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叫落苏、馒头叫玉柱,中国的食物有多美,听名字就知道了!


客官里边请,您看今儿吃点什么?你们店里都有什么?“今日有水引、无肠公子,还有新鲜刚运来的青门绿玉房。”

上面这段对话,如今看来像是接头暗号,但发生在古代,却很寻常。这是因为,古代菜品即便是最普通的馒头、面条,也有着别致的雅称。
那么,怎样才能像古人一样“优雅”的点菜呢?这里是一份点单速成教程,快来学习吧!

面条VS水引
面条,人类最为熟悉的食物之一,全球各地均有它的身影。面条,看似平凡、普通,却拥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早在中国古代,就有了较为详细的关于面条的记载,如《齐民要术》写道:

“细绢筛面,以成调肉〔月霍〕汁,持冷溲之。水引,按如著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揉搓令薄如韭叶,逐沸煮。”
水引亦称“水引面”。《初学记》卷二六引 晋 范汪《祠制》:“孟秋下雀瑞,孟冬祭下水引”。

馒头VS玉柱
唐以后,“馒头”也常被称作“玉柱”。王世贞撰、邹善长重订的《汇苑详注》,“玉柱,灌浆,皆馒头之别称也”,这玉柱在民间也是老百姓常常吃的馒头,是救命的粮食。

宋人所著的《燕翼诒谋录》中提到了“包子”一词:“宫中出包子以赐臣下,其中皆金珠也。”

至于包子品类,花样繁多,任君选择。《梦粱录》中记有灌浆馒头、薄皮春茧包子、虾肉包子、笋肉包儿、蟹肉包儿等。

蛋炒饭VS菩提玉斋
古往今来,蛋炒饭有过许多有趣的名字,“碎金饭”、“菩提玉斋”、“金裹银”、“黯然销魂饭”、“金玉满堂”等等。
其中,“菩提玉斋”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明初南华僧手扎。

相传某日一高官至礼佛,南华僧人提供斋饭,其中一项叫菩提玉斋,高官一试难忘,回京后念念不忘,让家中厨子制作。
碰巧厨子得病,由其弟子代工,弟子回忆起家中老母做的蛋炒饭的难忘的美味,高官一试之下就是这个味,后高官宴客必有蛋炒饭,名唤:菩提玉斋。

酥琼叶VS炸馒头
南宋诗人杨万里用“削成琼叶片,嚼作雪花声”来形容这种吃食。
“酥琼叶”,名字如此雅致,杨万里的诗也非常形象且富有诗意。
然而,正如杨万里的诗名揭示的那样,这酥琼叶其实就是炙蒸饼。

古人将面食统称为“饼”,就像汤饼,其实就是面条。而蒸饼,自然就是指馒头了。炙,就是烤的意思。
那么,炙蒸饼也就有了一个更为通俗的叫法——烤馒头片。
果然,古人的烂漫,我不懂<(_ _)>

白菜VS菘
白菜古时称为:菘。
最早的记载见于三国时期的《吴录》:“陆逊催人种豆、菘。”意思是:陆逊督促人们种豆、白菜。
有一年冬天,大雪飘飘,孟郊、卢仝来访,诗人韩愈把储藏的白菜细细切丝,加汤慢炖,满满一碗好像烩银丝,配上屋外新挖出的冬笋。

众人品菘尝笋,煮酒论诗,好不酣畅。
韩愈更是欣然写下了“晚菘细切肥牛肚,新笋初尝嫩马蹄”的佳句盛赞“菘、笋”之美味。

无肠公子vs 螃蟹
把螃蟹称无肠公子最早应是葛洪的手笔,乍一听古怪,仔细思索又觉得十分合理,或许这就是古代文人的冷幽默吧。
称无肠公子者,蟹也。——晋·葛洪《抱朴子·登涉》
唐代彦谦写《蟹》,也用上了“无肠公子”这个名号:
西风张翰苦思鲈,如斯丰味能知否?物之可爱尤可憎,尝闻取刺于青蝇。无肠公子固称美,弗使当道禁横行。


西瓜vs 青门绿玉房
西瓜称青门绿玉房,出自明代瞿佑的诗《红瓤瓜》:采得青门绿玉房,巧将猩血沁中央。

↑唐 三彩西瓜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青门绿玉,将西瓜的颜色形容得生动又诗意。

落苏vs 茄子
茄子古时也称落苏,现苏杭一带的方言中,依旧有这种叫法。
茄子一名落苏。吴人正谓之落苏。——《酉阳杂俎》
关于茄子为何得落苏之名,根据宋人王辟之的记载,是因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国君吴王之子跛足,有人拿与“瘸子”读音相近的“茄子”来恶意嘲笑他,后来杭人为避讳,便改称茄子为落苏。
莲藕vs 芙蕖
《尔雅·释草》:“荷,芙渠。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
莲藕也叫:菡萏、芙蕖。
萝卜vs芦菔
中国是萝卜的故乡,栽培食用历史悠久,早在《诗经》中就有关于萝卜的记载。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蔓菁》里说:“种菘、芦菔法,与芜菁同。”芦菔,就是萝卜。
明代诗人刘崧有:
菜根磊磊红萝卜,草子崭崭白蒺藜。
东蓟直通齐化外,南城更在顺承西。
古人用曼妙至极的
词语,命名食物。
食色性也,
美食入口,更入心。
岁岁朝朝中,与美相伴。
时间的注脚,在诗情画意中优游。
以温情看岁月,
岁月亦以柔情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