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现代文学】概述 & 20世纪英系现实主义文学初探
概述
外国文学史的研究通常分西方文学和东方文学两个部分,西方指的是欧美文学,东方文学是亚非文学,实际上郑克鲁先生的《外国文学史》的下册就和《20世纪欧美现代文学史》有相当的重合度。
按照书本的说法,欧美社会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十月革命、两次大战、席卷欧美的经济危机纷至沓来,流派林立错综。
不过总体来说20世纪欧美文坛仍然是以【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两大流派为主,这两者无论在人文观念、美学思想和技巧上都不是泾渭分明和对立的,而是相互撞击也彼此交融的,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势头。
试问,如何把握20世纪欧美文学的特点?
*结束了以往某一流派主导整个时代,某一权威巨匠称雄世界的传统模式,在20世纪作家们的创作原则和美学观念可以在多元并存的思想潮流里任意进行选择、继承或融合,还可以标新立异独树一帜;
*更重要的一点是,西方文学是生长在现代非理性主义文化思潮的精神土壤中的,它随着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暗渠派生物存在着,可以认为是对理性主义文化价值体系的反动,也是对整个资本主义文明的不满和反抗,更凝结着现代人对自身价值和命运的思考;
*和流派的错综夹杂一样,作家的概念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作家由全知全能的上帝代言人,居高临下的仲裁者变成了杰出代表,但不会再成为巨擘大师,反而是名人明星政客等人书写了畅销作品而成为作家;
这里还得对非理性主义文化思潮进行一点额外说明。
*首先是它的起源和发展:就算19世纪的古老剥削方式几乎已经淘汰,但是“19世纪和20世纪的资本主义奠定在一个原则上:人把人作为工具(by埃里希佛洛姆《健全的社会》)”,私有制让人道主义价值和希伯来基督教价值受到了致命的冲击,19世纪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人们对人性善和理性还只是怀疑,到了20世纪这种感觉已经变为失望乃至绝望;
*科学成就也强化了非理性意识:乍看之下似乎不可理解,但实际上科学≠理性文化或者理性主义,科学的发展,无法完全解决人生的价值、意义、判断问题,人不能根据科学事实去爱或者恨;在古老的岁月依靠旧宗教、旧道德解决的精神、情感、道德、信仰乃至世界观,一系列的问题,因为“上帝之死”,涌入了问题的仓库,挤碎了启蒙主义者曾经信誓旦旦给出的三色承诺和“人生而平等”的自然法则;
*物质的兴盛则给了即将崩溃的社会共通理性最后一击:如果我们根据社会的情况,把19世纪西方社会看做生产型,而20世纪则体现为消费型,作为消费者的个人,必须依靠金钱而活动,甚至说存在……基于这点上说,金钱就成为了社会的通行证和万能贴,或者更大胆地说——上帝;这样一来,本该是理性指导的行动却体现为对物的疯狂追求,这在深层次上却是非理性的,人自己创造的物质文明支配着人,支配又表现出了一种离奇的神秘感,越是在社会上努力奋进,却只是造成更多的普遍不幸和焦虑,自然和物质面前,人被人造物所排挤,这就让一切生存和发展的终极前景考量越发向非理性和荒诞感靠近。
……
在20世纪,现实主义已经失去了独尊地位,但是,由于借鉴和吸收其他文学流派的成功经验,20世纪的现实主义亦然可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这一时期的欧陆风云变幻,在前面的总概述已经可见一斑,那么来谈谈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首先要说,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仍然是作家们重要的思想武器;
罗兰主义,这是现实主义作家们的基本立场,他们以罗曼罗兰为榜样抨击不人道的社会现实、谴责社会对人的异化、痛斥统治者的残忍和法西斯的暴行,也同情认同无产阶级革命,但是因为秉持所谓博爱精神,深度有所欠缺,然而他们尝试从崭新和时代高度去分析问题,这就让现实主义文学里的人道痕迹沾染了革命倾向,比起19世纪被动的小人物,更多了些和罪恶势力斗争的“强者”。
*其次要说,真实性这一原则也被沿袭下来。
如上述所言,这些作家往往以巨大的热情或能量审视世界,历史主义地表现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同时即时性和政治指向也大大增强,反映现实的同时还寄托了改变现实的愿望。
*第三,内向/主观化。
20世纪欧美文学和美学共同的潮流就是向内心世界发掘,现实主义者们融合了自然主义写实法,又和象征主义意识流学习了诸如内心独白、梦幻描写、潜意识、多角度多层次、变态荒诞等手法,一改传统现实主义对外流的排斥。
*第四,淡化人物性格的典型性。
强调多重性格的描写,理想化和单一化的英雄人物淡出作品舞台。
