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南京师范大学-西方心理学史(国家级精品课)

2022-01-14 09:21 作者:永远美好的小好  | 我要投稿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心理学的诞生。

1920年,我国心理学系,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诞生。

三大故乡

古希腊是心理学起源的遥远故乡。

德国是心理学诞生的故乡。

美国是心理学发展的故乡。

德国是心理学,艺术,哲学,人文等近代发展的发源地按(原因二次大战的发生)。

两大时期

  • 前科学心理学时期:(哲学心理学时期,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9世纪中叶)。
  • 科学心理学时期:1879年实验心理学建立以后。

前科学心理学时期

灵魂的奴仆、神学的婢女、哲学的附庸

科学心理学时期

两大阵营或两条路线,两次革命,三大实力,五大流派两大思潮。


1.2西方心理学史的基本问题(二) P2 - 07:48


1.2西方心理学史的基本问题(二) P2 - 07:50


两大阵营(两条路线)

  • 自然科学心理学(科学主义心理学)

以自然科学为价值定向的心理学研究取向,他坚持心理学的自然科学观和客观实验范式的科学主义(实证主义)研究取向,力图建构以自然科学为模板的心理学理论模式(主流)

  • 人文科学心理学

以人文科学为价值定向的心理学研究取向,他坚持心理学的人文科学观和主观经验范式的人文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研究取向,力图建构以人文科学模板的心理学理论模式(非主流)


自然科学心理学

内容心理学、构造心理学、机能心理学、古典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新的新行为主义、皮亚杰学派、认知心理学。

人文科学心理学

意动心理学、古典精神分析学、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格式塔心理学、现象学心理学,存在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

第一次革命:行为主义革命。

第二次革命:认知革命(认知主义:计算-符号,联结主义:联结-动态)。

第二次认知革命:第二代认知科学(具身认知、生成认知、嵌入认知、延展认知)。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纵向比较法

横向比较法


杨鑫辉教授也指出:“懂得心理学的昨天和今天,才可以正确地预见和迈向心理学的明天,我们研究心理学史决不是钻心理学的故纸堆,而是站在今天研究过去,展现未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我国著名心理学史学家高觉教授指出:“心理学虽仅在百余年前挤入自然科学之列,但几千年前的哲学家都已对人的心理现象和活动提出了种种看法和学说。所以我们不但要懂得心理学的今天,还有懂得心理学的昨天;懂得了心理学的昨天,才可以更深刻地懂得心理学的今天”。”

(一)西方的心理学史研究

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研究

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研究


2.柏拉图(Plato, 公元前427- -前347)

●苏格拉底的学生和继承者,创办雅典学院,

前后延续916年

●理念论和唯理论(或理性主义)

●理念或形式是最高的实在,惟有通过理性

才能认识它们。

●人性的两个世界

●经由身体所处的现实世界---真实

●灵魂中存有的理性世界-_不真实

●灵魂论.





















机能心理学(美国心理学流派)


遥远的故乡:古希腊

产生的故乡:德国

发展的故乡:美国

美国心理学追溯就追溯到机能心理学。

两次争论,四次体系。

两次争论:第一次,内容与意动之中

第二次,构造与机能之争


美国心理学关注应用。








斯金纳拓展了桑代克的心理学。

桑代克对应用心理学地贡献主要体现在教育心理学,他开展教育心理学。

哲学家一般都要开天劈地的。

巴蒲洛夫“条件发射”——狗摇铃铛实验


启示:教学,通过条件反射实验,可以把学生的学习与他喜欢的,进行挂钩!


华生的人生大起大落,思想也相对比较极端,行为与思想相对一致,因此人生也相对大起大落。







在华生作风问题后,一下子跌到最低谷,铁庆纳帮我华生一把,从大学如日中天的教授,到公司职员做起,很快把公司做大了。



行为主义实验“如何让猫怕老鼠”!

