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很大!这类学生,该何去何从?
各地的中考报名将于3月份开始,与此同时我们关注到:“中考分流”已然是现状,每年中考都只有接近百分之五十的学生能够顺利升入普通高中,而剩下的只能“流入”职高。据数据统计,去年深圳的普高率甚至不足50%,只有约5万人能顺利升上普通高中。
关于“中考分流”政策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

从1986年开始,我国实行义务教育九年制至今,中考是义务教育检验成果的直接方式。而北大院长姚洋建议:取消中考,普及十年义务教育。中考分流难道开始不合时宜了吗?
中考分流,意义几何?
01历史的选择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有政策方针的拟定,都是基于一定的现实条件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中国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腾飞,与之相伴相生的,有城镇化的迅速普及、人口的巨大迁移等等。
就当时的社会条件来说,先普及义务教育确实是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只有快速降低文盲率,才能满足基础就业率,才能让更多基础就业人员上岗,这是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
而义务教育的终点,就是中考分流。旨在让更具学术素养的人才继续在科研领域深造,同时也能持续培养一大批高质量就业人员。
值得注意的是,六零后乃至七零后,有不少在初中阶段成绩不错的学生,主动选择了读中专大专。这在如今是难以想象的。但对知识的渴求在生计面前,有时候会显得无可奈何。而这部分群体大都继续在职业教育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诸如考取职业技能证书、自考/成人高考提升学历等等),许多人甚至成为了行业的中坚力量。
02现实的需要
时间拉到现在,我国的发展已经迈入新阶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已然是大势所趋,也是国家未来人才结构的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中考将学生分流到职高与普高,也是意在培养职业技能人才与高素质专业人才。
去年教育部再次提到,要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国家旨在收缩“小镇做题家”的规模。具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1.河北衡水一中更名为衡水泰华中学,“衡水系或将陆续退出历史舞台”。
2.“双减”政策持续发酵,教育部将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学校落实“双减”工作的独立调查。
3.双一流建设更强调学科而不是学校,渐渐破除“唯学历论”、“唯名校论”等思想。
诚然,我们难以量化中考分流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不可否认的是:它是确实存在且合理的。
取消中考分流,可行吗?
支持取消中考分流的群体认为,过早进行分流,否定了学生后期成长和转变的可能;此外,女孩相较男孩更早进入青春期的性别优势也不容忽视。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将学习和考试的压力推迟到高考,有利于减少学生的升学压力。
不支持取消中考分流的群体认为,中考分流是有必要的,直接取消中考会浪费教育资源,不利于因材施教。
社会上一直有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提议,但教育部也是给予了基于现实的否定。

职高学不了真本领?
职高的存在,给初中学习成绩水平较低的学生提供了一条升学路。和普高不同,职高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文化课程相对比较简单。
北大国发院院长姚洋在接受采访时,针对中考分流等相关政策的实施,直接说出了:“上职高就是没出息”,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分层。

一直以来,职高不如普高的评论不绝于耳。
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一部分职高和高职确实已经出现了生源素质低下、教育硬件落后、学习氛围不足、忽视文化课培养,与就业岗位要求脱离等问题。
就拿普通电工来说,一些职高毕业的学生连简单的英文说明书都看不懂,电路图也不会画,难免会影响工作。那用人单位为何不直接招一个本科生呢?(当然本科生也不一定愿意去做基础技术岗位)
如果职高成就不了手艺人,唯一的优势自然就土崩瓦解。
普高学子的优势在哪里?
许多人以为中职毕业就不能上大学了,实际上,中职毕业是可以上大学大专的。只不过需要自学,然后以社会考生的身份来参加普通高考;或者是参加部分学校的单招考试。
但我们在强调主观能动性的时候,容易忽略客观环境因素。
普高最大的优势,是雄厚的师资以及浓厚的学习氛围。良师益友当下,何愁成绩不优?我们应该珍惜在高中奋斗三年的日子,而不是空谈内卷和社会分化。


“万籁俱静,强者恒强”,在社会发展动力不足的时候,难免会出现对立和分化。这反映到高等教育上,就是出现大批“高不成低不就的本科毕业生”,但同时仍然存在顶尖的本科生,后者更是包揽了很大比例的“好岗位”。
不容忽视的是,“大厂思维”和“编制内才是宇宙尽头”这类思想开始蔓延。
北大哲学系教授杨立华曾提到过:很多嘴上喊着躺平的年轻人,其实都挺努力的。他们貌似消极的表达,其实也背负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甚至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不公。我们不该动辄就拿出自己艰苦奋斗的经历,来进行爹味十足的教育。

写给十几岁的你
在我们轰轰烈烈讨论中考分流该不该取消的时候,学生也许只是在想:我中考没考好去了技校还能有前途吗?高考上不了985、211那还有意义吗?
身为互联网原住民的他们,早就接触了很多社会焦虑,而这些社会焦虑又直接转化为成绩焦虑。“高考定终生”的思维貌似比以前更加根深蒂固了?
小车相信,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要努力学习,他们只是会开始担心努力学习后能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接受成功、接受失败;勇攀高峰、敢坠低谷。这才是十几岁走向二十几岁逐渐成熟的标志。也许你不能够以一己之力撼动世界,但你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让自己的青春更精彩。
奋斗不一定会让生活变得完美,但起码不会变得更糟。
所以,你们怎么看待中考分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