アメリカ民謡研究会 专访 追溯那合成音声×诗朗诵所编织出的、独一无二风格的根源所在

自2007年初音未来发售以来,Vocaloid文化就不断地传播着。因产出大热的曲目以及涌现出国民级的艺术家,Vocaloid文化正在变得越来越普及,而本系列连载《オルタナティブ・ボカロサウンド探訪(Alternative·Vocaloid Sound探访)》则是对这种语境下经常会被忽略的那些追求另类表现的Vocaloid P主的采访。通过探寻他们各自的创作背景或是具体的创作方法,希望将Vocaloid文化中音乐文化的这一侧面调查清楚。
在第9回连载中登场的是以「アメリカ民謡研究会(下称美国民谣研究会)」的名义活动的Haniwa。自2014年开始活动以来,他不断发布具有实验性构想和尖锐音色特色的摇滚音乐。从2019年开始,Haniwa转而发布有宁静印象的歌曲,融入了Lofi Hip hop和electronica风格的元素。此外,使用VOICEROID等朗读软件进行诗歌朗诵也是他的音乐的一大特色。最近,他通过使用伴奏带和控制器,在VR平台(译者注:VR即虚拟现实,下文使用简称VR)上进行由现场演奏和合成语音组成的现场表演,在更为广阔的领域进行着活动。
这次采访中,Haniwa谈到了他活动形式的演变、大学时参加的社团「美国民谣研究会」对他的影响、选择诗歌朗读这一技法的原因、以及对他乐于使用的合成语音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进展的看法等等。

「美国民谣研究会」是什么?
—―关于音乐的经历,可以首先请您从幼年时期的经历开始讲述吗?
小的时候我就喜欢游戏,所以最初喜欢的音乐也是游戏音乐。像《クロノ・トリガー(超时空之钥)》和《Final Fantasy VII》的BGM我就特别喜欢,经常听。我对流行音乐不是很感兴趣,所以很少喜欢上某个特定艺术家的歌曲一直去听。
—―活动初期您的风格主要是摇滚,您是如何接触到这种音乐的呢?
我接触摇滚的契机是在高中时被朋友邀请一起组了一支乐队。在乐队中,我担任贝斯手,而这一段经历这正是我最初投稿的那首曲子《ギターと騙され弾いたら四弦》的灵感来源之一(笑)。

高中毕业后,我进入了位于爱知县的南山大学,加入了现在作为我活动名称来由的音乐系大学认证的社团「美国民谣研究会」,担任贝斯手。社团里有一个方针是“不仅要演奏翻唱曲,还要创作原创曲”。虽然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但同时社团里也有“只要是原创曲,任何类型的音乐就可以”这样的文化。因此,我可以自由地创作各种音乐,这也影响到了我现在的音乐风格。
—―即使被称为摇滚,我认为Haniwa桑的音乐中经常包含相当小众的流派的元素,例如post-hardcore和noise rock等风格。您会经常聆听这些类型的音乐吗?
毕竟之前我只听过游戏音乐,所以刚刚您说的这些音乐我几乎都是从“美国民谣研究会”那里学到的。在我那个时候学到的音乐中,My Disco这支乐队特别给我留下了有冲击力的印象。这支乐队是一支只保留最基本演奏的要素,反复演奏相同乐句的乐队。比如说他们的歌曲中有一首,长度约为5分钟,但演奏内容只有几拍不一样。当我去看他们的演出并在现场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常识被打破了并开始思考这种音乐是否可以被认可。

