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写了十个新鲜且冷门的名词(开饭了!)

2023-10-28 14:48 作者:秃头研究所新传考研  | 我要投稿


◼️ 冲刺期的知识点复习以「抓大放小,额外补充」为主。所谓“抓大放小”就是尽可能地把常考知识点进行全面、彻底的学习,反复进行记忆,采用滚动式的背诵形式对手头的资料内容持续熟悉,乃至熟记、熟背。其中,「常考知识点」可以再细分为“通用型”和“院校型”,前者是以ChatGPT/人机互动/环境传播/中华文化传播/网络暴力/网络治理/群体极化/舆论战/体育赛事等内容为核心,属于“新传学科热点”,所有学校均会关注,有可能从中出题;后者则是以院校自身的特点为导向,例如清华大学关注技术应用、厦门大学关注国际传播、南京大学关注媒介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关注影视制作方面考点等,这一部分就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因此,对待“通用型考点”可以纵览各大学术期刊的议题、社会中发生的最新事件、国家发布的文件等进行押题、学习,抓住重点;对待“院校型考点”就必须分析真题、研究考纲。


◼️ 在“抓大放小”之后,还有一句“额外补充”。实际上就是强调在学有余力之时,可以利用一些碎片化的时间记忆新出现的名词,不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大致明确其概念内容即可。既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又能够防止院校真的关心到这些内容上去。


◼️ 本篇推文就是这样的存在——不是押题、不是绝对的重点,但适合作为补充知识点进行碎片化学习;在需要这些理论的时候作为论述论据或观点说明都是不错的选择。同时,以下的名词也反映出当前新传学科对于技术的偏爱,包括数据处理技术、智能技术、算法技术等等,也算是提供了后期复习的路径。


◼️ 今天整理的十个词汇都含有论文配套,在后台回复「新鲜名词」即可嗷!


🩺

10/27/Fri.


十大冷门名词

很新/却也很奇怪

@TuTouSuo™️ 


🥣 饭饭的使用方法:每个名词解释下方都会有「使用场景」和「关键词记忆」。前者能够快速定位答题内容,例如谈到人工智能技术的隐忧时可联想到“幽灵劳动”,以此增加论述的可信度与丰富度;后者可以更快地在碎片时间中对名词进行理解。

🧺 空间新闻学


「使用场景」新闻变化与发展/融合新闻样态/数字技术与新闻业变革/数字新闻业/数字新闻/数字媒介时代下的新闻变革等


「关键词记忆」2015年提出/时间新闻学/数字与数据新闻/感知态/构想态/体验态(本质上就是融合新闻:数据化、可视化,像在具体的空间中表演一样展示新闻)


「名词解释」2015年,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新闻与媒体研究学院教授 Amy Schmitz Weiss首次提出了“空间新闻学”这一概念。感知态、构想态、体验态是空间新闻学的核心焦点问题。首先,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新闻创造了以富媒体形态进行传播的可能,同时也使得更多公共信息生产与消费主体能够进入新闻场景。因此空间新闻学关注在新闻内容创作与传播过程中,能够参与到生产空间的多元化主体,以及通过云端平台进入生产渠道的协作团队。其次,融合新闻的发展制作出图文、音视频与其他互动性的动态符号,使新闻可视化,激活了空间与视觉的全感官体验。最后,空间新闻学关注的是新闻给予用户的“超空间体验”,包括不同情境的临场互动与即时即刻地观看新闻的可能。可预见的是,在未来新闻发展形式中,空间新闻学将与时间新闻学一同,丰富数字新闻研究的视角与想象力。


🧺 数字记忆


「使用场景」人机互动/数字媒介技术对个人的影响/名词解释/数字化身/数字监控/隐私安全保护/网络治理


「关键词记忆」网络痕迹/技术发展/复制/存储/高效/海量/数字化身/数字遗忘困难


「名词解释」数字记忆是指通过个体通过数字技术作为记忆载体,将需要记忆的内容转移到可无限增大存储量且可光速提取的数字化空间之中,并在全面性、精确性与长久性维度上增强了人的记忆。数字记忆的特点是复制的精确性、存储的无限性、提取的简便性。法国哲学家斯蒂格勒将此类外在于身体的记忆形式称为“后种系生成记忆”,属于在人类的知觉体验和再现体验之外的“第三记忆”。目前,数字化身的概念实际上就是通过数字记忆的大量积累、用户网络行动痕迹的捕获,由数据信息构成的对象。不过,如舍恩伯格所说,数字媒介成为了大量累积个人信息的空间,当“遗忘成为例外,记忆成为常态”时,用户应如何保护自己的数据隐私安全,也是当下数字伦理问题讨论的关键焦点之一。


