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空武器制导模式和对不同目标的应战手段
最近纳卡冲突中,无人机和地空导弹的较量可谓是重头戏,一方面,阿塞拜疆从土耳其引进的TB-2无人机有接近百架被击落;而另一方面,这些无人机几乎歼灭了大半个亚美尼亚陆军的装甲车辆,可谓是物有所值。所以今天读者们就来问我,究竟什么因素在影响对空导弹的射程和效率呢?那么,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对空武器(地对空,舰对空,空对空)的动力系统和制导系统对于他们实际的打击能力的影响,以及对付每一类目标使用的手段。
本篇可以参考以下4篇文章。





对空打击,三维面的较量
空天军和潜艇部队是地球上具备在三维空间内机动的部队,比起传统的在二维坐标内移动的陆海军,这两个军/兵种把作战范围上升到了三维空间里,使得它们的打击难度成几何倍提升。一架以0.9Ma移动的F-16战斗机,在一秒钟内就可以飞跃270米的距离,并在上下一百米的范围内进行机动,活动体积高达270万立方米(按长方体估算,考虑到实际的机动性能,实际上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对于这样一个目标,显然要让弹药具备持续推进和追踪目标的能力,才能让打击效能最大化。
现实中,反制飞机目前最好的手段就是使用各类火箭发动机推进的导弹,也有少数的品种,采用冲压发动机推进,下面分别列举一下它们的优劣性。


先说说火箭发动机。除了早期的S-75(SA-2,HQ-1),HQ-2等导弹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外,绝大多数目前对空导弹都是固体燃料发动机。一般来说,目前多数采用的固体燃料发动机是有机树脂结构剂/粘合剂、氧化剂、能量剂(高能炸药)混合而成的类似中空橡胶棒的结构。典型的防空导弹发动机通常是高能橡胶作为主要结构和粘合剂,将****(氧化剂)、RDX(能量机)、铝粉(能量剂)粘结成一个棒状,里面刻有一个贯通首尾的通道作为燃烧室,点燃后燃烧室表面会立即燃烧,随后面积逐渐扩大,最后扩张成一个圆环截面直到燃尽。由于混合了大量强氧化剂和高能炸药,药柱点火燃烧非常剧烈,零点几秒就能让导弹超过音速,不过也会很快烧尽,如美国AIM-9X导弹的发动机会工作4秒,AIM-120导弹会工作9秒,道尔M1地对空导弹发动机会工作12秒(其中前4秒是加速,后8秒巡航),燃料耗尽之后,导弹就进入了依靠惯性和空气升力的滑翔阶段了,会缓慢减速,机动性也在慢慢下降。由于对空导弹在有动力时可以进行大角度机动而不会失速,所以动力射程往往是击落敌人最优的距离——当然,动力射程往往只有全射程的四分之一左右。
由于动力射程实在是太短了,很容易让敌机飞入它攻击的距离,所以现实中比起动力射程,空对空导弹更加强调“不可逃逸区”的概念。所谓的不可逃逸区,指的是导弹发射后,对方飞机立即掉头最大速度逃跑,仍然会被导弹追上的距离,这个距离通常要大于动力射程(不过对方飞机比导弹最大速度还快时不成立),但小于最远极限射程。如AIM-120c导弹最大射程100公里,对于常规三代机目标不可逃逸区约50公里,动力射程仅有20公里左右,因此当它在50公里外对三代机发射时,对方只要掉头打开后燃器,就可驶出它的攻击距离,不会构成威胁。
那么,敌机在不可逃逸区内,导弹能追上敌机就一定能击落敌人吗?不一定。