—―请告诉我将“美国民谣研究会”这一名称用作自己活动的名称的理由。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美国民谣研究会」的经历就是我音乐的全部,我非常珍视这段经历。如果没有加入这个社团,我可能不会像现在这样热爱音乐,也不可能创作出这样的音乐。因此,我将这个名字作为我的活动名,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知道它。
另外,也是因为我也想知道这个社团名称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是,在学生运动全盛期,有人想要成立“フォーク研究会(民谣研究会)”,向大学提出申请,但由于当时有人认为“フォーク(folk,即民谣)”是不良少年的代名词,申请被驳回了,于是就更名为「アメリカ民謡研究会(美国民谣研究会)」……大概是这么个由来。不过这也像是一个传说一样的故事,到底是否真实并不确定。如果我继续以这个名字活动,也许有一天会遇到知道这个名字真正由来的人吧。
顺带一提,这个名字的社团似乎全国有不止一个。我也有和其他大学的“美国民谣研究会”的人见过面。
—―您开始当术力口P主又是有着怎样的契机呢?
在开始投稿音乐之前,我就非常喜欢NicoNico动画。在NicoNico动画还是一个可以直接在从YouTube拉来的视频文件上添加弹幕的网站的时候开始,我就一直在看它了。这之后,初音未来发售了。我记得在最初的时候,投稿的大多数是翻唱曲目或是注重初音未来偶像属性的有着电子感的音乐。虽然我作为听众享受听这样的音乐,但同时也一直觉得自己是无法创作这样的音乐的。
※译者注:在NicoNico动画最早期的时候,只需要输入在YouTube投稿并公开了的视频的视频号,就可以直接观看并发表弹幕,不需要搬运视频,这一功能于2007年被YouTube屏蔽,之后功能得到恢复重建,但在2010年因为版权问题这一类服务彻底结束
然后,在2014年左右,当《阳炎project》非常流行的时候,Vocaloid圈子的中心转向了乐队音乐,或者说使用吉他、鼓和贝斯来演奏的音乐变得越来越多。于是我想,如果是这种类型的曲子的话,我自己不也能够制作出来吗,这是我开始投稿的契机。
然而,我一旦开始投稿后,却发现曲子完全没有播放量,这真的让我自己非常惊讶。由于我一直听着像是《メルト》和《千本桜》这样的名曲,所以我觉得如果自己也上传一些作品,至少很轻松地就会有10万次左右的播放了吧。然而,我的第一首作品一个月后好像连100次播放都没达到。另一方面,正是通过这次投稿,我才能意识到Vocaloid这种音乐的多样性,让我感觉这个圈子非常有趣。
—―在这之后,从活动初期到2018年左右,您的音乐风格以摇滚为中心。其中,基于某种构想进行制作的手法以及使用meta思想处理音乐结构的歌曲特别引人注目。(译者注:音乐结构上的meta思想在此处应当是在指Haniwa一些讨论音乐结构本身的音乐作品的结构)
由于我几乎没怎么听过歌曲类型的音乐,所以完全制作不出有A melo、B melo、然后再进入副歌的结构的音乐。在「美国民谣研究会」这个社团里创作音乐时,我也是不管别的,总之就是做出自己喜欢的声音或是听起来有趣的声音,把这些东西坚称为“这就是音乐”并弹奏着。
※译者注:也就是流行音乐中最常见的主歌-过渡-副歌/verse-bridge-chorus的结构
虽说如此,但我在NicoNico动画投稿的第一首歌曲,还是尝试有意尽我所能地做出了的旋律和音乐发展。不过,投稿后我重新审视了一圈Vocaloid音乐,发现真的有各种各样的音乐风格,所以我开始觉得,“美国民谣研究会”的方式或许也可以行得通,也就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朗诵、小说和诗歌的影响
—―您用过looper之类的效果器,或者把爆音作为一种fuzz效果使用过,又或是根据圆周率进行过创作,可以说您尝试了许多称得上实验性的手法对吧。
在我组织的大学社团乐队中,我们的编制是两个贝斯手和一个鼓手,没有吉他手和主唱。这种编制没法演奏高音,而且没有主唱容易陷入乏味,所以我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手法,比如给我的贝斯用looper来把乐句叠加起来(译者注:looper效果器可以录制一段弹奏地音乐并不断地循环播放),还有特意使用了较细的琴弦,或者是使用pitch shifter和distortion(译者注:pitch shifter音高转换器和distortion失真器都可以增加高频谐波,丰富高音部分)这类的。我觉得自己把自己这种作风被带入了制作Vocaloid音乐中。
—―在《四弦奏者のための、孤独の奏法。》中,您使用了looper效果器来实时地构建音乐。在Vocaloid圈中,由于现场演出时能否再现这一点很容易被忽视,所以我觉得您使用的这种方法非常有趣。
我觉得说到Vocaloid音乐就主要是电子音乐、电子类的比较多。不过直到最近我都真的不知道它们是怎么被制作出来的。我曾经试图用我拥有的设备做各种各样的尝试来模仿这些音乐,最终就变成了那样的感觉。