每次猫遇见老鼠,就点击猫,通过此过程,就可以了行为猫与老鼠的链接,点击,重复多次以后,猫就怕了老鼠。

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

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大势力”:现象学心理学、存在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

20世纪50——60年代,研究人的本性、潜能、价值、经验等,被称为人本主义心理学。

反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自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他不是一个思想完全统一,组织十分严密的学派,而是一个由许多观点相近的心理学家和学派组成的松散联盟。

马斯洛、罗杰斯等是其主要代表人物。

一、          人本主义心理学地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最早产生于20世界50年代的美国,是美国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

(二)哲学背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史以浪漫主义哲学和存在主义哲学为理论

(三)科学背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科学背景,主要有生物学、生态学和机能整体学。

(四)心理学背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他的产生受到了行为主义精神分析、整体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

二、          人本主义心理学简史

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一股新的研究思潮,经历了一个逐渐壮大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萌芽兴起,形成和发展等阶段。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萌芽(40年代)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50年代)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形成(60年代)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70年代至今)

三、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人物和代表人物

(一)先驱人物

1、狄尔泰

2、戈尔德斯坦

3、奥尔波特

(二)心理学的方法论

1、问题中心的方法论原则

2、折衷融合的方法论原则

3、具体研究方法、整体分析法、现象学方法

马斯洛自我实现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一)层次需要理论

1、生理需要:包括饥饿、口渴、性、睡眠等

2、安全需要:这种需要包括对能带来稳定、组织、秩序、预见性、安全感以及远离恐惧、焦虑、混乱等的需要。

3、爱和归属的需要:爱河归属的需要体现在对家庭伴侣、朋友、团体等的渴望和认同上,并希望被所看重的人和团体接纳。处于这个层次上的人,会千方百计地寻求与别人或团体建立这种相属的关系。

4、自尊的需要:自尊需要分两类

l 建立在对自己能力,独立和成就感到满意基础上的自尊,这种自尊可带来胜任、自信、自强、自足等感情

l 建立在别人对自己的关心、承认、赏识、赞许等基础上的自尊,这种自尊可带来威信,认可和地位等感情。

如果自尊需要得到满足,我们就会觉得自己有价值,有能力、有成就、否则就会引起软弱感和无能感。

5、自我实现的需要:去充分发挥他的全部潜能。


 底层需要和高层需要的差异

1、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底层需要出现得早,高层需要出现地迟

2、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低层需要出现地早,高层需要出现地迟

3、低级需要比高级需要对人的生存更为重要

4、高级需要比低级需要更能获得积极而持久的主观感受

5、高级需要相对低级需要的满足要求更多的条件

6、低级需要比高级需要更躯体化,部位化。

需要的分类

匮乏性需要:缺失性需要(生理、安全、归属……),这些需要满足完全依赖于外界。

成长性需要:包括自我实现的需要(七种层次理论还包括认知理解需要和审美需要)。

是指不回避挑战,甚至刻意追求挑战,不回避紧张状态,甚至刻意保持适度的紧张状态。成长性需要被自我实现的趋向所激发。

    一般情况下,当某种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向高层次的需要发展,但这种需求层次的等级并不是绝对的,有时人会在低级需要尚未得到满足之前,去寻求高级需要,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二)自我实现理论

1、自我实现的含义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力求变成他应该变成的样子,即将我们潜在的能力、天资、素质等全部发挥出来。

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不断实现其潜能、智能和天资完成其天职或无数命运、禀性、更充分地认识承认了其内在的天性,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

2、自我实现的两个标准:

a、正面  自我实现就是将自己的先天禀赋、潜能最大限度地显现和发挥出来,以成为你自己。

b、负面  自我实现就是极少出现不健康、神经病和能力缺陷

3、自我实现者的特征

l 能准确全面地认识世界

l 对自己、他人、及整个世界表现出更大程度的认可

l 表现出自发性和自然性

l 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l 有独处的需要

l 独立于文化环境

l 能以持续新奇的眼光欣赏事物

l 经常有高峰体验

l 关心认同人类

l 具有很强的自主性

l 具有民主的性格

l 仅与少数人建立深厚的友谊

l 具有强烈的道德感

l 具有富含哲理和善意的幽默感

l 富有创造力

4、自我实现的途径

l 无我地体验生活、全身心地献身于事业

l 做出成长的选择,而不是退缩的选择

l 承认自我的存在,让自我显现出来

l 要诚实,不要隐瞒

l 从小处做起、倾听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l 要经历勤奋的付出精力的准备阶段

l 应设置条件让高峰体验尽可能出现

l 要识别自己的防御心理,并有勇气放弃这种防御

(三)高峰体验论

1、高峰体验

指人在进入自我实现状态时所感受到的一种豁达与极乐的瞬间心理体验。

高峰体验在生活中得很多场合都可能出现,如欣赏优美的音乐,美丽的图片以及漂亮的人,孕妇顺利地生产,在森林海滩中与大自然交融,参加篮球,足球,游泳等体育比赛和伴侣做爱,文学创作和科学研究等