如图所示,假设导弹从正后方接近飞机,飞机察觉导弹靠近后在近距离做出高G水平猛转机动规避导弹,此时导弹也会向着同一方向急转弯。当前战斗机通常最大限制过载是9G(亚音速阶段,1.0-1.5倍音速超音速阶段在7-8G左右,不过苏27系列有跨音速陷阱,1.2马赫限制过载低于6G。超过2马赫后机动性急剧减弱,除了F-22,歼-20和米格25外都不能在2马赫以上做出6G机动),而中距弹一般在40-55G左右,不过导弹的速度也一般大于4马赫,所以直观体现就是导弹转弯半径要显著大于战斗机转弯半径。因此,当战斗机转弯路径线被导弹包入时,就会被导弹拦截击中;但是如果导弹末端速度很小的时候,就无法让自己的轨迹追上飞机而导致脱靶。所以,空对空导弹对于打击高机动目标,应当尽可能在导弹还有足够的能量的距离内打击。
同时,我们也知道,当地面物体要飞上空中时,要克服地心引力,将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因此当导弹对付较高的目标时,导弹就会耗费更多的能量用于克服重力势能,留到最后用于机动的能量就比水平飞行时保留的能量大为减少,所以同样的对空导弹,在攻打距离相同,高度差越大的目标时,其剩余的末端能量也就越小,末端被规避的风险也越大。
那么就有人说了,既然动力射程内能量最大,能够让导弹机动性最高,那么延长动力射程不就行了?按照这个思路,就诞生了冲压发动机导弹和双脉冲导弹的技术。不过,冲压发动机导弹(如苏联2K12,2K11,S-200,流星空对空导弹)因为必须有进气道,在做大机动转弯或对付超高空目标时可能会因为气体流量不足而熄火,导致对付的目标条件限制较大;而双脉冲火箭发动机需要把药柱分为巡航段和末端点火段,结构难度较大,所以目前这两种发动机并不是很常见。
那么,还有别的办法能让导弹飞得更远,打中更远的目标吗?也有。我们知道,导弹飞上高空会把动能转为重力势能,而导弹下落过程中就会把重力势能转化回动能。因此,在当代的对空导弹中,如果对方高度并不是很高,那么就可以采用“高空巡航——下降攻击”的弹道进行打击,首先导弹会爬高,接近飞机时下滑,将储存的动力势能用于末端机动攻击,使得导弹提升打击飞机的最远射程。当然,实现这种能力需要制导系统的配合,下面将会详细解释。

导弹制导系统——导弹的大脑和眼睛

空对空导弹的控制系统是由控制计算机、导引头、供电系统和舵片控制系统构成的,控制计算机是导弹的大脑,负责所有的控制指令的接受发送;供电系统为所有的设备供电;舵片控制系统负责导弹的飞行姿态控制。而最关键的,也是区别最大的就是它的导引头。

导引头有如下几种分类方法:
根据导引头是否发射电磁波,我们可以将其分类为被动式导引头和主动式导引头;
根据导引头接受的的电磁波性质,可以分为红外导引头、电视导引头、雷达导引头和激光导引头。
根据导引头位置,可以分为驾束制导导引系统和半主动/主动导引系统。
早期导弹往往是单一导引头,而现代多为复合导引头,还有的可以建立数据链,中间可由载具发出超越控制信号。
我们先讲一下雷达制导导弹。

首先,最简单的导引头是指令控制导引头。


指令制导系统原理非常简单,就是由雷达持续不断告诉导弹飞行参数,最终让它击中目标。在现实中,指令导引系统一般以驾束制导模式为主流,首先由火控雷达对目标发射一道持续的雷达波,然后导弹起飞进入波束,位于导弹尾端的指令制导导引系统是一个无线电信标,它会告诉导弹是否在雷达波束的中心,如果不在中心就向中心靠拢,让导弹得以“骑行”在波束之上,故名“驾束制导”,也叫“制导到瞄准线制导”。只要保证雷达波的中心指向敌机,就会让导弹命中目标。
驾束制导结构非常简单,成本也相对比较低廉,适合大量生产配备,中国之所以能够在60年代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仿制成功HQ-1和HQ-2,就是因为它本身属于最简单的驾束制导导弹。驾束制导导弹对于无干扰目标精度是很好的,但是干扰它也相对比较容易:在中国拦截U-2飞机时,由于飞机安装了目标欺骗干扰设备,在导弹发射后会对制导雷达发射一道相同频率的雷达波,使得雷达波中央波峰收到错误信号,进而无法精确制导导弹,这点和你夜间开车遇上一束直射你眼睛的远光灯是一个道理的。
同时,由于驾束制导的导弹需要飞行在雷达波的中心线上,意味着同一部照射雷达只能跟踪一个目标,限制了它的火力通道数量。解决办法是现代的相控阵雷达,它可以分解出多个小型电子波束,分别引导多个导弹。
因此,目前指令制导导弹多用于成本较低的近程防空导弹,如HQ-17,道尔M1,铠甲S-1等。

