《蒿里行》,图为人首鸟身的东皇太一,是汉代人崇敬的太阳神

6、麟趾金
汉代的金饼。发掘的实物径在五六厘米左右,厚二厘米左右。重约250克,相当于汉代的一斤。近年在汉代墓葬里除发现金质者之外,常有泥质的明器,面上有花纹并涂黄色。状若麟趾,故得名。

再来一张

7、和氏璧国玺
公元8年十二月,西汉外戚王莽代汉建立新朝,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建兴帝王莽遣其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
注意玉玺的右上角,用“黄金”补了一个缺口,道具组太仔细了。


8、坐姿
(1)跽坐
两膝着地,小腿贴地,臀部坐在小腿及脚跟上。

插播一张,前面说到“天子为十二旒,周之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看!看!看!曹操真的为九旒!!

(2)趺坐
坐法之一。即互交二足,将右脚盘放于左腿上,左脚盘放于右腿上的坐姿。在诸坐法之中,以此坐法为最安稳而不易疲倦。
(3)正坐
正坐是我国古代人的居坐的方式,就是席地而坐,臀部放于脚踝,上身挺直,双手规矩的放于膝上,身体气质端庄,目不斜视。
董太后(左)趺坐,何皇后(右)则正坐,尊卑立现。

诸葛亮与鲁子敬
由于两个人很熟,所以这样坐是可以的,否则就是失礼了

孙策和周瑜,二人是铁哥们儿,所以这么坐也是允许的


肚子瞬间俄了啊!!!!
9、拜礼
(1)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手掌上(这叫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这叫兴)——然后根据礼节,平身或再拜……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
(2)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3)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正规场合,对朋友。
钟会的拜礼,很标准,对面是姜伯约

(4)拱手
两手相合以示敬意。拱手时,一定是用左手扶抱右手,因为在古代,作揖礼有左手握右手为“吉拜”、相反则为“凶拜”的说法。这可能与古人的认识有关,他们习惯于用右手攻击他人,而左手抱住右手则为行礼者向对方的友好表示。
曹丞相面对关云长

许褚面对曹丞相

(5)女子的揖礼:用于日常行礼。身体肃立,双手叠抱于腰前,右手在上,手心向内,欠身约20度。
甄氏向曹操行礼

(6)女子福礼(又叫:万福礼或道万福):用于同辈着汉服日常见面,辞别时。身体肃立,两手相扣,右手在上,放于胸前或左腰侧,微俯身约20度,微动手,微屈膝。
图为邻居向诸葛亮行辞别礼(注意男女不一样),这一幕忒感人了,孔明在乡里间名声如此好,可惜一去不复返矣……

10、丧礼
古代丧葬有“五服”。这里重点说一下第一等。
第一等叫"斩榱",是五服中最重要的一种。"榱"是指丧服中披于胸前的上衣,下衣则叫做裳。斩榱上衣下裳都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的,左右衣旁和下边下缝,使断处外露,以表示未经修饰,所以叫做斩榱。对"榱"的解释,就是指不缝缉的意思。凡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对公婆、承重孙对祖父母、妻对夫,都要穿斩榱。
周瑜丧礼上,小乔身着斩榱


招魂
周代的一些文献中就说,死者亲属要从前方升屋去招魂,手拿死者的衣服面北呼叫,如果死者是男的,就呼名呼字,连呼三声,以期望死者的魂魄返回于衣。
还是周瑜丧礼,这些人站在屋顶招魂,口喊“都督归来……”

11、长袖舞
长袖舞以舞长袖为特征,舞人无所持,以手袖为威仪,凭借长袖交横飞舞的千姿百态来表达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长袖舞在秦代以前已经存在,曾是战国楚国宫廷的风尚,汉人继承楚人艺术,长袖舞更为盛行。
貂蝉连环计献舞董卓,甚美,直接放视频~~

竹帘下垂

佳人登场

放一张董卓~~

王允的表情,察言观色,演员诠释得很到位~~

12、车具辂车:
又称大辂,天子或国君所乘,极为豪奢,常御四马。
曹睿出行,四马

轺车:较为轻便快捷,上至大夫,下至士人皆乘,常御双马
董太师的车,双马

13、古人抚琴的心态和境界
“士无故不撤琴瑟”,秦汉以来,琴逐渐成为士大夫文人不可一日或缺的伴侣。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认为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工具。其器既尊,则抚弄亦有讲究。明代琴谱《风宣玄品》说:“凡鼓琴,必择净室高堂,或升层楼之上,或于林石之间,或登山巅,或游水湄,值二气高明之时、清风明月之夜,焚香净坐,心不外驰,气血和平,方可与神合灵、与道合妙。”认为琴音应当和自然山水相伴,方能臻于妙境。琴是知音心意交流的媒介,不是市井舞台表演的工具。
诸葛先生抚琴

皇叔也抚琴~~

周郎抚琴那张我就不贴了,因为演周郎的洪宇宙先生是左撇子~~
诸葛亮初出茅庐前一夜,抚琴诉心曲,《卧龙吟》很有感染力,丞相的一生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先生开始回忆了

束发读诗书,修德兼修身
仰观与俯察,韬略胸中存
躬耕从未忘忧国,谁知热血在山林
凤兮凤兮思高举,世乱时危久沉吟
凤兮凤兮思高举,世乱时危久沉吟
茅庐承三顾,促膝纵横论
半生遇知己,蛰人感兴深
明朝携剑随君去,羽扇纶巾赴征尘
龙兮龙兮风云会,长啸一声抒怀襟
归去归去来兮,我夙愿,余年还做垅亩民
清风明月入怀抱,猿鹤听我再抚琴
(合唱)天道常变易,运数杳难寻
成败在人谋,一诺竭忠悃
丈夫在世当有为,为民播下太平春
归去归去来兮,我夙愿,余年还做垅亩民
归去归去来兮,我夙愿,余年还做垅亩民
清风明月入怀抱,猿鹤听我再抚琴
至此,此贴全部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