高峰体验与自我实现具有密切的关系,他既是自我实现的特征,也是自我实现的途径。

2、缺失性认知与存在性认知

缺失性认知:是指当一个人处于自我实现之前的任一个需要水平上时,其认知必然要受这种需要所控制和指引,认知作为一个工具和手段仅仅是为满足需要服务。

存在性认知:指当一个人处于高峰体验或自我实现状态时,其基本需要完全得到了满足,此时他的认知就不再是为需要,服务的工具和手段,因此也就排除了个人偏好,能够真实全面地透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和各种客观特性。

三、罗杰斯自我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一)自我论

1、自我的概念

经验到符号化方式意识到主体的现象经验,称现象场。

现实自我是指真实存在中的自我,即个人目前的真实状况。

理想自我指期望中得自我,如我希望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即个人向往的自我形象。

两者的一致性程度可作为个体心理和谐程度的标志。两者的相关程度越高,其心理越是和谐和健康,反之,则越不和谐,越不健康。

2、自我的发展

积极关注的需要就是个体在婴幼儿期对爱的需要,如温暖,爱抚,喜欢,认可,赞许等

如果父母及周围人对儿童这种需要的满足提出了附加条件,即只有儿童的反应和行为符合成人的标准,才能获得积极关注,这种关注就是条件性积极关注。

如果父母及周围人对儿童这种需要的满足不提出任何附加条件,即不管儿童的行为是好是坏,是否符合成人的标准,都能得到周围人的积极关注,这种关注就是无条件积极关注。

(二)心理治疗观

罗杰斯将自己的心理治疗方法称为来访者中心治疗,后来他又称作以人为中心的疗法。

1、特点

来访者中心疗法具有五个特点

人具有完善机能和自我实现倾向

重视来访者的主观现象世界

来访者主导治疗过程

咨访双方是朋友和伙伴的关系

尊重、宽容、理解、鼓励

2、目标

罗杰斯把人格成长作为自己治疗的目标。

l 越来越少用防御机制,能够接纳各种不同的经验,愿意公开自己内心体验,对人际更加信任、更具安全感。

l 其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社会自我和真实自我渐渐趋于一致,越来越多地根据有机体过程来评价体验,而开始抵抗或放弃外界的评价标准。

l 由于知道评价的根据在于自己的内在感情,所以变得越来越独立、自信,更加坦诚,率真。

l 来访者的情绪生活和心理上的自我形象更加协调,知觉更实在,体验更积极,变得更具适应性和创造性。

自己可以证明自己至少不是矛盾或者错误的,这就是简单的自洽性。科学研究本身就是遵循自洽性的,建立与客观基础上,反之则建立于主观之上最终归属不可证伪与证明,一个不能够满足自洽性的理论或者方法显然是不攻自破。

3、条件

l 来访者和治疗者要有心理上的交流,即一方能对另一方的现象场产生影响

l 来访者处于一种不协调的状态感到紧张、焦虑、脆弱等,同事也愿意承认这种感受并能主动寻求帮助。

l 治疗者在这个关系中是协调一致的。

l 治疗者要给予来访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l 治疗者要对来访者的现象场进行同理心的理解并给予及时的反馈。

l 来访者必须知觉到治疗者的无条件积极关注以及共情的理解。

四、          价值观

自然主义的价值观:马斯洛认为,人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自然也是人的一部分,人之所以能在自然中发生、生长和存在,说明人和自然必然在某种程度上时同型的或者是相似的。

l 人的潜能是价值的内在自然基础。

l 人的本性是善的,至少是中性的。

l 高级需要比低级需要具有大地价值。

l 创造性潜能的发挥是人生价值追求的最高目标。

l 健康人有自发追求潜能价值实现的内在倾向。

l 人的潜能、价值与社会环境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l 人的潜能和价值与社会的价值在本质上一致。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贡献

l 首次将人的本性与价值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l 提出主客观两种研究范式相结合的新方法论

l 强调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实践中得应用

超个人心理概述

第四势力:超个人心理学

在人本主义马斯洛基础上发展起来。

自我实现了之后仍然是小我,小我要融入到大我那里。

20世纪60年代末从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分化出来。

马斯洛和萨蒂奇等人在对人本主义心理学进行自我扬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他超越了人本主义以个人的自我实现为目标的狭隘认识,迈向了研究人类心灵与潜能的终极价值和真我充满实现的目标。也称为心理学的第四势力。

