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唐的东晋

楔子
跟五胡十六国并立的“东晋”,虽然表面上是一个占据半壁江山的政权,但混乱程度,堪比十六国相加。
这个东晋小朝廷,说白了,就像一个流亡政府,在整个生命中,被权臣反复、随意揉捏,还内乱不止。
权臣想控制朝廷了,起兵叛乱一下;将领不敢北伐,起兵叛乱一下;流民害怕官府迫害,起兵叛乱一下;不愿当兵,起兵叛乱一下。
今天先不说政局的混乱,只说军事上,攻破建康城的叛乱(因为东晋皇帝驻跸建康,宗庙也在建康,姑且把建康称作都城吧)。
王敦一破建康
“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的第一个皇帝司马睿,是听从了王导兄弟两人的建议,从307年开始,出镇建康,从此奠定了在江东称帝的政治基础。
永嘉年间,王氏为主的门阀士族组织“衣冠南渡”,给司马睿带来了完整建制的朝廷官员架构。
在司马睿小朝廷里,据说最多的时候,有7成以上的官员都是王家人,或者王家的亲戚。
当时王导在建康负责内政。王敦在外领兵,任超品的“大将军”职务,控制长江上流。
“王与马,共天下”的局势,皇帝肯定是很不爽的。
司马睿当然要试图反抗。他想逐渐任命非王氏的人担任朝廷内外的行政和军事领导,替换王氏的力量,削弱王氏对朝廷的控制。
2.王敦举兵
但是,司马睿高估了自己选的人,也高估了“皇帝”在权臣心中的威望。
司马睿选的人,比较鲁直,不知变通,激怒了领兵的王敦。
王敦自以为司马睿的皇位是他王家搞来的,也不太把司马睿放在眼里。
322年,王敦在武昌举兵。名义是“诛刘隗”。这个刘隗,就是司马睿推出来想跟王氏打对台的人。
刘隗这个人,可以说是“志大才疏”,政治水平很低的人。一开始,王敦并不想举兵,想跟他搞好关系。他一口回绝了王敦。王敦起兵后,他又不顾实际,要杀尽王氏(就是要把朝廷一多半的官员都杀掉),完全没有政治头脑。
帝征戴渊、刘隗入卫建康。隗至,百官迎于道,隗岸帻大言,意气自若。及入见,与刁协劝帝尽诛王氏;帝不许,隗始有惧色。
3.观望的军头和石头城要塞的失守
当时在各地领兵的将领,并不是特别服从司马睿的领导,比如顺阳太守魏该的话就很有代表性:该曰:"我所以起兵拒胡贼者,正欲忠于王室耳。今王公举兵向天子,非吾所宜与也。"
实际上就是:我忠的是朝廷,你对天子举兵是不对的。但是呢,我虽然不跟着你造反,我也不跟你对着干。
而梁州刺史甘卓,更是左右摇摆,举棋不定,根本拿不定主意,是要跟王敦一起行动,还是要起兵对抗王敦。
各地大量的将领,束手旁观,导致王敦很轻易的就打到了建康城下,而甘卓、陶侃只能带兵在王敦屁股后头追。
然后,司马睿派了王导当“前锋大都督”,跟王敦对抗。
结果,志大才疏的刘隗,在石头城要塞一战胆寒,基本上一触即溃,丢了要塞。
王敦兵临建康城。
由于当时的建康城没有外城墙,攻下石头城,建康就在王敦控制之下了。司马睿只能困守皇城。
4.“和谐”的结局
领兵对抗王敦的刁协、周凱、刘隗,刁协在逃跑途中被人砍了头送给王敦,周凱被皇帝送给了王敦杀了,作为起兵借口的刘隗,逃到了石勒那里,继续当官,官还不小。王导是王家人,逃了一条性命。
隗奔后赵,官至太子太傅而卒。
建康的百姓就遭了殃了,“敦拥兵不朝,放士卒劫掠,宫省奔散。”
王敦控制了建康,当了丞相,但自己不敢在建康停留,在外带兵遥控局势。
323年,王敦想让司马氏给自己“禅让”。结果自己先病死了。
王敦谋篡位,讽朝廷征己;帝手诏征之。夏,四月,加敦黄钺、班剑,奏事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敦移镇姑孰,屯于湖,以司空导为司徒,敦自领扬州牧。
趁王敦病重,司马氏委任王导、温峤、郗鉴、苏峻、祖约等人派兵勤王,扑灭了王敦一党的势力。
王敦被挖坟掘墓,砍了脑袋去示众。江南仅有的两个豪族周氏、沈氏也从此一蹶不振。
然而,东晋内乱,不仅丢失了江北大片土地(被后赵攻取),还给了带兵将领一个非常不好的榜样。
在剿灭王敦势力时,苏峻等人地位提高,很快就抑制不住自己的野心。
苏峻二破建康
1.祖约和苏峻
祖约是祖逖的弟弟。祖逖北伐,没有得到东晋政府的支持,是自己组织的民间“志愿军”。祖逖死后,祖约就接收了这支力量。
跟祖类似的还有苏峻。当时,朝廷把他们称作“流民帅”。当然,祖约和苏峻并不是流民,他们是地主豪强,自家有粮食,才能招纳战乱中流离失所的“流民”,组建队伍。
当时著名的流民帅还有郗鉴。
2.东晋的外戚庾氏“专权”
王敦之乱,司马睿忧愤而死。司马绍继位,讨平王敦,自己也很快死去。
结果,325年,皇位落在年仅5岁的司马衍头上。