—―那比如说尽管《宗教に犯されているのではないか。》这首的主题似乎是对音乐被接受过程的反思,但是与其说是带有这样主题的音乐,从制作手法层面出发而言,也更接近于您在那个时候尽自己所能能够做出来的东西对吧?
正是如此。尽全力地做到那个时候靠自己的实力能够做到的水平,在制作的过程中自己也变得更加熟练了,大概是这样的感觉。关于这首曲子,虽然主题是“旋律和发展之类的,在音乐中可以都不具备吗?”,但是也因为当时我对和弦的结构和发展方式一无所知,甚至连正常的旋律都无法创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制作出来结果就是这样的。

—―从2014年11月发布的《人間。》这首曲子开始,您就开始引入诗歌朗诵了,关于这件事的经过,可以告诉我一下吗?
我喜欢killie、Discharming man、akutagawa、Climb The Mind这些乐队,而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在歌曲中加入说话的部分。我有被这种手法震撼到过,所以我想在自己的歌曲中也这么干。于是我尝试在「よいこの発表会。」这首曲子中让初音未来也说几句,但是让Vocaloid这样的软件说话是非常困难的对吧。而那时我碰巧在看游戏实况视频时看到VOICEROID的结月缘在说话,就想到这也可以用于音乐中吧,然后我就决定干脆尝试全曲都用说话来构成,而《人間。》就是这样制作出来的。

—―在这之后,诗朗诵就成为您乐曲的主要部分了。
因为《人間。》做出来的感觉很不错,所以我开始按这样结构继续制作了下去,另外也是因为我原本就觉得自己不擅长制作旋律。一般我会在制作了器乐伴奏部分后,再根据伴奏写作诗歌,但是一旦意识到了旋律,就得把好不容易想出的词语进行削减来适应旋律的长度,这一点让我很烦。而另一方面,诗朗诵的做法虽然没有旋律,但是可以把我写好的文字原样地读出来。因为我想要更重视语言所创造出的世界的力量,所以那之后我就选择了诗朗诵的形式。
—―小说或是诗歌对您有影响吗?
有很大影响。在选词方面我特别收到了西尾维新的影响,他的出道作品《クビキリサイクル 青色サヴァンと戯言遣い(斩首循环 蓝色学者与戏言跟班)》是我第一次主动地去书店买的小说哦。这本书里的文字游戏非常厉害,读完之后一段时间内我甚至到了说话的方法都受到了影响的程度(笑)。

另外,在西尾维新的这个系列中也涉及到以《罪与罚》为题材的故事,这一点也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于是,我开始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原著,对俄罗斯文学也产生了兴趣。俄罗斯小说中的登场角色往往是非常贫困的,他们在绝望中寻找一线希望,但经常是情况并没有好转故事就结束了。我非常喜欢这种氛围。我觉得我的音乐的世界观很多地方也反映了这种感觉。
还有就是我也很喜欢日本的近代文学,比如说我在自己的诗里经常会用假借字的手法,这一点是夏目漱石的影响。
生活环境的变化带来的转向以采样为主的风格
—―从2019年开始,您开始采用Lofi Hip hop的音色。我推测这是因为制作方法发生了变化,是这样吗?
从2019年开始,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有一段时间我没法弹吉他了。因为之前我一直做的是以吉他为中心的音乐,这种音乐以外的制作方法我完全不了解,所以那段时间我很苦恼该怎么办。
在这个时候,我听了一首名为《雨の日、頭痛とコーヒー》的用了VOICEROID诗朗诵的歌曲,伴奏非常好听。我好奇地去查了一下,发现它似乎是使用Splice的素材组合而成的曲子(译者注:Splice是著名采样/音色销售分发网站)。这成为我了解到采样技术的契机,我觉得依靠采样的话即使我没法弹吉他也可以继续做音乐,于是我就开始使用采样制作了。