第一节超个人心理学概述

一、超个人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社会背景、思想背景、

在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学者普罗泰戈拉、德谟克里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关于人性及其潜能的思想中,就存在着某些超个人心理学思想的原型。

二、超个人心理学的先驱人物和代表人物

(一)先驱人物

美国机能心理学家詹姆士和瑞士的分析心理学荣格两人的研究中蕴含着丰富的超个人心理学思想,他们是超个人心理学的先驱人物


第二节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一、心理学的对象论

l 超个人心理学家拉乔依和夏皮罗:超个人心理学是关于人性最高潜能的研究他承认理解和实现人的精神合一的意识,以及意识的超越状态

l 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l 意识状态和超越经验

l 最高潜能和终极价值

l 超个人经验的特征

惊奇:超个人经验往往有人措手不及时出现,使人感到惊奇。

确实:超个人的经验能给人带来一种充实,确定,安全,可靠的感受,感到世界的秩序是受到来自统一“智慧”法则的管理。

知识,超个人的经验包含着对宇宙人生的知识。

合一,超个人的经验使人感到和谐统一。

普遍性,普遍性意味着与一个属于所有生命的现实接触,因而使人变得更有生气,使人拥有一股力量。

社会关系就像花的香味或太阳的光辉一样,超个人经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他能通过个人言行,以微妙的非语言的方式传递给他人,感染他人。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

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大势力”:现象学心理学、存在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

20世纪50——60年代,研究人的本性、潜能、价值、经验等,被称为人本主义心理学。

反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自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他不是一个思想完全统一,组织十分严密的学派,而是一个由许多观点相近的心理学家和学派组成的松散联盟。

马斯洛、罗杰斯等是其主要代表人物。

一、          人本主义心理学地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最早产生于20世界50年代的美国,是美国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

(二)哲学背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史以浪漫主义哲学和存在主义哲学为理论

(三)科学背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科学背景,主要有生物学、生态学和机能整体学。

(四)心理学背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他的产生受到了行为主义精神分析、整体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

二、          人本主义心理学简史

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一股新的研究思潮,经历了一个逐渐壮大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萌芽兴起,形成和发展等阶段。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萌芽(40年代)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50年代)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形成(60年代)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70年代至今)

三、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人物和代表人物

(一)先驱人物

1、狄尔泰

2、戈尔德斯坦

3、奥尔波特

(二)心理学的方法论

1、问题中心的方法论原则

2、折衷融合的方法论原则

3、具体研究方法、整体分析法、现象学方法

马斯洛自我实现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一)层次需要理论

1、生理需要:包括饥饿、口渴、性、睡眠等

2、安全需要:这种需要包括对能带来稳定、组织、秩序、预见性、安全感以及远离恐惧、焦虑、混乱等的需要。

3、爱和归属的需要:爱河归属的需要体现在对家庭伴侣、朋友、团体等的渴望和认同上,并希望被所看重的人和团体接纳。处于这个层次上的人,会千方百计地寻求与别人或团体建立这种相属的关系。