国舅庾亮登上政治舞台,妄图控制朝政。对朝廷内部,庾氏通过诛杀司马氏皇族,增强威望;对外部藩镇,庾氏也想在外面占据一方藩镇,领兵增强实力。这就跟当时领兵的苏峻、祖约等人起了冲突。
而恰巧庾亮诛杀的司马宗有个党羽,逃到了苏峻那里,苏峻还拒不交人。这成了双方冲突的导火索。
3.建康劫难
庾亮在政治上思维比较简单,军事上的能力也近乎白痴。他在跟苏峻起了冲突后,直接发令让苏峻回建康当官,放弃军队。苏峻怕庾亮杀他,只能起兵反叛。327年,祖约在苏峻撺掇下起兵,随后苏峻起兵。在苏峻起兵后,庾亮多次拒绝将领的勤王建议和战术建议,很快就丢掉了建康城。
328年,苏峻入建康。他做的,就比王敦凶狠得多。他纵兵抢劫,不仅搬空国库,连宫女的衣服都给扒了抢走。
后来陶侃等人要夺回建康,苏峻直接烧毁了皇宫和朝廷官署,“宫阙灰烬”“焚太极东堂及秘阁”。
峻兵不敢上殿,突入后宫,宫人及太后左右侍人皆见掠夺。峻兵驱役百官,光禄勋王彬等皆被捶挞,令负提登蒋山。裸剥士女,皆以坏席苦苫草自鄣,无草者坐地以土自覆;哀号之声,震动内外。
时官有布二十万匹,金银五千斤,钱亿万,绢数万匹,他物称是,峻尽费之;太官惟有烧馀米数石以供御膳。
建康城遇到了一次大劫。
4.陶侃平乱,郗鉴起势
在各路将领的合力斗争下,苏峻被杀,叛乱被平息。按照史书记载,苏峻的死,跟刘曜的死如出一辙,都是喝多了撒酒疯,搞死了自己。只不过刘曜是亡国,苏峻是兵败。
随后,陶侃坐镇长江上游,郗鉴坐镇京口,庾氏继续执政,东晋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平静,直到桓温进入朝堂,再次打破平静。
东晋再次内乱,同一时期,中原地区,前赵后赵互相攻伐,是一个北伐的大好时机,可惜东晋在内乱。等苏峻之乱平息,329年,后赵已经灭亡了前赵。
桓玄三破建康
1.桓温专权
371年,前秦正在席卷北方,桓温在东晋搞皇帝废立。当北方混战的时候,东晋又在搞内乱。
在此之前,桓温也想携平蜀之威,北伐中原,顺势“建不世之功,加九锡”。可惜在枋头被慕容垂当头一棒,打得满头包,只能灰溜溜回来当他的权臣。
十一月,癸卯,温自广陵将还姑孰,屯于白石。丁未,诣建康,讽褚太后,请废帝,立丞相会稽王昱,并作令草呈之。
搞笑的是,晋朝没有废过皇帝,大臣都喊来了,不知道程序怎么办,只能现翻书,找《霍光传》看,照着搞了个程序。
可惜桓温遇到了谢安,一个影帝。文官制度里,大臣们把“拖”字诀运用的炉火纯青,最终也没让桓温篡位的图谋得逞。
但是桓家,终究保留了控制长江中游的兵权,这为后来的变乱埋下了伏笔。
不断地内乱,到桓温死后,东晋只剩下一隅之地,所谓十分天下有其二
2.司马元显当政,桓玄和刘裕乘机而起
桓温死后,已是373年。东晋内部暂时安定下来。可惜,苻坚到376年就统一了整个北方,很快他就抑制不住一统天下的欲望,在383年南下。谢安因为对抗苻坚的功绩,把控了朝政,直到395年他死去。
谢安死后,司马氏皇族司马道子和司马元显父子先后当政。
当时藩镇各领一方,并不听朝廷调遣,东晋朝廷直接控制的土地,只有8州之地。
而司马元显,就在这8州之地,搞了一次征兵,激起了长达12年的孙恩、卢循叛乱。这次民乱,除了给江南带来摧毁性的破坏之外,还成就了一个人:刘裕。在当时门阀才能做高官的制度下,刘裕通过剿灭孙恩卢循叛乱,逐步掌握了兵权。
司马元显的行为,激起了各地带兵将领的反感。桓玄因为家族的兵权和父亲桓温的政治遗产,被推举为反抗司马元显的盟主,得到了乘势而上的机会。
3.桓玄攻入建康,谋朝篡位
402年,司马元显不堪桓玄等外部州郡对建康的经济管制,起兵要讨伐桓玄。结果,猛将刘牢之倒戈,投了桓玄,司马元显很快兵败,桓玄拥兵占领建康。
403年,桓玄就直接篡位,登基称帝了。国号为“楚”。
谢安死后,刘裕执政前,北方多国混战。从322年到402年,短短80年间,建康城被权臣攻破3次,东晋小朝廷也终于支撑不住,走向了末路。
在395年~403年期间,拓跋氏的北魏攻入中原,中原混战,可惜东晋还是在内乱,北伐只是权臣争权夺利的借口罢了。
终曲:刘宋代晋
刘裕被推举为反桓玄的盟主,夺回了建康,继续拥立东晋小朝廷。
刘裕走着桓温、桓玄的路,平蜀、北伐、换皇帝,中途还弑杀了一个皇帝,到420年,直接代晋自立了。

从此南方进入了“宋齐梁陈”交替的南朝。
而在刘裕搞定东晋的时候,北方已经基本落入了拓跋氏北魏的口袋,新的南北对峙出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转入了南北朝时期。东晋就在一次次内乱中,一次次失去北伐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