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你是真的「自闭」吗?——了解真实的自闭症。

2023-04-06 16:11 作者:裔书Izu  | 我要投稿


  我们很常在生活中使用「自闭」这个词:看到有人不想出门,就说他「耍自闭」;知道某人老是喜欢独来独往,就说他这个人是「自闭得很」。好像,自闭就是指一个人显得孤独而且封闭自己和外界的互动。

  前不久刚过的4月2日即为「世界提高自闭症意识日 World Autism Awareness Day(WAAD)」,目的以提醒全世界提高对自闭症的认识程度,现有研究表明自闭症的发病率为1/150,这也意味着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自闭症患者的机率其实不低。


  事实上,在现代医学领域,「自闭」这个词也被广泛使用着,但却有着严谨而不同于日常口语的定义。随着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和考察,现代医学逐渐确立所谓的「自闭特质」包含了下面两种特质:

一、不善于人与人的互动和沟通

二、容易过度执着于重复和一致性

  当这两种特质都存在于某个人身上时,医学上我们会说这个人有些「自闭特质」。然而,科学研究告诉我们,自闭特质就像个性一样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特质,拥有这样特质的人,终其一生都在这样特质的基础中成长和学习。特质太强的人,有可能因为这样的自闭特质造成成长和生活上的严重困扰,医学上会将这样过强的自闭特质定义为一种「障碍」(disorder),以利医学和大众对这样的情形给予治疗和协助。

  现行临床上,我们会称这类障碍为「自闭症谱系障碍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对大家来说,无论是「自闭特质」还是「自闭症谱系障碍症」,都是相当陌生的概念,因此也就有了解的必要。

 

About 自闭特质

  前面大略提到自闭特质包含「不善于处理人与人的互动和沟通」和「容易过度执着于重复和一致性」,它们是如何定义呢?

一、不善于人与人的互动和沟通

  当大部分孩子在半岁前后就显现对其他人有比对物件更浓厚的兴趣、喜欢和人眉来眼去时,自闭特质的孩子会显得对其他人(无论大人小孩)没有特别的关心、甚至显得像没看到别人一样,他们少有所谓「互动性」的尝试,不擅于快速理解团体互动中的复杂讯息,或是不能从沟通互动中去揣摩别人的想法,所以容易无视规则、忽略别人的感受、引起纷争等,需要花比别人更长的时间才能够融入群体,也常因爲不大能理解或运用一些潜规则,以至于显得不合群。

  而更辛苦的孩子则可能因为自己的不善沟通互动而交不到朋友,甚至被排挤。很多时候,他们在沟通互动的困境中,自己也觉得倍感压力、挫折、和困扰。

常见的特质:

1. 不看人、经常闪避眼神,较少有分享物品、感受、情绪的举动。

2. 谈话中缺乏肢体语言和表情变化,或是表情别扭与其情绪状态不能对应。

3. 不善于透过互动中的线索推敲别人的感受,让人以为不在意别人的想法,或是所谓「不懂得察言观色」、忽视规则,或是一味坚持自己的做法。

4. 即使有丰富的语言能力,在维持「你来我往」的互动和对话中不能拿捏节奏,有时不能开启话题、有时不能掌握转换话题的时机、有时不知道何时该结束话题。

5. 难以拿捏人际关系中的亲疏远近,有时给人太过热络、有时却又给人太冷漠、不体谅的感觉,故而难以维持亲密关系。

 

二、容易过度执着于重复和一致性

  自闭特质的人会有对事物执着重复的倾向,虽然所执着的事物千变万化,但共同点是他们对于这些事物的关注,明显超过大多数人的预期。

  有些自闭特质的人会很在意生活的规律必须要重复且一致,所以会坚持固定顺序的生活行程,像是在严格遵守一个「仪式」一样;有些人则坚持固定的摆设,不容许别人改变他的摆设次序,稍有更动他们都能察觉而令他们亟欲还原摆设;有些人对于处理事务的过程有坚持,会严守做事一定的顺序,出门甚至会坚持一样的路线。

  比较特别的是,某些人的重复行为和他们对感官刺激的感受异于常人有关。他们对于某些感官(像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痛觉等)可能过度敏感或过度不敏感。有时,这样的感官特性反倒造成他们的困扰,例如听觉过度敏感的人,会特别不能忍受环境中的噪音,在大部分人都觉得还算舒适的空间中,他们会因噪音而非常痛苦甚至激起情绪。

常见的特质:

1. 喜欢重复的动作或话语,无论有没有意义。

2. 像仪式一样,生活中有许多坚持的步骤,非照着同一个步骤生活不可。

3. 很在意一致性,不喜欢生活中的变动,像是摆设、作息、路线等。

4. 某些感官会特别敏感或特别不敏感。

   自闭特质也是人的诸多特质之一,拥有自闭特质的人也会有各自不同的个性、智力、体质、成长历程等,会有外向但在交友上因自闭特质而不得要领的人,也会有不擅长智力活动但因自闭特质能坚持锻鍊某些基础技艺的人,或许,我们身边或是我们自己,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闭特质吧!