4、自尊的需要:自尊需要分两类

l 建立在对自己能力,独立和成就感到满意基础上的自尊,这种自尊可带来胜任、自信、自强、自足等感情

l 建立在别人对自己的关心、承认、赏识、赞许等基础上的自尊,这种自尊可带来威信,认可和地位等感情。

如果自尊需要得到满足,我们就会觉得自己有价值,有能力、有成就、否则就会引起软弱感和无能感。

5、自我实现的需要:去充分发挥他的全部潜能。


 底层需要和高层需要的差异

1、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底层需要出现得早,高层需要出现地迟

2、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低层需要出现地早,高层需要出现地迟

3、低级需要比高级需要对人的生存更为重要

4、高级需要比低级需要更能获得积极而持久的主观感受

5、高级需要相对低级需要的满足要求更多的条件

6、低级需要比高级需要更躯体化,部位化。

需要的分类

匮乏性需要:缺失性需要(生理、安全、归属……),这些需要满足完全依赖于外界。

成长性需要:包括自我实现的需要(七种层次理论还包括认知理解需要和审美需要)。

是指不回避挑战,甚至刻意追求挑战,不回避紧张状态,甚至刻意保持适度的紧张状态。成长性需要被自我实现的趋向所激发。

    一般情况下,当某种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向高层次的需要发展,但这种需求层次的等级并不是绝对的,有时人会在低级需要尚未得到满足之前,去寻求高级需要,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二)自我实现理论

1、自我实现的含义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力求变成他应该变成的样子,即将我们潜在的能力、天资、素质等全部发挥出来。

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不断实现其潜能、智能和天资完成其天职或无数命运、禀性、更充分地认识承认了其内在的天性,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

2、自我实现的两个标准:

a、正面  自我实现就是将自己的先天禀赋、潜能最大限度地显现和发挥出来,以成为你自己。

b、负面  自我实现就是极少出现不健康、神经病和能力缺陷

3、自我实现者的特征

l 能准确全面地认识世界

l 对自己、他人、及整个世界表现出更大程度的认可

l 表现出自发性和自然性

l 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l 有独处的需要

l 独立于文化环境

l 能以持续新奇的眼光欣赏事物

l 经常有高峰体验

l 关心认同人类

l 具有很强的自主性

l 具有民主的性格

l 仅与少数人建立深厚的友谊

l 具有强烈的道德感

l 具有富含哲理和善意的幽默感

l 富有创造力

4、自我实现的途径

l 无我地体验生活、全身心地献身于事业

l 做出成长的选择,而不是退缩的选择

l 承认自我的存在,让自我显现出来

l 要诚实,不要隐瞒

l 从小处做起、倾听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l 要经历勤奋的付出精力的准备阶段

l 应设置条件让高峰体验尽可能出现

l 要识别自己的防御心理,并有勇气放弃这种防御

(三)高峰体验论

1、高峰体验

指人在进入自我实现状态时所感受到的一种豁达与极乐的瞬间心理体验。

高峰体验在生活中得很多场合都可能出现,如欣赏优美的音乐,美丽的图片以及漂亮的人,孕妇顺利地生产,在森林海滩中与大自然交融,参加篮球,足球,游泳等体育比赛和伴侣做爱,文学创作和科学研究等

高峰体验与自我实现具有密切的关系,他既是自我实现的特征,也是自我实现的途径。

2、缺失性认知与存在性认知

缺失性认知:是指当一个人处于自我实现之前的任一个需要水平上时,其认知必然要受这种需要所控制和指引,认知作为一个工具和手段仅仅是为满足需要服务。

存在性认知:指当一个人处于高峰体验或自我实现状态时,其基本需要完全得到了满足,此时他的认知就不再是为需要,服务的工具和手段,因此也就排除了个人偏好,能够真实全面地透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和各种客观特性。