由于指令制导导弹每一发都要一个单独的照明波束,且目标如果做大角度机动,那么制导波束也要快速调整位置,对于远程高机动目标精度较差。所以为了克服这一点,人们又开发出了半主动雷达导弹。


半主动雷达导引头的导引头在于弹体前端。和直接接受雷达波的驾束制导导弹不同,它接受的信号是敌方飞机反射回来的信号,因此克服了驾束制导导弹末端因为波束发散带来的精度下降问题。在发射前,火控雷达对准飞机发射一道雷达波,然后发射导弹,导弹导引头接收到飞机回传的反射雷达信号后,迅速测量出反射信号的角度,然后按照角度差飞行,直到打中目标。由于雷达无需同时保持导弹,飞机,雷达三点一线,控制难度得以下降,因此可以让多个导弹在一部雷达照射下攻击一个目标。
但是这种打击模式仍然有它的差距。由于早期计算机技术不好,一束雷达波只能照射一个目标,因此发射架上的导弹在目标被击落以前无事可做,无法攻打接下来的目标,而且当对方对我方发射反辐射导弹时,我方雷达短暂的关机也会让导弹瞬间变成无头苍蝇而自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首先在AIM-54不死鸟采用了波束共享模式,导弹加上陀螺仪,使得它就算是遇上短暂的信号中断也无需自毁,雷达也从一直照射目标变成了“一边扫描一边制导”,同时通过码分多址技术,让一束雷达不断发出不同伪随机码标记的雷达波,分别指向不同目标,让导弹跟着这些信号前进,最终达到同时打击多个目标的效果。这种波束共享技术,后来成为所有的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的标准配置。


虽然有了惯性制导和波束共享机制,导弹末端仍然会面临敌方的欺骗性干扰,尤其是敌方投射的箔条干扰弹的干扰,后者会形成一个很大的雷达反射信号,而导弹处理器又不足以分辨哪个是飞机,哪个是箔条干扰弹,因此会错失目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从1983年MIM-104爱国者导弹开始采用TVM制导技术,后来俄罗斯也用于S-300PMU1导弹上。

TVM制导学名是“跟踪-制导”技术,它实际上是在半主动导弹的尾部再加装一个驾束制导的信标。导弹起飞后,在相控阵雷达的电子照射波束下飞行,同时导弹前方的半主动雷达导引头继续接收目标信号。在稍后一些的型号上,如S-300的48N6系列导弹上,还可以前段利用驾束制导飞向高空,节约能量,然后再用半主动模式逼近目标,提升最大射程。当目标使用干扰弹时,半主动雷达导引头信号被遮蔽时,地面火控雷达可以及时切换到驾束制导模式,用经验丰富的操作手将敌方飞机信号“过滤”出来,从而让导弹继续击中目标。
由于半主动雷达导引头技术可靠,加之目前计算机、相控阵雷达的广泛使用,半主动模式仍然是各类对空导弹的保留模式之一。

虽然地对空导弹可以让相控阵雷达一直指向目标,但是对于战斗机就没那么容易了,因此这就需要发射后不用管的主动雷达导引头,当然HQ-9为代表的大型地空导弹也有用主动雷达制导的。