🧺 器官投射


「使用场景」技术或媒介分析/人与技术的关系/辩证地思考媒介的价值/补充、拓展媒介环境学派的观点


「关键词记忆」恩斯特·卡普/德国媒介理论/技术是人体器官投射/媒介理论与媒介技术研究/三个环节:无意识投射、投射显现、投射回溯


「名词解释」恩斯特·卡普在1877年出版的《技术哲学的元素》中首次提出器官投射的基础理论,将人的器官与物质世界中的器物对照起来。他认为,对技术的认识不能从简单的机械论角度出发,即将其看作是零部件的组合体,把技术放置于人类的对立。而应该看到技术作为个人器官能力的延伸,同时,技术的存在就是人体器官的反映。例如蒸汽机是人体动力系统的投射,铁路是人体循环系统的投射等。器官投射包含三个环节:无意识投射、投射显现、投射回溯,代表着作为个体器官的投射,机器最开始是放大、延伸器官功能,接着个人开始意识到技术是人与社会交往时的重要工具,最终技术成为人类认识自我的途径。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照相机使人能够捕捉瞬间的光影,同时也让众人理解眼睛的光学成像原理。


🧺 幽灵劳动


「使用场景」人工智能技术忧思/人和技术的关系/数字劳动者的现状/网络技术的发展与个人的困境等


「关键词记忆」《销声匿迹:数字化工作的未来》/人工智能辅助工作/被忽视的数字化劳动者


「名词解释」美国人类学家玛丽·格雷和计算机科学家西达尔特·苏里在《销声匿迹:数字化工作的未来》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众包平台上的劳动者作为幽灵工人(Ghost Worker)深陷自动化“最后一英里”悖论的现状。一方面,即便大量媒体不断预警:高速发展的自动化技术正在或即将取代人类工作,人工智能仍然离不开人类劳动来完成大多数日常任务。但另一方面,这些劳动者通常被隐匿于自动化的假象之中,成为庞大但是“不被看见”的劳动力群体。幽灵劳动有着人逐渐成为机器的延伸、多样性、高动态性、非标准的用工关系、处于极不对等的劳资关系之中等特征。幽灵劳动并不是平台经济时代的新鲜事物,它在工业革命时期就已经出现。虽然机器大幅度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它们并不能完成精细的任务,这就导致像珍妮纺纱机一类的技术完全无法摆脱对人力的需求。


🧺 幽灵智能


「使用场景」数字劳动/数字劳动/人工智能对网络用户的“智能剥削”/技术批判/资本批判/数字资本主义


「关键词记忆」人工智能/数据搜集/数字劳动/免费提供/智能剥削


「名词解释」幽灵智能是指智能媒介时代中的人工智能技术并非是能够进行自主思考、自发表达与创造智慧的“智能生物”,而是通过不断搜集网络空间中,由用户创作的数据信息,通过拼凑、整合、衔接的方式进行展示。这样一来,网络信息传播主体所生产出的内容将以无偿供给的方式为人工智能算法程序调用,所有人类在各个领域中无差别的智能劳动成果都将成为其重要的数据来源。由此,用户成为网络平台中的数字劳工,被持续、深入地进行无感知剥削,通过数据的掠夺、智能成果的分析,使人工智能成为被追捧的对象。幽灵智能的特点是智能化程度高、整合性强、易于遮蔽。


🧺 算法冒犯


「使用场景」算法技术批评与反思/算法与用户的关系/算法技术的影响


「关键词记忆」


「名词解释」算法冒犯是基于人机互动、情感价值与算法厌恶等理论所提出的概念,指用户在使用算法技术的过程中因算法结果不佳而出现的负面情绪,表现为“被冒犯”的抗拒、嫌恶与回避。算法冒犯是用户直接的情绪表达,当算法得出的结果被用户视为对自身主动权的越界和僭越时,使用者将出现恐惧、愤怒的情绪。算法冒犯使得用户多元的情感得以被激活、调动和诠释,形成了用户和算法之间独特的情感实践景观。算法冒犯的表现形式包括画像失真、语境失当和隐私侵犯。这一概念的出现代表着人机协同传播不断深入,也是关于算法伦理、算法素养、技术与人类关系等话题的重要讨论。在可预期的未来中,算法将作为重要的媒介技术嵌入公众生活,“被算法冒犯”的交往体验或将不断增加。


