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找到了创业这些年失败的原因 & 职场人的秘密,在微信回复里
90%以上的人首次创业都会以失败而告终,回想毕业到现在也快十年了。 亲身经历了许多创业项目,其中真正做成功的也就一个,还有一个目前还是未知数,其他的都巨额亏损悲惨收尾。 那么今天,我就为大家总结一下,在每一个项目中导致失败的关键性原因,希望帮你提前避坑。 01铺张浪费
既然自己创业了,总得过过老板瘾吧,何况还拿了几百、上千万的投资。 其一,花钱买最好的办公设备,办公桌到电脑,摄影机、手机必须最新的,稍不注意就是十几二十万的投入。 其二,总得租个不错的办公室吧,不能太偏,不能太小,200平的每个月就两三万了。 其三,企业靠的就是人才,所以只要是大厂背景的都想挖来,一个人三五万,一个月最少就十几万支出了。 奉劝各位,如果不是很有钱,项目不是极度厉害,找个偏僻的,场地100平,办公买二手就够了。 有时候100多平的公寓,比100多平的办公楼又大、又便宜。 02不懂增长
这是所有失败原因中,最头疼,最核心,最致命的。 我见过许多团队,不是缺钱、缺项目,缺先机,而是团队成员中,没有人真正懂增长。 没有靠谱的渠道,不懂市场投放,不懂会销、陌拜。 总之没有成体系的增长方法,导致产品开发出来以后却卖不出去。 03不懂产品
关于不懂产品这一点,许多人似乎觉得不可思议。 但是真的有许多创始人不懂产品,靠被忽悠、靠梦想、靠自己掏钱出来做点事情。 比如想搞抖音、想做社交电商、想做机器人,是真的租好了场地、钱也到位了。 但属于那种完全零基础小白创业的模式,所以带来两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其一,被不靠谱的团队忽悠了很多,开发个app搞了半年之久。 其二,自己想法太多,一个月改一次,完全忽略了用户的需求。 而且很多时候,都是因为老板想法太多导致的。 04做的太多
有时候不怕老板不懂,就怕老板指挥太多。 也许老板不懂还能忍,员工只要按照市场成熟的想法、同行、客户需求来做,也能做出一点东西来。 但很多老板今天想要做这个,明天看到别人有那个功能也要做,后天不知道看到了什么新闻、去吃了个饭,又立马要整个新项目。 我之前就遇到过这种情况,原本A项目刚发展的还不错,但是中途老板要做其他的,浪费了整整5个月的时间。 05缺乏实战
很多人因为第一次当老板,容易陷入摊手不管的误区。 以为自己都当老板了,哪里还需要管那么多事情啊。 所以我见过很多拿到钱的互联网老板,在项目本身上参与很少。 提了不少想法,参加了很多会议,但就是没有自己亲自去跑业务、见客户。 甚至我见过两个老板,每天都坐在自己独立的办公室里,除了开会,从来不走出来,也没去见客户。 06误信他人
以前我觉得能当老板的一定不傻,至少对于那些忽悠的人,是有辨别能力的。 但是直到我见过两个人,我才深刻的感受到,会忽悠是一项多么重要的生存能力。 不仅能混个高工资、高职位,还能让老板相信他的说法。 并且适当的时候主动提出离职,让老板觉得一个人才的流失而惋惜。 这种在公司里面不属于小白兔、也不是老油条,而是老江湖。 但是这种老江湖,没有给公司带来增长,恰恰是偷油鼠,浪费了公司的钱、时间,甚至挤兑走了人才。 07不够果断
这里的不够果断是指在人员压缩、业务压缩等各种成本节流上,极大加速了公司的现金流紧张。 其实单纯从一款产品上来说,成本是很低的。 核心成本在于房租、人力、投放的成本,比如我们以前的办公室时2000平,每个月租金20万以上。 因为公司做互联网的产品,所以5个技术的成本,每个月就在10万以上了,再加上运营、产品、设计、财务等,每个月20万以上。 哪怕你再如何压缩,每个月的成本都在10万以上,这样一年就是100万的费用。 所以我希望各位老板,企业真的有问题的时候,先裁员,按照要求补偿。 最小的团队,甚至只保留两三个人,再来慢慢摸索。 08急于求成
