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影史考点 |十七年中国电影(1949-1966)九大考点

2022-12-25 22:54 作者:研必果艺术考研  | 我要投稿


图片

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前中国电影一段空前繁荣的时期,历时17年,被称为中国电影“十七年”。是新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一个时期。

一、特点

1、由于电影事业首次掌握在民众手中和国内政治变化等多种因素,经历了四起四落的四个阶段。分别是:1949-1951第一次发展。1956-1958第二次发展。1959-1960第三次发展。1961-1966第四次发展。

2、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和严格的计划经济模式,迥异民国时期,受苏联影响较大。由电影局统一进行题材规划,照顾到工、农、革命、历史、儿童等多个题材,拓展了新中国电影,保证了制作经费。但也带来一定限制和问题。

3、原有的私营电影厂合并,进行国有化改制,如文华、国泰并入上影。为电影计划经济体制提供了基础。

4、由毛提出电影要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主要拍摄工农兵电影,使工业、农业、战争及惊险题材成为当时主流。建立流动放映队普及电影,使中国电影接受群体改变。减少美片放映。

5、新中国团结少数民族的政策使得少数民族影片得到空前发展,出现了大量描写少数民族生活、爱情、追求的影片,17年涉及民族达18个之多,共47部。

6、随着中国戏曲片的大规模继承和革新,使得戏曲片成为这一时代的标志性片种。1951年第一部戏曲片《小姑贤》,最优秀的为《天仙配》。

7、喜剧片样式有了新发展,完成了由讽刺喜剧向歌颂喜剧以及轻喜剧的转变,讽刺喜剧《新》到歌颂喜剧《五》到轻喜剧《李双双》,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表现了对社会发展的肯定与认同。

8、名著改编片得到了巨大的成就,如《林家铺子》《祝福》等。

9、儿童片、动画片、木偶片受到重视,早年只有《迷》《三》《表》,在这一时期儿童片数量有上升,也出现了第一部木偶片和第一部动画片。

10、纪录片在这一时期得到极大发展,既1949有大型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解放》,也有短小的《新闻简报》,在宣传国家建设、普及科学知识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二、发展历程

(一)1949-1951 第一次发展期

1.特点

真实朴素,充满时代风格。是写人而不是写政策,创作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在纪录片的基础上发展故事片。

《中华女儿》:凌子风用纪录片的模式拍摄了故事片,原始森林实景拍摄,摄影师钱江在光影构图造型意识强。

《我这一辈子》:石挥用一个老巡警的视角去看50年的中国社会变迁。

《白毛女》:王滨水华歌剧改编片,既保留了歌剧的精华又使其成为真正的电影。

《钢铁战士》:成荫讲述了油田工人的故事,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南征北战》:汤晓丹成荫战争史诗片的先例,波澜壮阔人物众多。

《我们夫妻之间》《赵一曼》《新英雄儿女传》《翠岗红旗》《关连长》《姐姐妹妹站起来》《腐蚀》由于1951年5月对《武训传》的批判而进入低谷。

(二)1956-1958 第二次发展期

特点:大胆突破

1、向生活各个方面突破,题材多样。

革命战争题材:《董存瑞》《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五更寒》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题材:《神秘的伴侣》《情长谊深》《女篮五号》

少数民族题材:《哈森与加米拉》《边塞烽火》《芦笙恋歌》

历史人物传记:《李时珍》《宋景诗》

名著改编:《家》《祝福》

资本家生活:《不夜城》

讽刺喜剧:《新局长到来之前》

2、艺术上大胆突破,重新写人,挖掘人情人性。

英雄人物塑造《董存瑞》《平原游击队》

友谊《情长谊深》《女篮五号》

爱情《哈森与加米拉》《柳堡的故事》

3、风格样式种类多

喜剧:《新局长到来之前》《未完成的喜剧》《求爱记》《球场风波》《乘风破浪》

惊险样式:《神秘的伴侣》《国庆十点钟》《羊城暗哨》

由1957年钟惦棐《电影的锣鼓》一文引发反友斗争,1957年康生拔白旗而进入低潮。

1957-1958是低潮期,大跃进,拍摄了大量记录艺术片和舞台艺术片。

(三)1959-1960第三次发展期,50年代最高潮

特点:由于国庆十周年出现大献礼片,创作繁荣。

1、红色题材的革命历史革命战争题材数量多质量好《青春之歌》《聂耳》《万水千山》《回民支队》《战火中的青春》《风暴》,将时代精神融入革命创作当中。

2、现革命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老兵新传》《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影片基调明朗积极向上。