🧺 媒介化愤怒


「使用场景」网络暴力/网络舆论/群体情感/网络伦理失范/媒介技术对个人情绪的影响


「关键词记忆」公共传播媒介/社交媒体/公开化/对抗性/无力感/网络暴力/舆论监督


「名词解释」媒介化愤怒与公共传播媒介的出现具有较强联系,其中,以允许公众参与传播与生产信息的社交媒介技术为甚。媒介化愤怒的特点是情绪的公开化、言论与行为的对抗性与无力感。愤怒的情绪来自于对公共议题与公共人物行为的不满、鄙夷,或者是受到了社会被剥夺感的影响,容易迁怒于他人,造成网络仇恨言论增加、群体对抗与网络暴力的出现。作为公共话语平台的社交媒体提供了大量观看与被观看的途径,无数包含社会不公平的事件、边缘与弱势群体的悲剧,以及异质性的观点均可以公开、透明的形式放置于公众面前,也使得情绪表达更加直接、便捷。媒介化愤怒并非是绝对消极的情况,在舆论监督、倒逼中仍然有种重要作用,但仍需警惕其带来的暴力与极端行为。


🧺 对视监狱


「使用场景」社交媒体或现代传媒系统的批判/社会权力关系的运作模式


「关键词记忆」托马斯·马蒂森/表演/展示/观赏/消费主义/权力运作


「名词解释」与福柯“少数人观看多数人”的全景敞视主义不同,托马斯·马蒂森根据当前媒介与传播环境的变化提出,在前现代时期出现的少数人观看多数人的情况正在转向多数人观看少数人,也被称之为“后敞视时代”,即现代传媒系统将少部分放置于公共表演、观赏的框架中,让其展示与普通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并通过诱使的方法,使多数人自发观看、崇拜与向往。对视监狱所阐释的权力关系已从原本的隐匿、遮蔽的状态中脱离出来,通过直观的展示塑造社会期待与追求目标,使其成为被追捧的对象。这一概念与消费主义、景观社会具有密切联系,同样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权力运作与控制模式。


🧺 媒介时间


「使用场景」媒介技术的社会影响/媒介与时间的关系/作为重要的媒介技术的讨论对象


「关键词记忆」感知时间/媒介技术/时钟/网络/媒介化时间/时间化媒介


「名词解释」媒介时间代表着作为个人感知外部世界变化的时间观念被囊括进了媒介技术的范畴内,由时钟、手表作为判断时间流动的标志,即媒介化时间。人类所使用的媒介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其如何理解时间的概念。例如石英表的分针、秒针走动与数码表的数字跳动将带来不同的对于时间的想象。目前,网络媒介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伴身性强、跨时间性较高的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将时间观念进一步打破,早上、中午、夜晚的概念在网络中不复存在。此外,媒介时间还包括时间化媒介的解释,即通过对时间的设定理解媒介的使用——黄金档电视剧、午夜剧场等,对于媒介的认识也被时间所影响。


🧺 假肢记忆


「使用场景」集体记忆/影视剧分析/政治身份/共同体搭建/大众文化的功能(文化遗产传承功能)/现代传媒系统分析


「关键词记忆」艾莉森·兰兹伯格/大量传播/穿戴/缝合/共同体/联合/共享


「名词解释」艾莉森·兰兹伯格将非主体亲身经历的记忆称之为“假肢记忆”。在嫁接和非亲历的意义上,假肢记忆不是“自然的”或“本真的”。它之所以得到大量传播,是因为新兴的商品化大众文化、大众传播技术能够广泛传播关于过去的图像和叙事。通过大众文化的记忆技术,影视剧中或其他人的记忆同样可以像假肢一样被那个人所“穿戴”。例如电影被想象为一种有能力将人们与从未生活过的的过去“缝合”在一起的手段,它为来自不同的背景与祖先的人提供了一种共享的经验档案。因此,电影可能被想象为人们的过去经验发生的一种身体性、模仿式相遇的场所。从政治文化和政治伦理的角度看,假肢记忆的重要性在于能对人的主体性、身份认同、政治立场产生深刻影响,使得一种超越种族、阶级和性别的政治联盟成为可能,具有激励政治行动、扩大公共领域范围的能力。


🦋

* ᴳᴼᴼᴰ ᴺᴵᴳᴴᵀ *

՞•Ꙫ•՞

「全真押题模拟与押题手册」


热点押题卷配套院校模拟卷

100道新传热点题目



ʕ•ﻌ•ʔ


「秃头所王牌课程:秋日答题班」


WONDERLAND/以题带学

在实用与应试中保持思考



ᑋᵉᑊᑊᵒ ᵕ̈ ᑋᵉᑊᑊᵒ

つ♡⊂

「名词解释小册子更新版」


不止于一场功利应

不只是一本新传考研工具书



🐼🐡


写了十个新鲜且冷门的名词(开饭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