很多人选择创业,目的是为了快速赚钱。 最好是三个月、半年就能赚个几百万、两三年就能上市或者被收购。 所以总是听见什么项目火,一年变现几百万、几千万就想要做。 一个项目干了三个月觉得不行,就立马折腾团队换一个。 搞来搞去,钱花出去了,项目做了三四个没有一个好用的,团队被折腾够累换了好几拨人。 最终留下来都是拍马屁、拿死工资的人。 毫不夸张,我见过一个创始人同时搞了8个网站项目,比如淘客、闲鱼、抖音、自媒体、书单号等等。 每个团队三五个人,公司好像很大,但是不到半年就解散了。 以上这8点,是绝大多数创业者失败的共性原因,有时候其他方面做的很好,往往因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导致项目整体陷入困境。 当然,所有的创业者都会经历失败,因为你再怎么说,怎么提醒,都不如他自己在失败中深刻的感受一次,才能明白别人说的是对的,这就是当局者迷的状态。 职场人的秘密,都藏在微信回复里 智联招聘
2023-10-11 16:11:13
来源|智联招聘
同事小贾,所在的财务部来了位新领导。领导比较注重礼仪,特别是微信回复。安排布置工作,部门下属如何通过微信回应,她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她在上任的第一次会议上,便说到她比较看重有礼有节的人,特别是工作沟通中的礼数。
按照她的说法,一个人怎么回应她的工作安排,往往反映着这个人是否可堪大用。
小贾原本就是有些内敛的人,新领导的这一出重视礼仪的戏码,让他原本就敏感的心思,又增加了一层工作“回应型”负担。
关于微信回复这个动作,其实或多或少藏着职场人的小秘密。
1.回复的间隔期藏着职场人的忐忑
不同的职场人,对微信回复礼仪的重视度不甚相同。对待工作信息的回复,从其间隔期上,可以看得出职场人的小心思小情绪。
同事小帆,属于十足的职场敏感型人格,很多时候领导只是惯常性地询问工作进度,他在微信上回应也要间隔很长时间。
按他的解释说,先把想表达的内容编辑出来,反复推敲字句,把容易引起歧义理解的句子统统都改掉,然后再多读几遍,确定没有硬伤和容易引起误会的表述后,才回复领导。
他的这种做法,很多人认为多此一举,但对于小帆这样敏感的人来说,他的多虑实际上是害怕领导会错意。
这样严谨和妥善地对待微信回复,正说明了职场人对于领导那些压抑不住的忐忑和焦虑。
2.回复的内容状态藏着职场人的焦虑
可能很多职场人像我一样,在工作中能发语音就绝不打电话,能用文字信息就绝对不会发送语音信息。
曾经我也很苦恼,这种回应方式和内容的偏向性,是否会给我的职场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前不久和几个老同学聚会聊到此,他们也很有共鸣。
纷纷说道,其实这样的做法正印证着职场人的焦虑。
相信有很多职场人有这样的体会:
当你还在焦头烂额地准备汇报材料,领导猝不及防地给了你一个语音电话,你第一时间心跳加速;
当你仔细斟酌字句,给领导回了个信息,领导却一连串语音轰炸,你会思虑是用语音快速回复,还是继续慢条斯理地编辑文字。
领导压迫感式回应信息的习惯,会加深我们在职场上的焦虑。
每一个打工人,都有自己的难言之苦。微信回复的内容状态,往往也预示着一个人在职场上的心理情况。
3.回复的习惯藏着职场人的态度
一个人回复微信的习惯,藏着他对待工作中人事物的态度。譬如,有的人喜欢在领导通知某件事时,回复“收到”,有的人喜欢回复“好的”。
不管是哪一种,虽然都是对领导说话的正面回应,但细细体会,会发现这其间还有所差异。
“收到”,两个字显得严肃直接;“好的”,显得更有亲和力。
我们审计部门人员结构偏向年轻化,特别是今年新招了好几个00后的毕业生。
他们向我回复信息时,往往和80后、90后有所不同,00后更偏向于用表情包回复。
我第一次和他们用微信沟通时,一贴又一贴的表情包,看得我眼花缭乱,这也展现了这群人的年轻和活力。
而95后的年轻人,更倾向于亲切的回应方式,比如说会回复“好滴”,“好嘞”等等。
80后,则稍显严肃性,往往会回复“收到”,“好的”等等。
其实回复的习惯,还这体现着职场人对于这件事的态度。比如,领导在微信上询问进度,有的人会展示结果,再叙述过程的艰辛,而有的人先展示过程如何艰辛,最后再表明结果。
这些回复的习惯,都代表着一个人在职场上的态度。
微信早已成为我们工作沟通中的必要手段和工具,微信回复里,或多或少藏着我们的想法,我们的心理,我们对于工作的情绪和态度。
这些都是职场人公开的秘密。虽然有很多艰辛和辛苦藏于其中,但也希望每一个职场人,都能拥抱自己,去创造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