—―那段时间您有参考过哪些艺术家进行创造吗?
那段时间我喜欢Kogane、yutaka hirasaka和Nujabes的音乐,并从中汲取了灵感。
—―在有了变化的制作方法中,有哪些方面到目前为止都是保持着不变的吗?
那个时候以全力以赴的态度去做每件事情这一点是没有变的啦。但那时我也意识到了不只是为了要投稿制作曲子,而是通过制作每首曲子都可以学会一样新的东西。我认为自己在那个时期学到的东西,在现在,特别是在我的最新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那个时期,您在 Twitter 上发布了很多作品吧?
是的。采样一个循环素材来做曲,用这样的手法的方式很难创造音乐的展开,会导致做出的曲子有变短了这样的缺点。所以我那时做的歌曲通常只有1分30秒左右的长度,而这个长度恰好适合在 Twitter 上发布,所以我认为只需在 Twitter 上发布就可以了。

—―那段时间也制作了黑胶唱片对吧。
之前就一直有很多来贩卖会的顾客会说:“虽然我没有 CD 播放器,但是我很想要CD本身,所以我就买了。”既然如此,我觉得能在手中拿着实物的时候会有特别的感觉,而黑胶唱片本身比 CD 也更好。这段时期做的大量Lofi音乐我觉得也适合黑胶唱片,因此我感觉时机非常好,就实际制作了黑胶唱片。


使用器材和制作顺序
—―请告诉我您的制作环境是怎样的。
我最初使用的DAW是Cubase,但从2018年12月的歌曲《この音楽は実時間に則って構築されるから、私はその演奏方法の備忘録を作る必要がある。》开始,我开始使用Ableton Live了。Ableton Live本身可以像乐器一样使用,非常方便和有趣。

我MIDI键盘使用的是KOMPLETE KONTROL,鼓垫控制器使用的是Novation的LaunchPad Pro MK3。另外,最近我有机会在VR中进行现场表演,因此需要实时进行大量操作,因此我也使用Roland的FC-300作为踏板控制器。用脚也可以轻松控制Ableton Live,这一点很方便。声卡使用的是RME的Babyface Pro FS。
几乎所有的EQ、compressor、delay(译者注:即均衡器、压缩器、延迟器,是几种常用的音频效果)等我都是使用FabFilter里的。最近我也开始使用oeksound的soothe 2。在VOICEROID说话时,soothe 2可以很简便地检测其声音的频率并只消除伴奏中相同频率的部分。想要突出说话地声音的时候非常方便,所以我非常喜欢使用它。

合成器方面我大致就用了SERUM。另外,我也会使用NEXUS(译者注:另一常见数字合成器)的预设并添加各种音频效果再进行采样,用Ableton Live的Simpler播放出来(译者注:Simpler是Ableton Live内置的简单采样插件)。
对于吉他,我在使用IK Multimedia的AmpliTube(译者注:AmpliTube是一款用于吉他和贝斯声音的软件效果器),这个插件也可以用于VOICEROID。VOICEROID给人一种高音较硬的印象,如果直接使用会感觉刺耳,但是使用这个插件后声音会变得柔和起来。另一方面,对于VOICEPEAK,我不使用Amplitube,而是在EQ、压缩器上进行调整,然后在Valhalla DSP的Valhalla VintageVerb上稍微加一些处理(译者注:Valhalla VintageVerb是一款非常常见的用于混响的软件插件)。
—―DAW换到Ableton Live上后这一点是否对您的音乐风格有影响呢?
可能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因为Ableton Live可以很容易地对采样和音频进行处理,所以我觉得制作电子音乐变得更容易了。
—―请告诉我您制作音乐的步骤。
首先我会用一个叫做Scaler 2可以推荐生成和弦走向的插件,去寻找一些好听的和弦。一旦找到好的和弦,我就会同时启动多个音源,不断尝试去寻找最佳的音色,直到出现不错的氛围为止。说到底因为我对音乐理论还不是很了解,所以我觉得能不能做出好的曲子有点交给运气的感觉。