主动导引头技术其实诞生和半主动雷达导引头一样早。在1960年代末,苏联就给自己的S-200导弹配备了主动雷达制导导引头。但是那时候苏联的计算机性能低下,主动雷达制导末端无法分辨干扰箔条和飞机,所以后来苏联到了S-300转回了可靠的指令制导和半主动制导,而且S-200还在2001年不慎击落了西伯利亚航空1812客机(飞机飞行在200公里禁飞区外,但是S-200最大射程超过了250公里,而且末端主动导引头寻找到了飞机,导致飞机被当场击落),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不过在时代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新型微芯片计算机驱动的防空导弹和空对空导弹已经能正确区分各种信号,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开始成为主流,这一时代的“米卡”、PL-12、R-77、AIM-120都是采用主动雷达制导的导弹,地对空导弹也有HQ-9,爱国者PAC-3,标准3,标准6导弹采用了末端主动雷达制导技术。
当代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往往是上述三种雷达指导模式的综合体:同时保留指令制导、半主动雷达、主动雷达制导和被动雷达制导模式。以AIM-120为例,发射时首先进入指令制导飞行,飞向较高的弹道以储存重力势能,然后启动半主动雷达模式,在载机指示下飞向目标;在信号被干扰或者载机转向无法继续制导时,则按照陀螺仪的数据平飞;在末端距离敌人20-30公里(典型三代机目标,如果是四代机就不到5公里了)启动主动雷达模式,自主锁定目标并追上去击毁。当对方干扰信号强大到压制导弹自己导引头时,载机可以切换到指令制导或者半主动模式以载机雷达“烧穿”对方,以类似于TVM的制导模式击毁敌人。
所以,理论上以主动雷达制导模式最优,但是成本也是最高的。在美国2020财年,AIM-120导弹计划采购389枚,总价格5.57亿美金,均价143万美金;标准6导弹计划采购125发,总价格5亿美金,均价400万美元一发,这种价格已经高于很多廉价无人机了,更何况现实中为了确保击落目标,往往需要发射2-3枚夹击,其开销更加惊人。

说完了雷达制导导弹,再说说红外模式。

红外导引头导弹最为经典的代表莫过于1947年开始研制的AIM-9响尾蛇导弹。在1958年国民党军和解放军空军的空战中,国民党军的F-86战斗机以AIM-9B向我军的米格17发射AIM-9B导弹,造成我军飞行员王自重牺牲,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枚击落战斗机的空对空导弹。不过在同一场战斗中,解放军击落的一架F-86上的AIM-9导弹被我军俘获,由于中国无力研究,便在一番争吵后交给了苏联进行研究(赫鲁晓夫回忆录里对此事耿耿于怀,但其实那时候中国就已经洞察了苏联企图控制中国的决心,不久便爆发了中苏论战)。1962年,苏联对其逆向工程成功,制造出K-13导弹,并作为中苏缓解局面的一部分,将其和米格21出口中国,中国仿制型为霹雳2(至1980年才得以成功使用),不久也投入了越南战争。讽刺的是,越南战争中美军最可靠的导弹也是AIM-9B,因此上演了双方用同样的导弹互相厮杀的闹剧,几乎越南击落的90%美国飞机和美国击落的50%的越南飞机都和这种导弹脱不了关系。
在越南战争后,AIM-9B继续发展,在1980年代进化到了可以对头拦截的AIM-9L,在1990年代末则进化出了可用红外成像导引头的AIM-9X,迄今为止也是美国及其同盟的主要武器,它也成为了历史上寿命最长的导弹。它之所以如此长寿,和它采用的红外制导模式有着极大关系。
红外制导导弹优势如下:
第一,发射后不用管。红外导引导弹对准目标并锁定后,就会自行飞往目标,无需发射机进行照射;
第二,成本极低。相比于同期复杂的雷达制导导弹,红外制导导弹成本低廉,就算是HHQ-10的红外成像导引头导弹,相比于被他淘汰的HHQ-7仍然具有价格优势。
第三,操作难度较低。可以制成肩扛导弹对飞进射程的飞机发射,无需雷达操作。

不过,红外导弹也有一些弱点:
第一,锁定敌方距离较近。由于它需要接收到明确的敌方飞机热信号才能锁定,所以受制于敌方飞机尾焰温度、机体空气摩擦产生的温度和导引头灵敏性,对敌方目标的捕捉距离往往在2-20公里左右,对于采用电动机的无人机几乎无锁定能力,射程和多用途性能远低于雷达导弹;
第二,早期红外导弹对太阳、热焰弹等干扰效果不佳。飞机干扰较为容易。
说完了动力和制导模式后,咱们就可以讨论下最终的“效果”——对敌方目标的打击手段

防空导弹的选择——因目标而异
由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对于当前主流目标的打击手段。

