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徽商——“徽人多商贾,盖势其然也”

2020-10-04 20:59 作者:史图馆  | 我要投稿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安樂無憂

徽州古称“新安”,包含歙(shè)、黟(yī)、休宁、婺(wù)源、祁门、绩溪六县,地处“吴头楚尾”的皖南之地,山高林密,田地贫瘠;又经过中国历史上晋、唐、宋三次自北向南的移民潮,此地更是陷入“人多地少”的窘境,成了名副其实的贫困山区。《安徽地志》记载:“徽人多商买,其势然也”。这就是说,徽人大多外出经商,这是由于土地不宜耕种,才采取的无奈之举。

徽商,即徽州商人、新安商人,是徽州府籍商人的总称,这个商人群体到明朝中期发展成为中国三大商帮之一。徽商出现的确切时间还没有确证,最早不晚于晋朝。那时,还没有完善的长途贩运机制,商人也没有本钱做大宗生意,于是在黄山、天目山、白际山、五龙山就地取材,依傍新安江水路,主营家乡的山货。仅由山中树木,就可产出木材、涂料、墨料、纸品等商品。通过这些生意,徽商确立了最初的经商传统,在江浙一带颇有口碑。

[1]徽州一府六县

唐代时,祁门茶市十分兴盛,不仅售卖本地茶,还云集全国各地的茶叶。商人到各地采买贩运,北至陕西,南抵云南,都是他们的货源地。最出名的祁门红茶甚至一路西行,远销中亚。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的丈夫就是一名新安商人。所谓“前月浮梁买茶去”,背后的故事便是,徽商一到新茶上市的季节,便要奔赴江西收购茶叶,再四处奔波、售卖,顾不上半路分别的妻子。这“重利轻别离”的诟病之下,是一生漂泊、汲汲谋生。其中的辛苦,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体谅。

到了宋朝,徽商的资产发生了质的飞跃,出现了一些大富豪。祁门程承津、程承海兄弟,人称“十万大公”“十万二公”,合称“程十万”,可见他们资产之巨。到这个阶段,徽商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经商地域广泛,更凭借巨大的资本,对国家的宏观调控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元朝时,民生凋敝,商业式微,外出经商十分凶险,徽商凭放高利贷保留了生机,在徽州本地默默蓄势。到了元末明初之际,他们资助十万两银,给朱元璋军队发饷,趁机博得新朝廷的好感,取得了贩盐许可。到成化年间,徽商后来居上,沉重打击了之前的盐业垄断者——晋商。淮南、淮北出产的盐巴,经由运河,被输送到全国各地,甚至成为华北边境驻军的专供盐商。从此,盐业成了徽商经营的中心。他们把握住盐这一经济命脉,趁着封建末期市镇工商业发展的东风,进军棉布、典当等新兴行业,还将之前的粮食、文具、茶叶生意做大做强。在东南沿海一带,大街小巷都有徽商的铺面。到了明朝中后期,徽商进入了最黄金的三百年。无论是从业人数、活动范围还是行业资本,都居全国商帮之首。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徽州男子都外出经商,他们的生意遍及城乡,东渡日本,南至东南亚,西至欧洲。徽商的国际贸易以中药、茶叶为主,这两者也一度成为外国人印象中标志性的“中国商品”。

[2]海上丝绸之路

现在我们谈起徽商,那样盛极一时,就像一篇波澜壮阔的史诗。但是,一个群体的成就,背后是无数个体的艰苦奋斗。连接徽州和浙江的徽杭古道,流传着一首民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徽商中,有巨富,有侨民,有红顶商人,更多的却是这些自幼担起重担、行走人世的普通商人。从皖南绩溪县翻越崇山峻岭,背负百斤重担,跋涉八十余里,到达浙江临安。这一路风雨饥寒,九死一生,是这些商人要生存养家,必须承担的风险,也是当时徽地要图强求富,必须付出的代价。

[3]徽州会馆

汤显祖《游黄山白岳不果》一诗讽刺道:“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意在表达对徽州拜金风气的不屑。这首诗的确颇能揭露徽商的局限性,但同时,也无意中揭露了诗人自己的局限性:并不是所有人生来就衣食无忧。为全家的生存而奔波劳碌,并不是可耻的事情。况且,徽商重利,却并不忘义,更不忘本。他们在外打拼,最终还是回到家乡,做慈善,修祠堂,建立书塾,希望子孙后代能通过读书取得出路。事实证明,这些,才是徽商留下的最丰厚的财富。经历了清末的动荡,和新社会的重大变革,徽商的金银早已不复存在,但是,他们留下的建筑和传说,他们培养出的大家名士、涵养的儒商之气,至今仍给皖南之地带来生机。

这就是徽商的故事。不论是富豪还是小民,他们只是无数奋斗的中国人中的一员。当汗水和信念累积得足够多,我们都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痕迹。

参考资料

茶业经济与社会变迁,康健,安徽师范大学

明代徽商“贾而好儒”现象的研究,明旭,浙江大学


徽商——“徽人多商贾,盖势其然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