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古代史导论 二、东周

2023-08-23 22:00 作者:微言大义23  | 我要投稿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夏商西周社会生活的诸方面,下面我们就可以径直进入春秋战国的领域。说到春秋战国,他的政治大致有这么几个特点要归纳:1、礼崩乐坏,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 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总的权利变化的特点是不断下移,最后又不断集中,统归到君主一人手中。2、华夷之辩和外族的威胁日甚一日。3、战争和国际外交博弈的形势开始不断升级,霸权转移的基本脉络。4、改革、变法的出现。


首先谈礼崩乐坏。孔子说了,整个西周以来的秩序都崩坏了,我们看到,就是所谓的“公家”和“私家”的斗争,从春秋末期开始,到战国,愈演愈烈,最后基本完成,是一个权利的整体下移。公家就是逐渐衰弱的从前的旧贵族、旧诸侯。这些旧国君,需要不断仰赖家臣、大夫的给养,已经没有什么权利了。为什么呢?经济上,由于铁器逐渐兴起,生产力跃上了一个台阶,原先分封的土地也就是所谓“公田”已经渐渐式微了,取而代之的是新开垦的所谓“私田”,这些土地原本没有产出,不属于任何人,不归旧贵族管,加上“初税亩”“初租禾”等法令实际上变相承认了这些土地的私人所有权,就变成了一些农民和大夫的私产。有了这些地,加上原先的诸侯,世代幽居深宫,并且受制于制度,只能继续层层分封,分到最后,诸侯们直接控制的土地和人民就不如大夫了,大夫是直接行政的,他们要谋取私利非常容易,而诸侯基本不管这些。这样就渐渐形成了主微臣重的格局。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三家分晋”、三桓专鲁和“田氏代齐”几个公卿私家地主阶级推翻旧奴隶主阶级的政治运动。


其次是华夷之辩。史载那个时候“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就是说这情况实际上相当危急了。齐桓公霸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帮助北部的几个国家打退了东夷和北狄的入侵,西周王室就是灭于犬戎的,吴越一带及其南部包括现在的两广都是所谓古越人的聚居区,楚人那更是蛮夷了,甚至强大的秦帝国在统一以后也不可不畏于匈奴的强大,西南方有古巴国和古蜀国,但是这二国再往南就不知道是哪些人了。所以说,那时候,中华大地上最迫切要解决的,其实就是边疆的民族问题。这问题是怎么来的?这就是所谓“华夷之辩”。我们是华人,华夏。落后于我们,在我们周边的,是蛮夷,我们和他们,不是一路人,但是,我们和他们,并是如今的所谓“中华民族”之一部分,我们和他们是一种日趋融合的趋势,不是完全区分的,这“辩”的意味也就显现出来了,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决定的运动观点,看事情不能静止,我们和那批人注定要走到一起,这是趋势。“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不以中国从夷狄,不与夷狄之执中国也。”,要“内诸夏而外夷狄”。但是,孔子又说:“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只要接受了先进文化和礼乐,便是变夷为华,若是堕入夷俗,便是夷人了。这基本是奠定中国后来几千年的民族观了。