三、罗杰斯自我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一)自我论

1、自我的概念

经验到符号化方式意识到主体的现象经验,称现象场。

现实自我是指真实存在中的自我,即个人目前的真实状况。

理想自我指期望中得自我,如我希望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即个人向往的自我形象。

两者的一致性程度可作为个体心理和谐程度的标志。两者的相关程度越高,其心理越是和谐和健康,反之,则越不和谐,越不健康。

2、自我的发展

积极关注的需要就是个体在婴幼儿期对爱的需要,如温暖,爱抚,喜欢,认可,赞许等

如果父母及周围人对儿童这种需要的满足提出了附加条件,即只有儿童的反应和行为符合成人的标准,才能获得积极关注,这种关注就是条件性积极关注。

如果父母及周围人对儿童这种需要的满足不提出任何附加条件,即不管儿童的行为是好是坏,是否符合成人的标准,都能得到周围人的积极关注,这种关注就是无条件积极关注。

(二)心理治疗观

罗杰斯将自己的心理治疗方法称为来访者中心治疗,后来他又称作以人为中心的疗法。

1、特点

来访者中心疗法具有五个特点

人具有完善机能和自我实现倾向

重视来访者的主观现象世界

来访者主导治疗过程

咨访双方是朋友和伙伴的关系

尊重、宽容、理解、鼓励

2、目标

罗杰斯把人格成长作为自己治疗的目标。

l 越来越少用防御机制,能够接纳各种不同的经验,愿意公开自己内心体验,对人际更加信任、更具安全感。

l 其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社会自我和真实自我渐渐趋于一致,越来越多地根据有机体过程来评价体验,而开始抵抗或放弃外界的评价标准。

l 由于知道评价的根据在于自己的内在感情,所以变得越来越独立、自信,更加坦诚,率真。

l 来访者的情绪生活和心理上的自我形象更加协调,知觉更实在,体验更积极,变得更具适应性和创造性。

自己可以证明自己至少不是矛盾或者错误的,这就是简单的自洽性。科学研究本身就是遵循自洽性的,建立与客观基础上,反之则建立于主观之上最终归属不可证伪与证明,一个不能够满足自洽性的理论或者方法显然是不攻自破。

3、条件

l 来访者和治疗者要有心理上的交流,即一方能对另一方的现象场产生影响

l 来访者处于一种不协调的状态感到紧张、焦虑、脆弱等,同事也愿意承认这种感受并能主动寻求帮助。

l 治疗者在这个关系中是协调一致的。

l 治疗者要给予来访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l 治疗者要对来访者的现象场进行同理心的理解并给予及时的反馈。

l 来访者必须知觉到治疗者的无条件积极关注以及共情的理解。

四、          价值观

自然主义的价值观:马斯洛认为,人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自然也是人的一部分,人之所以能在自然中发生、生长和存在,说明人和自然必然在某种程度上时同型的或者是相似的。

l 人的潜能是价值的内在自然基础。

l 人的本性是善的,至少是中性的。

l 高级需要比低级需要具有大地价值。

l 创造性潜能的发挥是人生价值追求的最高目标。

l 健康人有自发追求潜能价值实现的内在倾向。

l 人的潜能、价值与社会环境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l 人的潜能和价值与社会的价值在本质上一致。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贡献

l 首次将人的本性与价值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l 提出主客观两种研究范式相结合的新方法论

l 强调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实践中得应用

超个人心理概述

第四势力:超个人心理学

在人本主义马斯洛基础上发展起来。

自我实现了之后仍然是小我,小我要融入到大我那里。

20世纪60年代末从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分化出来。

马斯洛和萨蒂奇等人在对人本主义心理学进行自我扬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他超越了人本主义以个人的自我实现为目标的狭隘认识,迈向了研究人类心灵与潜能的终极价值和真我充满实现的目标。也称为心理学的第四势力。

第一节超个人心理学概述

一、超个人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社会背景、思想背景、

在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学者普罗泰戈拉、德谟克里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关于人性及其潜能的思想中,就存在着某些超个人心理学思想的原型。

二、超个人心理学的先驱人物和代表人物

(一)先驱人物

美国机能心理学家詹姆士和瑞士的分析心理学荣格两人的研究中蕴含着丰富的超个人心理学思想,他们是超个人心理学的先驱人物


第二节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一、心理学的对象论

l 超个人心理学家拉乔依和夏皮罗:超个人心理学是关于人性最高潜能的研究他承认理解和实现人的精神合一的意识,以及意识的超越状态

l 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l 意识状态和超越经验

l 最高潜能和终极价值

l 超个人经验的特征

惊奇:超个人经验往往有人措手不及时出现,使人感到惊奇。

确实:超个人的经验能给人带来一种充实,确定,安全,可靠的感受,感到世界的秩序是受到来自统一“智慧”法则的管理。

知识,超个人的经验包含着对宇宙人生的知识。

合一,超个人的经验使人感到和谐统一。

普遍性,普遍性意味着与一个属于所有生命的现实接触,因而使人变得更有生气,使人拥有一股力量。

社会关系就像花的香味或太阳的光辉一样,超个人经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他能通过个人言行,以微妙的非语言的方式传递给他人,感染他人。







南京师范大学-西方心理学史(国家级精品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