总体局势,英法美保持良好势头,德语国家穷追猛干,东南北欧也涌现出诸多作家,拉丁美洲更是浮现了第一道曙光of现实主义。
20世纪英系现实主义
比起维多利亚时代的高雅温和,萧伯纳和劳伦斯的笔更加冷峻犀利。
——D·H·劳伦斯(1885-1930)
生平一览:矿工家庭出身——慈母暴父——和导师妻子私奔——浪迹天涯——逃避社会追逐理想——肺病去世
背景解析:他生活在19世纪~20世纪这一分水岭时期,认为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压抑歪曲了人的自然本性,尤其是性和性爱,祈求以两性关系在感情肉体上的双重融合来回归天性,来让工业化摧残的重现生机;
他的创作具有社会关系批判、文化意识批判和心理探索的多重要素,但是必须指出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两性关系上的调节根本无法对抗文明对人的异化。
在艺术上,劳伦斯是一个处在传统和现代交接点上的作家。他的小说对生活的描写,一方面真实地再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外部生活和物质形态,另一方面又关照人性、人的自然本能和精神状态。保留传统的情节和故事的基础上,出现了暗示和象征的现代特色。
譬如在《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当中,小树林象征自然,格拉比庄园象征工业社会,这种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明确的,又具有抽象模糊的意义,比如黑夜雪地彩虹,用自然物象和景色来暗示人们某种心灵隐秘。借此来沟通物我,表达人的心理在自然力启迪中产生的细微变化,从这一步上说具备传统文学不曾赋予的美学特征。
《虹》,其人小说的最高成就
高尔斯华绥曾经认为,在这本书中劳伦斯表现了卓越的天才但审美情趣“令人感到可憎”,当时这本书的发布引起了不少争论和官司,后来一度被封为禁书。
它以作者故乡诺丁汉矿区为背景,描写一家三代的恋爱婚姻故事,主角是第三代长女厄休拉,开篇以神话笔触描写了布兰文家族生活的自然风光和传统风俗,只见山谷草地、肥沃土壤,秀美风景,直到1840年竖起的矿井架子和汽笛火车打破了这里的宁静。
第一代汤姆是健壮勤劳朴实的农民,对异性的认识仅限于母亲河姐姐,19岁因为机缘巧合玩弄了一次公娼,却也因此厌恶两性关系,直到认识了一位黑色装束的波兰女子,他们在婚姻和性上是圆满的,但是因为观念相悖都没能打破精神和心灵上的陌生感,所以一辈子都是陌生人,可以说是成功但绝对不圆满的结局,最后汤姆溺水而死,象征说明在工业文明时代这样的婚姻难以维序;
第二代安娜和花边设计师威尔则不同,他们彼此拥有占有对方的强烈欲望,因此造成了无休止的冲突,二人在性生活上的快乐难以掩盖信仰、性格甚至支配权的争斗,在一次次生育之后,安娜成为了九个儿女的母亲,威尔则成为了强悍妻子的支配对象,对希望之虹的追求被儿女家庭的自足占据而消失殆尽;
第三代则是二代那对奇葩鸳鸯的女儿厄休拉,作者笔下的这个形象象征着现代人的诞生,但讽刺的是因为气叛逆精神遭遇的挫折也就更多,先后是少尉、女教师、回归的少尉,无一例外是对自然力量的渴求,这就让她和少尉的国家利益献身与女教师的异样爱恋无法得到真正的和谐,最后厄休拉因为军官去南美洲殖民地上任,两人在一种隐秘欲望的冲击下分道扬镳,厄休拉因此精神险些崩溃,大病一场。
和前两代不同的是,她曾经也沉迷肉欲,但最后还是没有向婚姻苟合,尽管听上去不现实,但她追求的正是灵与肉、生命与自然精神相互融合的性爱。在大病之后,她看到了“一弯淡淡的彩虹”,在那上边既是新生也是希望,这是她的祖辈们苦苦追求未曾得到的东西。
艺术上,毋庸置疑具有传统和现代的特征,采用19C现实主义的历时式方法,结构具有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稳定性,不过最重要的是采用了多重复合式叙事办法。
*首先,内视角强化和外视角集约,有限的外景和丰富的内心共同表达主题;
*大量的心理分析和心理意象注入传统“全知全能视角”
*在传统叙事包含一些非小说成分:切入诗歌意象+论文式大片分析,并且常常把二者融合起来,成为一种诗化的论说
额外补充——
月亮和马:在劳伦斯小说里常出现的意象,月亮象征女性的柔美和力量,马象征男性意志和生命力,举例来说劳伦斯在《关于无意识的随想》里解释过马的寓意,他把英姿勃勃奔腾强壮的马视为“具备强烈肉感的男性形象”的象征,比如在厄休拉和军官争吵之后……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是后期劳伦斯的重要小说之一,深化探讨了人和文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代表理性、文明的矿主和代表自然、原始的猎场看护人争夺康妮而展开的冲突,最后以女主角离开庄园进入小树林,隐喻文明人转化为自然人,自然战胜文明、生命战胜死亡,通过这种爱情故事的象征结构,阐明现代人自然生命的回归,挣脱意识理性和原有自我的束缚——按照作者所说,通过纯洁的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