音乐构成上,我一般从一首曲子的前奏开始依次制作。有一次我按照网上的文章,尝试了首先创作出整首曲子中最高潮的部分,然后通过减少音乐元素来制作剩下的部分的方法。但是我发现这种方法,在最开始完成了炒热气氛的制作之后,作曲过程就变成不断泼冷水的工作了吧。
诗的话,一般是完成了所有伴奏之后才开始考虑的。如果是没能想到适合伴奏的诗的话,我会从重新做一遍伴奏。
—―在写诗的时候,您是否已经事先决定要使用哪个声库了呢?
我会先听一下做出来的伴奏,然后考虑让谁来读比较好。一旦确定下来了我就会让选的声库说很多东西,看能不能从中找到好的诗句,这一点也是需要运气的。
—―在Lofi Hip hop中,有很多只有音乐没有歌词的曲子。您认为在这样的曲子中加入人声会如何改变曲子的给人的印象和艺术表现呢?
很多时候只靠合成音声的出现,本来是气氛明快的曲子一下子就变成了绝望的曲子。对我个人而言我非常喜欢明明气氛非常明快但是内容却很黑暗的这种反差感。拿电影举例的话,比如说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或者是《发条橙》,对于绝望的场景,却配上了不协调的优美音乐,又比如说《福音战士新剧场版:破》中明日香乘坐的EVA被摧毁的场景播放着《今日の日はさようなら》......通过加入合成音声的言语,我觉得就能营造类似的这种气氛出来。
语音合成软件各自的个性和其「无人」的魅力
—―您使用过VOICEROID和VOICEPEAK等多个语音合成软件。请告诉我每个软件或声库的特色和使用的不同方法。
首先从VOICEROID开始吧,它的语调非常机械化[1],因此听起来不太会让人感觉像是在和某个人交谈,更像是内省、接近于独白的诗歌。比如说,结月缘的声音很平静,所以很容易让人想到那些达观或者看开了之后的话语。而绁星灯的声音则有种情感上无法自已的感觉,或者说是很容易想到一些「绝望的光明」的诗句。
去年发售的VOICEPEAK是一个利用人工智能制作的语音合成软件,它的发音明显很接近人类的说话方式。因此,我会想到那些具有很强故事性的诗句,就像是有个对话对象一样。
※1:VOICEROID并不是依靠人工智能用机器学习制作的,而是采用「基于语料库的语音合成方法」,即「根据大量的文本和朗读这些文本的录音数据来创建语音语料库(数据库),然后使用统计方法合成语音」。
—―您使用VOICEPEAK制作的曲子,多半也搭配着使用VOICEROID的绁星灯,这二者的声音是有着某种相性吧?
是的,确实有。VOICEPEAK的声音非常像人而且给人的印象很平静,而VOICEROID的绁星灯则给人一种机械而冷漠的印象。由于这种对比非常明显,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搭配。
—―在2021年4月发布的《思い出そうとしている。》一曲中,您使用了踩点节奏的朗读,结合特别的停顿和抑扬,使得整首歌曲更接近说唱的给人的印象。那么这首曲子是如何制作的呢?
那首曲子我用了CeVIO AI的小春六花。当我尝试让她说话时,她说出来的话恰巧与BPM同步了。我觉得这种效果非常好,所以我在制作曲子的时候对她说话的WAV音频文件时进行了更细致的加工。自那以后,我一直有在尝试使用这种方法来制作歌曲,但是我发现这样做有很多困难,不太好再实现了。