1、传统固定翼大型飞机

最容易被打下去的目标自然是那些亚音速的大型飞机,如民航客机、运输机、加油机、预警机、亚音速轰炸机了。这些大型飞机特点是雷达信号极为明显,同时飞行速度缓慢,机动性差,不能在短时间快速掉头,因此导弹对准这样的目标几乎是“一打一个准”。所以,大型飞机现代只能依靠干扰系统在强大的空对空、地对空、舰对空导弹下求生。一般来说,大型飞机会携带大功率干扰机、大型干扰弹散步系统和红外导弹光电对抗系统。其中光电对抗系统是最近推出的专门对付恐怖分子的肩扛导弹的装置,它的红外/紫外光电传感器探测到肩扛导弹发射尾焰后,就可以用激光束照射导弹导引头,将其致盲从而让它脱靶。
所以,对付大型慢速飞机最好使用抗干扰良好的雷达制导导弹,可以有效在数百公里外威胁敌方预警机,加油机等重要节点。

2、大型超音速轰炸机

当代的超音速轰炸机主要是俄罗斯图22和图160,以及美国B-1B轰炸机。比起亚音速飞机,超音速飞机跨越战场的速度更加快速,在配备远程导弹后可以迅速接近敌方发射并逃窜,在当前环境下尤其以携带LRSAM的B-1B轰炸机对我国海军威胁最大,由于它射程超过HQ-9的打击距离,因此需要我国舰载机和预警机飞出500公里外建立巡逻线,将其在进入射程前驱逐出去。
所以对抗大型超音速轰炸机最好的办法是利用战斗机搭载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将其驱逐。
3、隐形轰炸机

当代对防空系统最大威胁仍然是30年前服役的B-2隐形轰炸机,它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全波段隐形飞机,包括红外信号都极尽所能进行了遮挡。由于采用全波段隐形和有源对消技术,导致它很难被一般的预警雷达捕捉,就算捕捉到了它的大概位置信号,也因为雷达制导导弹无法接受到足够强的回波予以打击,在对抗B-2时,AIM-120导弹的主动雷达导引头锁定距离会从对苏27的25公里锐减到5公里以内,因此对付B-2和未来的隐形轰炸机,最好的手段是用米波相控阵雷达探测到它的位置后,指挥歼-20这样的隐形飞机悄然绕到它的背后,在近距离使用霹雳10红外成像导弹予以致命一击,而非指望防空导弹系统。
4、隐形四代机

对于成规模优势的F-35来说,现代地面防空导弹很难招架。由于四代战斗机比起轰炸机机动性更好,就算被锁定后也可以用机动性拼一下,同时F-35产量较大,一次性动用几十架冲击目标区域,就算是被击落个五六架也无所谓。在这样的不怕死的隐形战斗机的冲击之下,现代防空导弹系统基本上是没有胜算的,突破一架F-35就有可能面对4-6枚精确制导弹药的攻击。
所以,对抗四代机来说,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打出去,打到敌人后方”,采用先发制人战术将其摧毁在地面跑道上,或者以歼20这样的四代机快速杀入,摧毁作为指挥中枢的预警机,并击落它的补给站——加油机,失去了大脑和粮草,四代机再怎么能打也只好撤退。
5、传统三代机

目前的防空导弹基本上都是可以有效应战三代机的挑战。在防空措施健全,且电子战不落后的国家,基本上能够有效抗击三代机的攻击和轰炸。一般来说,对于高空突入的战斗机,可采用S-300等导弹在不可逃逸区进行射击;对我方行军纵队的空袭的三代机,适合使用HQ-16一类伴随式防空系统予以驱逐。不过,由于较高的机动性,便携式防空导弹一般不适合打击这种目标。
6、各种直升机

武装直升机目前日子不太好混。由于武装直升机速度慢于固定翼飞机,飞行高度普遍低于6000米,因此被囊括在HQ-17这类伴随式地空导弹的射高之内,对于HQ-16等中远程导弹更是易于猎取的靶子。同时,自行高射炮、便携式地空导弹的普及,也会让武装直升机不敢轻易杀入敌方阵列对装甲纵队凌空扫射。因此本次纳卡冲突中武装直升机出镜率远低于无人机,就体现出未能全面夺取制空权(包括清扫敌军空军和防空系统)时武装直升机的脆弱性。
7、查打一体无人机