  事实上,因为自闭特质的人有超然而客观公正、特别专精于某些事物的倾向,所以有些兼具自闭特质和才华的人最终在各自的领域达到一般人所难以达到的巅峰表现,对全人类带来极大的贡献。

  然而,当自闭特质强到某个程度的时候,自闭特质反而是一个令本人和其他人感到困扰的特质。

 

About 自闭症谱系障碍症

  自闭症,又被称为孤独症,它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通常在3岁以前发病,其病征包括不正常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兴趣和行为模式。通常他们很难独自在社会中生存,不管是学习生活技能、知识,还是与人交流,都非常困难。

  现今使用的这个「自闭症谱系障碍症」的概念,其实包含了过去几种有着相同核心自闭特质、但临床表现略有不同(或可说是特质强弱不同)的几个诊断,像是自闭症、亚斯伯格症、非典型自闭症等。

  目前,自闭症类群障碍症尚未找到可以「根治」的办法,但至少透过严谨的研究,我们已经确知某些治疗确实能够改善症状、促进适应。以下简单介绍目前医学证明有效的治疗方针:

 1. 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是一种透过调整环境、设定诱因,有系统改变人的行为的一种治疗方针。一般来说,行为治疗常是开始于对治疗对象的仔细评估,在评估中可以知道对象有哪些优势能力可供运用,哪些又是该特别加强或必须回避的习性。接着,治疗师开始针对特定问题行为(想改掉的)或目标行为(想令对象学会的),仔细分析行为的前因后果,然后根据行为治疗原理设计训练计划。在计划出现后,治疗师便会领导治疗团队和家人开始执行治疗计划,执行中随时监控成果、随时调整计划,直到能看到训练的最终成果。

 2. 友善环境

  逐渐了解自闭特质的成因,我们会发现拥有自闭特质的人当表现出诸多让人难以接受的行为时,他们其实也是受制于本身大脑的特异性,或者可说,他们真有那么一点点身不由己。

  因此,考虑到他们确实是可以被体谅的,且在适当的体谅并且给予足够的反馈时,他们的表现会更好、和人的冲突会减少、更有机会习得大家所看重的价值观,现在,越来越多专家开始提倡「给予自闭特质的人友善环境」的概念。能调整对自闭特质的人的期待,进而能够包容他们的特质,甚至更积极地给于他们适当的协助。在这样的氛围下,自闭特质的人会有更好的适应力,而更能发挥潜能。

 3. 药物治疗

  目前并没有能够「根治」自闭症类群障碍症的药物,而目前的药物所能协助的范围主要是减轻某些过强自闭特质带来的困扰,以及治疗相关的精神疾病。在临床上,医师会使用像抗精神病剂、抗抑郁剂、镇静安眠药剂等药物来协助减轻一些过强自闭特质所带来的困扰,例如躁动不安、退缩、攻击、自我伤害、太严重的重复行为等。虽然药物不能消除核心的自闭特质、对于这些困扰的改善程度个案间其实有不小的差异,但是当这些困扰太过干扰时,药物的使用其实是一个重要的选择,然则使用上必须密切和医师保持讨论。

 

我们能做什么?与自闭症人士相处的一些小建议:

1.尊重他们的个人空间和需要,避免过度刺激或干扰他们。

2.用简单、直接、明确的语言交流,避免使用隐喻或暗示,尽可能清晰地表达你的意思。

3.尝试理解他们的困难和挑战,包括社交互动和感官过敏等方面。

4.给予他们时间来理解和回应你的话语,不要急于期待他们立即做出反应。

5.帮助他们建立稳定的日常生活和规律,例如制定固定的作息时间表和任务列表。

6.尝试使用视觉辅助工具(如图片、符号等)来帮助他们理解和表达信息。

7.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技能,并为他们提供支持和资源。

8.鼓励他们参与有益的社交活动,如与同龄人一起玩游戏或进行体育活动。

9.避免刺激和嘈杂的环境,提供安静和舒适的空间。

10. 建立积极的关系,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和活动来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人们之所以把自闭症患者称为星星的孩子,是因为他们有一种不属于地球人的思维方式,无法与正常人交流,就像来自遥远的星球一样。

  与自闭症患者共处可能会带来一些挑战,但也可以成为一次非常有意义的体验。通过倾听、观察和理解,当你可以了解并观察到身边自闭症患者的世界,或许你就是那个友善的推手,帮助他们更好的融入社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做个温暖、包容的人吧!

PS:目前生活中有许多书屋或公益团体会定期筹办关爱「星星的孩子」的活动,也可能贩售一些他们所做的小东西,如果你有看见,不妨前去了解、支持一下呦!


资料来源:《与自闭症特质同行》

你是真的「自闭」吗?——了解真实的自闭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