3、影片艺术质量普遍提高。

4、歌颂喜剧《今天我休息》,艺术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

5、名著改编片《林家铺子》标志着新中国电影艺术最高成就。

6、少数民族题材继续发展《五朵金花》

1959展开反右倾运动,三年自然灾害,进入第三次低潮。

(四)1961-1966 第四次发展

双百方针提出,创作百花齐放,但由于政治和自然灾害影响,数量不高60年40多部,除63年30多部外,一直到65年每年产量都不高只有20多部。

1、革命战争题材继续辉煌。《红旗谱》《小兵张嘎》《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红色娘子军《甲午风云》《独立大队》

2、现实生活题材各有特点,人物感情刻画更为深刻。《舞台姐妹》《枯木逢春》

3、喜剧片转向成熟。《李双双》《大李老李和小李》《今天我休息》

4、少数民族影片获得认可。《阿诗玛》《刘三姐》

5、整体上有电影语言探索的突破。如《小兵张嘎》的长镜头,《农奴》视觉化影像,郑君里的影像民族化。

6、崔嵬戏曲片。《杨》《穆》《野》,南派风格。

三、长影集体

由早期成立的东北电影制片厂与1949年改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而来,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1949)。主要创作人员有王滨、王炎、吕班、王家乙、郭维、苏里等。

1、擅长拍摄革命战争题材郭维《董存瑞》沙蒙《上甘岭》,克服了以往公式化和概念化的人物塑造方式,人物形象真实可信。

2、擅长拍军事惊险、反特惊险片苏里《平原游击队》林农《神秘的伴侣》,情节比较紧张。

3、擅长拍摄农村题材,王滨水华《白毛女》,洗练含蓄,反应了旧社会对人的欺凌。

4、擅长拍摄少数民族题材,《五朵金花》《边塞烽火》,既表现了少数民族的生活和追求,也展现了优美的少数民族地区优美风光。

5、喜剧片的创创作也有代表性,吕班的讽刺喜剧《新》《不》《未》讽刺了官僚主义作风和人民的一些道德问题。王炎的《求爱记》《三年早知道》也讽刺了城市青年和农民。王炎的《战火中的青春》将战争片和喜剧的因素融合在了一起,很注重造型美术道具的真实。


图片

四、北影集体

北京电影制片厂,主要拍摄名著、优秀话剧改编片。《早》《林》《祝》也摄制了一批优秀戏曲片。其中主要创作力量为北影四大帅“水华、成荫、崔嵬、凌子风”以及北影二谢“谢铁骊、谢添”。其创作群体特点为:叙事严谨。节奏平稳、表现细腻、人物刻画准确。在戏曲片上以舞台表演为主,尊重演员表演的“北派”特征 。

五、北影四大帅

(一)水华

严谨细腻、淡雅深邃,擅长名著改编。《林家铺子》《白毛女》《烈火中永生》

《林家铺子》刻画了处于中间阶层的林老板的复杂的性格,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多中景全景,极少特写。因为不想落出刻意强调的痕迹。影片没有刻意设计的的戏剧化矛盾冲突,而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缓缓推进展示林家铺子的惨淡经营。

(二)成荫

朴实自然、纪实性强、史诗式强,擅长革命战争和历史性题材。《钢铁战士》《南征北战》《上海姑娘》。

《南征北战》是我国第一部富于史诗特点的战争片,场面壮阔气势恢宏的展现了解放军与国民党之间战争。

1、多用大量部队和群众,演员深入部队体验,走访相关人物,使表演具有真实感。

2、战争场面多用全景和横移,造成了高视点、全景式的描写效果。

3、用平行镜头表现两军的进展,让人身临其境,营造了紧张的气氛,把影片推向高潮。

4、用现实的手法刻画了国民党军官,人物真实可信。

《上海姑娘》受苏联的银幕上描写普通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响,用散文化的风格刻画了普通人的生活。