查打一体无人机是当今地空导弹较为恶心的目标。由于查打一体无人机飞行高度通常高于便携式导弹和高射炮,意味着必须使用伴随式防空导弹和HQ-16等级战区防空导弹予以打击。但这种无人机对于大国来说生产成本较低,能够承受相当的损失,而且防空导弹发射后会暴露目标,遭受敌方反辐射导弹和巡飞弹的打击。因此最好的办法除了对其进行全频率压制,采用远程导弹尽可能远距离歼灭外,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用逆探的方式去找控制车,然后对控制车进行反辐射打击,给其断根。
8、隐形无人机

隐形无人机相比查打一体无人机可谓是超豪华版,结合了查打一体无人机的无人特性和四代机的隐形能力,可以有效洞穿敌人雷达探测网对其纵深予以突击。该种无人机目前使用导弹很难对付,而且很容易得不偿失。最好的办法是仿效伊朗捕获RQ-170那样通过逆探得知无人机接近后,使用黑客手段迫使其放弃任务或者在我方受控降落。
9:、弹道导弹

对付短程弹道导弹目前没有太多方法,直接拿HQ-9,S-300,PAC-3,萨德将其击落吧。不过遇上了DF-17一类高超音速滑翔弹头就只能自求多福吧,全球没什么有效的拦截手段。

10、巡航导弹


巡航导弹也是当今难以对付的目标。虽然比起飞得又高又快的弹道导弹整体容易对付些,但是其低成本,齐射数量多的特点也让它防不胜防。尤其是AGM-129,AGM-158那种隐形巡航导弹,由于使用超低空飞行策略,会让米波相控阵雷达发现它也变得很困难,更别提用比他还贵的远程防空导弹去拦截了。所以当敌方有确定信息大量使用巡航导弹时,应当立即在最受威胁区域配备足够数量的HQ-17,09高射炮,铠甲等近距离高射武器,在其露出地平线时将其拦截,毕竟近距离的雷达还是能够察觉导弹靠近,而脆弱的导弹外壳也经受不起防空火力的摧残。
11、JDAM

JDAM是非常恶心的远程低价值武器,比绝大多数导弹都便宜。除了远距离用飞机,导弹驱逐载机外,近距离拦截它就很麻烦。因此一旦雷达捕捉到大量JDAM靠近,最好是立即使用GPS干扰机等干扰手段令其飞离目标,干扰失败时应利用高射炮予以歼灭。
12、前线炮兵侦察无人机

炮兵侦察无人机一般不属于空军武器,但是它的出现意味着一会儿就有铺天盖地的炮弹和远火打过来,因此也必须尽快击落。由于它飞行高度普遍低于查打一体无人机,因此高射炮有一定机会击毁它,但考虑到炮击近在咫尺,因此最好办法还是及时用导弹击落,虽然亏了些,但是总比吃炮弹强。
13、小型手持无人机、多轴飞行器

由于民用低成本无人机大量普及,民用多轴飞行器改成作战无人机在中东早已是司空见惯。这种如同蜜蜂一样讨厌的小型无人机,用导弹打觉得亏,但是它可能会招呼一大片迫击炮弹,或者直接给你队列投射几个手榴弹,所以也必须击毁。除了步枪外,最好的办法可能还是利用装甲车的遥控机炮,或者用所谓的“低空卫士”将其摧毁。
14、远程火箭炮

远火带制导早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除了中国的远火全球闻名外,最早开发远火的美军也无时无刻不在更新自己的火箭炮,2018-2020平均每年都采购10000枚制导远火弹药,远远超过防空弹药的产量。显然,用导弹打远火肯定是完全不划算的,但是一枚远火的集束炸弹就能炸掉一个坦克排,所以也不得不防。除了干扰以外,可能就剩下铁穹这种“简易防空火箭弹”能与之一战。在极其大量采购下,铁穹可以降低到3万美金一发,完全可以抵挡远火的密集轰炸,但是这种玩意面对传统飞机目标无任何价值,而且漏掉一发远火也就意味着自己整个阵地也报销了。所以还得研究其他有效对抗远火的武器。


结语 防空防空,十防九空
孙子说:善攻者攻于九天之上,空中飞行体凭借其快速和机动性,让地面目标施展十八般本领也很难招架。因此,单纯靠防空武器是无法阻止敌方空军和空中弹药的冲击的,要想真的制服敌人的空中力量,仍然得秉承那最经典的一句话——歼灭敌人空军的最好时机是敌人起飞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