—―是什么地方有困难呢?
因为需要调整词来配合节奏和旋律,但正如之前所说,也是因为我不擅长对诗歌做删减,而且像VOICEROID这样的朗读软件并不是为了在音乐中使用而设计的,所以说话的节奏与音乐的节奏完全合不上。必须得一点点地更改说话地速度,并反复导出来,使其接近伴奏的节奏,这非常麻烦。
—―您觉得合成音声是什么样的存在呢?
我感觉就像是一种“新乐器”。就像使用钢琴可以创作出活用钢琴音色的音乐一样,使用合成语声可以创作出活用合成音声特色的音乐。虽然最近使用AI技术的合成语声正在不断接近人类的发音和语调,但我仍然能感受到合成音声独有的魅力。
—―可以再详细地说一说吗?
比如说,如果有一首悲伤的歌,歌手会试图唱得悲伤,但那一瞬间的歌手并不一定真的是悲伤的对吧。这个时候,我觉得有时会感受到一种正在演戏的氛围。
另一方面,如果是合成音声音唱的曲子,演技也好什么都是假的,所以我觉得就有了一些言语不经过人类地被传了过来,或者说有种言语直接被传达给听众的感觉不是吗。
近期作品中可见的人工智能手法
—―对于2022年4月您发表的作品《balloon.》之后的曲子,印象中electronica之类的电子音乐的元素增强了。特别是最近的两部作品(《貴方だけが、幸せでありますように。》和《その汚い手を二度と見せるな。》)是能感受到新意的音乐作品,涵盖了流行曲般的曲调,情感丰富的vocal以及AI插图的使用等等。请告诉我您采用了这样的手法的背景和缘由。
从使用采样的方法开始创作音乐时开始,我就开始喜欢上了电子音乐。渐渐地,在我不断创作一些练习作的过程中,我感觉到自己也可以做出不错的东西了,所以我就开始尝试认真地制作了,这就是过程缘由。在这之前因为我制作了很多嘈杂的音乐,这些音乐很吵,但反而听起来很安静,或者说就像是视野变得模糊,感觉进入了噪音背后的世界,这一点让我很着迷。相比之下,我感觉electronica则像是表现在那个噪音背后的,宁静美丽的世界本身,因此,制作出《balloon.》就是为了追求这个世界。意为气球的这个标题,包含了要飞向这个世界的意味在里面。(译者注:electronica(狭义)风格一般指电子音乐中非舞曲,不具有很强节拍感觉的音乐)

至于AI制图,当这项技术出现时,我感到非常震撼,所以我也尝试将它应用于我的作品中。我的音乐得到了VOICEPEAK和CeVIO AI等AI技术的很大帮助。因此我从来没有对AI有过负面的感觉,我认为它是一种能够用来一起创作作品的技术。
最后无论是AI还是人类,直到创造出好作品为止都会不断地反复试错,只不过AI的速度非常快而已:这种解释让我产生「AI和人类是一样的」的想法。出于这样的想法,我创作了歌曲《その汚い手を二度と見せるな。》,不过内容最后变成在狠狠批评AI了(笑)【※2】。

※2:这首歌的标题是从最初的时候“AI插图是无法画出漂亮的手的”这种说法上得到灵感的。但后来,AI成长了,变得“可以画出漂亮的手”了。下面是Haniwa桑在Twitter上关于这件事的推文。

—―在视频中使用了AI插图的这两部作品中,VOICEPEAK的音色在歌曲中也有相当大的变化,对吧?
是的。我突然地改变了VOICEPEAK的状态,试图让她说话的时候像是情绪激动一样。即使将音色的状态设置得很极端,但还是会感觉VOICEPEAK是同一个声音在说话。而对于VOICEROID,更改状态会使其听起来像是完全不同的人在说话。这一点也非常有趣,所以我也制作了让結月ゆかり一个人分饰二角的作品。

