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m Review】Taylor Swift在《美国小姐》纪录片中最真实的一面——爱宠猫咪,政治
【搬运】【译】【Rolling Stone】
搬运自:微信公众号【评论搬一堆】(在原文基础上添加了英语原文与排版调整)
原文链接:https://www.rollingstone.com/movies/movie-reviews/ford-v-ferrari-movie-review-matt-damon-christian-bale-910590/
翻译:Ryan-Chopin
校对:Emma.Z
校对:Ryan-Chopin

尽管Taylor Swift有着标志性的自白式歌曲创作风格,但她始终存留着一种堂吉诃德式隐私,那是一扇隐蔽之门,通往公众形象背后的她。所以,得知她最终也选择踏上了同行们(Beyoncé、Bieber、Gaga)曾走过的道路,这让我们感到非常惊讶:她自己竟也成为了一部长篇纪录片的主角。
除了某些方面,Swift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同行伙伴;年过30之时,她已经是有史以来乐评和商业最成功的艺术家之一了——她是少有的真正能自主作词的主流巨星,她的专辑都大获成功,且发专频率感人,音乐高产,你几乎可以找到规律、定个时间准时听到新歌。(除了她于2006年发行的同名首专外,其他专辑均为冠军专辑。)

《美国小姐》或多或少都与接下来的这一切密切相关:Swift从一个喋喋不休的宾夕法尼亚州孩童成长为一个天真无邪的纳什维尔少女,而后又登上了流行音乐的舞台中央;当时,在她那个年纪的孩子还在学习怎么洗衣服的时候,她就已经患上了“好女孩综合症”,成为了举世瞩目的国际巨星。影片中还有许多满座的体育场巡演、颁奖典礼和私人飞机里的镜头;她与Kanye的恩怨在影片中回顾重现;还有镜头展现了她宠爱着她那把人萌化了的猫咪们。
本影片制作人Lana Wilson最出名的作品或许是2013年讲述孕妇人工流产的纪录片《分蘖后(After Tiller)》,她的确有这本事能(用镜头)让Swift置身于一种看起来几乎不可能地远离了大众视野的光彩生活画布中,同时又让她觉得自己是一个真实且能引发人们共鸣的人。Taylor在片中扎着凌乱的马尾辫,穿着运动裤,推敲着新歌的最后一段副歌,直到满意为止;影片中,她在为她最好的朋友做意大利面,还为她的白葡萄酒里加了冰块。这可是巨星呐!和我们的生活相比也没什么不同呀!

这一切带来的(与Taylor生活的)亲近感都恰到好处并且符合影片定位,就像在精确校准过后我们能透过玻璃容器全天候观摩“当代名人”的样态。影片后半部分充斥着“美国小姐”的心得启示,使她不再被那一连串爆点轶事所缠身——尤其是她承认此前不为人知的心酸的饮食障碍历程,还包括在她多年(对政治的)沉默被日益放大后,她终于选择在2018年中期选举前后表明了她的政治观点。
看着一位年轻女性试图说服一屋子的中年男性,让他们相信自己公开投票立场不会断送自己的职业生涯,这既令人振奋,又令人沮丧;即使选举结果有悖于她为之发声的立场,但就仅仅是看到她在他们表示反对后仍然按自己所想去做了,就感觉像是一场实实在在的胜利。在影片快结束的时候,她诉说了一段精彩而激烈的独白,讲述了流行女歌手不可能达到的一些标准,这段话几乎简练概括了影片最后的90分钟——以及业界评判着她的近15年来——涉及到的(她生活中的)所有事情。

不管Swift是在谈着田纳西州的参议员竞选,还是她为什么要在墨西哥卷饼里放薯片(因为她认为“可以更脆”),重点不仅在于她口齿伶俐、热情奔放、有着朴实而过人的智慧,还在于你实际希望能早点看到更多Taylor这样的一面。但整部纪录片的本质也许就是:她其实一直都是这样的Taylor,只是她花了30年才成为今天的Tayl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