第三,战争和外交的新形态。战争开始不用战车、车兵了,西周春秋时代有所谓“千乘之国”“百乘之国”,就是说的这个战车的数量,但是战国开始用骑兵了,中国大部分地方是不产马或者不产好马的,只有西北有马,秦国的祖先就是靠给周天子养马和平王东迁时候护卫有功起家受封的(秦国的早期发展过程基本是东西方两条线,西方,他们打西戎、义渠,东方,他们和晋国长期较量,但是关系也好过一段时间,有所谓“秦晋之好”,说的就是两家的姻亲,但是晋文公重耳背信弃义,渡黄河以后不按约割地,虽有交恶,此后两方多互有胜负,但是晋国国君权利日衰,总的还是秦国占优势。)。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就能使得赵国风气为之一振,成为一个大国。另外,还有铁制的铠甲、兵器的普及,和劲弩、云梯等的发明。还有就是修长城,这长城不仅是防北方匈奴的,还有在各国交界的边境筑起的,比如魏文侯为了压制秦国在河西筑的长城。外交上,那就是大国争霸。有所谓“春秋五霸”,这自是不必多说。值得注意的是,春秋期间的争霸有两段所谓的“弭兵运动”,这是种缓兵之计,晋楚之间,互有胜负。战国的外交局势很有意思,战国第一个称霸的是魏国,魏文侯励精图治把魏国治理得很好,侵占了秦国的河西之地,又灭了中山国,他又充分利用三晋的政治联盟,保持了有利的国际局面,没有了后顾之忧,李悝变法带来的富足和集权和吴起练兵带来的魏武卒的不败神话,为魏国的霸业奠了基。那正是晋国被分裂的重要关头,魏国的极盛时期。魏国独处中原地带,四通八达,又有淮泗跟黄河的交通,商业很繁荣,魏惠王迁都大梁,把政治经济重心加以了统一,更加助长了魏国的强盛,不过这一迁都,导致魏国西部的军事防御力量变得薄弱,就给了秦国以可乘之机,埋下了隐忧。魏国第一个王是魏惠王,他是魏文侯的孙子,魏武侯的儿子。不过魏惠王称王之时已经出现颓势了,他是联合了齐王等一起称王的,史称叫“徐州相王”。我们很熟悉魏国大将庞涓和齐国之间的斗争,一次是桂陵之战,一次是马陵之战,分别用了围魏救赵和减灶之计,著名的孙膑和田忌就把魏国的精锐部队几乎一扫而空。魏国和齐国这么斗下来,元气大伤,只能用称王来掩盖自己的虚弱。接替魏国霸业的是齐国。但是,我们也知道著名的燕将乐毅伐齐的故事,燕国看着齐国做大,联合五国攻打齐国,结果齐国被打得只剩下即墨、莒二城。这时,乐毅由于猜忌和反间被替换掉了,而齐将田单用火牛计大破五国联军,迅速收复了齐国失地,但是齐国经此一役,也是衰势不可挡了。接替齐国霸业的是秦国。秦国命司马错取巴蜀之地,得天府沃土,以为粮仓,惠文王时又多败东方各国的合纵,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县制、小农经济,通过法家的军国主义、集权主义政策极大地激发了秦国的战争潜力,秦国屡次东出,夺取了魏国河西之地,后又取河东之地,蚕食韩国,南出武关,曾二灭楚国兵抵楚都。这时候,有所谓的合纵和连横之策。合纵就是一群弱国聚在一起,企图消灭一个大国,而这些国家,基本上呈现南北之势,故称为纵。连横,是强国之间的联合,多为东西方的国家,故称横,或者可以指秦国以一国之力独挡东方六国的霸道。秦国大多采用分化瓦解、逐个击破的策略多次化解了六国合纵伐秦的战争危机。战国后期,基本是秦赵二国的较量,其他大国大多甚至无力自保。秦武安君白起,于长平一战坑杀赵军数十万士卒,兵围赵国国都邯郸城,但是邯郸保卫战打的极为艰苦,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各国援军抵达,秦国方怯意退师。但这以后,基本上是秦国一家独大的局面。秦王政上位以后,采纳远交近攻的战略,逐步并吞六国,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这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战争在不断升级,战国已经渐渐走到尽头了,互相角逐的那几大巨头体量都越来越大,这主要是秦国和一些国家的联合。


再谈一谈春秋战国的变法。首先是管仲改革,其次是李悝变法,然后是最熟悉的商鞅变法,最后总的谈一谈齐国、韩国、赵国、楚国、燕国的变法。管仲改革实在上再西周制度的根基上已经松动了许多,他决定“叁(三分)其国而伍其鄙(城乡地区)”,“士就闲燕、(士居住在清净优越的地方)工就官府、(官府管理手工业)商就市井、农就田野。”,官府垄断渔盐之利,又鼓励经商,为齐国积累了称霸的财富。这时期所谓“国野制”,就是一国之内,人民的成分是不同的,有所谓的“国人”和“野人”之分,国人是周的族人,野人是别的人,这二种人之间,分工不同,国人是当兵、做手艺、做官、读书、祭祀的,野人只是种地养活国人的。这本是原始的部族制度,管仲改掉了它,全部按照行政系统来划分和管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李悝的变法主要是法律上的,另外是鼓励小农。他的《法经》是中国历史上法律的源流,分“盗”、“贼”、“囚”、“捕”、“杂”、“具”六篇。他又创平籴法,平衡粮食价格,稳定了魏国的农民,提倡“尽地力之教”。秦国这时候是“国乱、兵弱而主卑”的,它偏处西陲,被东方国家看不起。商鞅变法在严明法律、奖励耕战(分家析产以为小农、军功爵制)、置41县,设令、丞、废井田,开阡陌,行授田制几个方面下的功夫。楚国在悼王时期聘请从魏国逃亡而来的吴起实施变法,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培养了一支精兵。齐国在威王时期达到一个巅峰,史载即墨大夫治城“田野辟,平民给”,邹忌上书齐王虚心纳谏,又严明律法、惩治奸佞。韩昭侯用法家申不害,讲求术势,治理臣属,用人唯能,国力为之一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军装和战法,军队之战力大增,史载其甚至“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成为战国后期唯一能跟秦国较量的国家秦赵阏与一战,赵将赵奢大破秦军。


中国古代史导论 二、东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