—―我感觉像故障音一样的加工在情感表现方面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这是一种偶然做出来的效果。我想要让诗歌朗诵和节奏相配合,但又不想因此缩减诗的内容。有一次,我注意到在拍子微妙的间隙里可以通过加入故障音色来达到好的效果,从那之后这就成了我经常使用的手法。采用这种手法也有另一方面的原因:为了暗示虽然是非常像真人的声音,但声音本身还是机械产生的,或者说使用故障效果是包含了想让听众意识到声音并非真人的这一含义。

—―顺便一问,诗的内容上,是从特定的某个讲述者的视角出发,还是Haniwa桑自己想说的话呢?这一点是怎么处理的呢?
作为美国民谣研究会,也不可能为每个声库设定像角色设定一样相同的东西。从始至终每首曲子都有着完全不一样的角色,从他们各自的视角产生了曲子里的言语。虽然有时可能会根据不同的声库改变角色,但是…用语言来解释这一点有点困难呀。
Vocaloid圈是「音乐的法外之地」
—―请告诉我你最喜欢的Vocaloid P主和最近引起你注意的Vocaloid P主。
我喜欢的Vocaloid P主有稲葉曇桑。他的曲子非常棒,我特别喜欢《ハルノ寂寞》和《きみに回帰線》这两首曲子。无论在什么设备上播放,稲葉曇桑的歌曲都能把从贝斯的低音到吉他的高音的声音全部清晰地传达出来,所以这对我的音乐创作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最近比较关注的是椎乃味醂桑。第一次听他的曲子的时候,诗朗诵还有这么酷炫的用法,我被震惊到了。我觉得他音乐制作的方式和音乐的编排也非常出色。

另外,STEAKA桑的音乐也让我很感动。去年发布的《スコーピオンガールの貴重な捕食シーン》这首曲子,混音的重心非常偏向高音吧。一般而言,我认为不怎么会做这种偏向的混音,但反过来,正是这种混音让歌曲变得闪亮,表现出攻击性,非常炫酷。

此外,我也很喜欢yanagamiyuki。他的曲子像《ミザリーai》这样,有着一听就让人内心震撼的感觉。yanagamiyuki桑也制作了其他把人造生命作为主题的歌曲,听的时候我不自觉地共鸣了,感觉就像在与yanagamiyuki桑交流对话一样(笑)。

—―Vocaloid圈以及其文化中的哪一部分让您感受到了有趣呢?
我觉得是“音乐的法外之地”这一点。Vocaloid圈也有点像放置在游戏中心的格斗游戏机。就好像是明明本来就只是想普通地快乐玩一玩,但突然间会出现无法应对的很强大的人作为对手的这种感觉。
而且,与格斗游戏不同的是,Vocaloid圈没有规则。只要做出好的歌曲,无论使用何种战术都可以。正因为如此,不只局限于正面作战,还有很多人使用奇怪的战斗方式和有趣的战斗方式。
然后在圈子里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音乐,都绝对有着相应的听众。我之前说过,我第一次投稿的曲子会有没有100次播放的事,反过来说哪怕是初投稿也有这么多的人听你的曲子,所以说我觉得这是多么棒的圈子啊。
但是另一方面,我认为这个圈子也有无情的一面,比如说直到一个星期前还很受欢迎的曲子今天就已经被遗忘了。我觉得就像花开得很快,也凋谢得很快一样,正因为有强烈的新陈代谢,这个文化才会变得如此丰富多彩。我认为自己在这之中,拼尽全力对抗遗忘的过程,是很有趣很棒的。
—―像是《VOCALOIDと区別される音楽の解釈。》和《「VOCALOID」の脆弱性。》这两首这样的曲子,您的确会制作以Vocaloid圈为主题的曲子对吧。
《「VOCALOID」の脆弱性。》这首曲子只使用了放在初音未来声源包里的呼吸音,是一首我想着“这首歌也能被大家认可是Vocaloid歌曲吗?”这个问题尝试投稿的曲子。结果,这首歌被大家接受认可了,事后我也得知这个问题其实已经有之前的人提问过了。无论是哪种音乐,都要有尝试去理解的态度,这点和我参加的「美国民谣研究会」有着相通之处,这也是我非常喜欢这个圈子的原因之一。