《钢铁战士》可刻画了一批油田工人的生动鲜明的形象。

(三)崔嵬

粗犷奔放、浓郁炽烈 《青春之歌》《小兵张嘎》,也擅长戏曲片拍摄。

《青春之歌》写了30年代学生林道静放抗封建婚姻不自由,加入学生运动成为学生领袖故事。

1、多用林道静的主观镜头,原则是“一切让林道静看到,一切让林道静听到”。

2、多插入林道静的特写镜头来表达她的感知收与转变。

3、大的群众场面真实生动有时代激情。

4、善于表现人物之间复杂关系和心理活动,透着细腻的情感。

《小兵张嘎》刻画了嘎子这样一位稚气十足又性格鲜明透着一股子“嘎”劲的小英雄。是60年代初期中国电影艺术成熟标志。

1、用了很多细节情节设计刻画了嘎子儿童心理如对枪的喜爱保护。

2、用嘎子的儿童视角表现成人世界。

3、充分利用对白洋淀的环境描写展现真实性。

4、为达到明快汇总带刚劲,鲜明坚实浑厚淳朴的感觉,影片影调明暗对比强、层次丰富、清新锐利。处理人物用明暗对比,处理外景也用明暗对比增加层次感。

5、长镜头的运用最为成功。如老钟叔逃跑长镜头将紧张气氛与环境结合,嘎子找奶奶长镜头突出了悲愤的氛围又展现了环境。

崔嵬的戏曲片也有很大成就《杨门女将》(1960)《野猪林》(1962)《穆桂英大战洪州》(1963),其中《杨》被夏衍称为最成功的戏曲片。

图片

(四)凌子风

明快奔放,擅长革命历史题材。《红旗谱》(1960)《中华女儿》(1949)《红旗谱》讲述了农民和地主斗争最后走向革命道路的故事。

1、影调浓墨重彩,色彩构图饱满,适合表现革命时期的历史气氛和时代特点。

2、对人物的刻画生动鲜明,多用近景和特写。

3、以堤坝等外景展现抒情平缓的场面的同时表达人物内心的万千思绪。

4、画面构图加入细节,比如纺车得的影子、油灯等,增加了环境真实感,使画面丰富具有动感。

5、大型的群众场面拍得富有激情,多用俯拍加以镜头运动来展现群众的抗争群情激奋。

6、运用了具有北方特色的唢呐、高胡配乐,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7、利用了环境音响如演戏的梆子声来接戏,自然地将情节发展、人物心理与环境结合起来了。

六、二谢、金山

(一)谢铁骊《早春二月》(1963)

1、擅长细腻的人物心理刻画和优美的江南水乡风光的描写。

2、把影片分成若干段落,用人物心理将段落链接起来。

3、第一次在新中国电影电影中刻画了小资产阶级分子形象。

(二)谢添

演员转导演,出演了《林家铺子》导演《洪湖赤卫队》《锦上添花》。

《洪胡赤卫队》里面的插曲《洪湖水浪打浪》成为经典唱段。

《锦上添花》(1962)是一部充满了乡土气息和淳朴民风的喜剧片。

(三)金山

《风暴》(1959)表现了京汉铁路大罢工的事件,也出演其中角色,体现了他对外来艺术规律与传统民族艺术的吸收融合。

《十三陵水库畅想曲》(1958)用浪漫主义手法表现了对10年后生活的畅想,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

七、上影集体

上影于1949年11月再上海成立,1950年出品第一部影片《农家乐》。创作主体主要来自战时国统区的电影人如汤晓丹、郑君里、史东山、沈浮、桑弧、佐临、吴永刚,他们都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在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转型,同时也有新导演如谢晋、鲁韧的加入。在戏曲片拍摄上注重对其进行电影化改造,更生活化的“南派”特征。

(一)老导演

汤晓丹《南征北战》

郑君里《宋景诗》(1954)《我们夫妻之间》(1951)《林则徐》(1959)《聂耳》(19590《枯木逢春》(1961)

史东山《新儿女英雄传》(1951)

沈浮《李时珍》(1956)《老兵新传》(1959)

桑弧《梁山伯与祝英台》(1954)《天仙配》(1955)《祝福》

张俊祥《翠岗红旗》(1951)《白求恩大夫》(1964)

佐临《为了和平》《布谷鸟又叫了》

吴永刚《哈森与加米拉》。

(二)新导演

谢晋《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1961)《大李老李和小李》(1962)《舞台姐妹》(1965)鲁韧《今天我休息》(1959)《李双双》(1962)

八、八一集体

1951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筹备的军事教育制片厂,1952年8月1日成立解放军电影制片厂,1956年改名为八一电影制片厂。1952年出品第一部影片《河川进攻》。多为反应革命历史、革命战争题材故事片。主要成员为王苹、李俊、严寄洲。

(一)王苹

擅长革命题材,人物刻画生动,电影语言自然清新、刚柔并济、细腻优美。《河川进攻。《柳堡的故事》《永不消逝的电波》《东方红》前者表达了青年男女的爱情雨革命事业的冲突。后者表现了地下党员的工作,与在斗争中保护妻儿,能很好的的革命题材中处理感情戏。

(二)李俊

富于探索,影片凝重、深沉、简练、含蓄《回民支队》《农奴》《分水岭》

《农奴》

1、有一种雕塑风格,分量重、线条分明,苍劲有力。

2、明暗对比强烈,不仅是人物具有造型雕塑感,还用两种影调对比农奴的家和地主的家,烘托了剧情。

3、多用俯拍镜头,使画面构图沉重、压抑。

4、强调电影化叙事,通过蒙太奇的组接达到含蓄简练的效果。

5、使用了特技摄影,表现了主人公在巨大佛像手心为其塑金身,表现了藏民无法脱离的苦海,极具震撼力。

(三)严寄洲

风格流畅自然,善于深入挖掘人物性格《野火春风斗古城古城》《地雷战》《地道战》。


影史考点 |十七年中国电影(1949-1966)九大考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