挑战各种各样的手法就像是“格斗游戏”一样
—―我认为您自己制作的视频也很有特色。您尝试过实拍和 3D CG 等各种手法,那么在关于音乐作品的展示方法等方面,想请教您有什么想法吗?
我每次制作视频都像是一次实验。当然,因为在发布出去之后想让更多人听到,所以尽管我不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但我会尝试那个时候自己觉得有趣的东西。想到也许在下一首歌里再使用这些方法就会让人感到无聊,所以我会尽可能把制作的时候所有我能做到的事情都做出来。
我曾经尝试过自己制作视频效果器,使用过 Blender 或 Unity 等等……多亏于此我学会了各种各样的技能。最近,我想尝试在音乐视频里使用无人机的航拍视频,于是我考了业余无线电四级和陆地专业无线技术二级的资格证书。但正当我拿到这些证书的时候,民航法规又被修改了,为了自由地飞行无人机,我又不得不重新去考这些国家资格证书了(笑)。
—―最近,您在VR上进行了现场表演,此外您还制作了VRChat的世界「ことはのすいてい。」。您觉得VR和相关文化的吸引力是什么呢。(译者注:VRChat是一款线上多人虚拟现实游戏,玩家可以使用不同的虚拟形象进行交流,并建造自己的世界)

在VRChat中,有各种各样的人居住,在那里也有着音乐表达的文化。我觉得非常有趣的一点是,虽然VRChat中的人们都用虚拟形象的化身,但在音乐方面,他们经常使用自己的真实声音。相反,Vocaloid圈里,现实中的人以作曲家形式存在,但声音却是模仿人类的合成音声。我觉得VRChat就好像镜子里的世界一样,非常有趣。在VR空间中,有许多人探索只有在 VR 空间中才能做到的表达方式,我深受他们的这一态度的影响。

—―「ことはのすいてい。」是一个将在VR上制作音乐的人的作品收集起来像唱片商店一样被展示出来的世界。您决定制作这个世界的契机是什么呢?
我当时觉得要是能在VR空间中提供那种类似于,独自去唱片店寻找自己喜欢的音乐的这种和音乐邂逅的体验就好了,这就是我决定制作这个世界的契机。VRChat的重点基本上是交流,所以如果独自一人去玩,会有一种孤独的感觉吧。但是,比如说在孤独地游历各个世界时,如果偶然发现了「ことはのすいてい。」,并在顺道参观一下的时候,发现有很多不得了的音乐排列在了面前,我觉得那将是非常有趣的体验。

—―那比如说自制效果器,您给我一种积极地学习和融入新技术的印象。而您制作音乐的速度也保持着一定,那么对Haniwa桑来说,制作作品这件事意味着什么呢?
就像格斗游戏一样,拿『街霸』系列举例的话,从最初只是打出「波动拳」就觉得很有趣开始,然后去尝试学习各种技术,逐渐增加能力,凭借自己的力量扩宽视野,这个过程很开心。实际上,我确实非常喜欢格斗游戏,曾经是那种泡在游戏中心的人,所以我很喜欢这样的过程。
—―最后,请告诉我您对未来的展望。
我没有特别大的目标,但最近想做的是将electronica和嘈杂的音乐结合起来,创作一种新的、能感觉到干净的音乐。但这真的很难,因为往往只会变得很吵(笑)。

原文链接:https://blogs.soundmain.net/17374/
采访·撰文:Flat
协助编辑:しま
已获得Soundmain站方的翻译转载许可
翻译:chatGPT
校对:nag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