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通史之梁武帝治国(第三十五集)学习记录

2022-12-11 15:42 作者:风从心  | 我要投稿

上一集《门阀政治》讲的主要是西晋末年,司马睿及一些北方世家大族南渡避乱,建立东晋及形成东晋特有的政治形态-门阀政治的过程。司马睿南渡初到江南时得不到南方世族的认可,依靠一同而来的王导等北方世家大族的支持拥护才得以树立威信。北方世家大族采取与南方世族联姻,让渡部分官位等措施,缓解了南方世族的对立情绪并得以不断融合。正是依靠南北世家大族的支持,尤其是王导筹划,司马睿才得以称帝,建立东晋。东晋建立之初就皇权势弱,政治主要由门阀士族主宰。初期是王与马共天下,之后由桓温、谢安等主宰,司马氏一直难有做为。门阀政治成为东晋朝代政治形态的特色。东晋从公元317年建立,到公元420年覆亡,享国114年。

南朝萧梁享国56年,佞佛的梁武帝执政48年

东晋之后,历史进入到南北朝时期,南朝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其中梁也称为萧梁,起止为公元502至557年,都城是建康(今南京)。

萧梁时期的同泰寺位列四百八十寺之首,寺里曾生活有数千名僧人。萧梁时期的一天,寺院里来了一个看起来身份高贵的人,来此一不为游玩,二不为烧香拜佛,而是舍身为奴,他就是梁武帝。统治萧梁长达四十八年的梁武帝萧衍一生之中,曾四次舍身同泰寺,每次都是大臣用重金把他赎回去,四次下来,一共花费掉四亿钱。那么这位屡次舍身寺院的梁武帝是靠什么统治萧梁如此之久的呢?

萧衍深谋远虑,备好战略物资

起兵灭南齐,建萧梁称梁武帝

公元499年春天,南齐雍州治所襄阳城外,一夜春雨润无声,无数新笋破土而出。当地农民像往年一样,在山上挖竹笋,却见到与新笋一同冒出来的还有一群士兵,他们看起来训练有素,不像是冲着农民的竹笋而来,这让农民提着的心安了下来,但疑问随之产生,没听说要打仗,这些士兵是要干什么呢?其实,这些士兵本身的疑问也并不比农民少,他们只知道奉命来砍伐竹子,至于砍竹子做什么用,他们也一概不知。一同被砍伐的还有山上的树木,这些木头被士兵扛下山打成捆后,奉命扔进幽深的湖里,士兵们扔下去的是一捆一捆的木头,激起来的却是心中一波又一波的疑惑。湖水渐渐恢复了平静,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这正是下命令的人所期望的,下命令的人就是当时雍州刺史萧衍,也就是后来的梁武帝。

而此时的南齐都城建康,却不是平静如水。前一年刚刚即位的南齐皇帝萧宝卷,听信小人谗言,诛杀了他父亲在位时的很多功臣,其中就有萧衍的哥哥,致使南齐政权人心惶惶,动荡不安。虽然雍州(东晋南北朝时,将雍州侨置襄阳,因此这里的雍州指的是襄阳。雍州本身在现今甘肃武威市)距离建康十分遥远(约800公里,襄阳与建康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但作为前任功臣,萧衍也感到了阵阵杀气。雍州的治所襄阳,地理位置非常的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萧宝卷早想让自己的亲信取代萧衍。而重兵在握的萧衍,当然不想束手就擒,但也不想先挑起事端,采取以静制动。双方的暗自较量,就像平静的水面下涌动的暗流,寻找喷发的突破口。果然没过多久,耐不在性子的萧宝卷便派人突袭雍州。

沉寂在湖底的谜底终于要浮出水面了,而这关乎着萧衍此举的成败。萧衍发动了反攻,他命令士兵把沉入湖底一年多的木头捞出来,召集事先安排好的几千名工匠夜以继日地劳作,很快就建造好了3000艘战船。3000艘战船连同新招募的一万多名士兵和一千多匹战马组成了一支讨伐萧宝卷的大军,在萧衍的带领下,一路东进,直捣建康。浩浩荡荡的萧衍大军很快就攻陷了建康,建康城内的台城以外全部落入萧衍之手。战争的经过说明萧衍的深谋远虑,当初的伐竹沉木是远见卓识的措施。

公元502年,齐帝萧宝融禅让帝位给萧衍,萧衍在群臣固请并献出天意文书后,最终接受禅让,当上了皇帝,改国号为梁,萧衍是为梁武帝,南朝宋、齐、梁、陈中的萧梁时代开始了。

长期的战乱,致使民众忠孝观念淡漠

梁武帝初登帝位,需要凝聚民心巩固政权

梁武帝的皇位还没有坐稳,一场危机就不期而遇。一天深夜,一群几百人组成的运柴队伍,在得到允许后,进入到台城皇宫,谁知,运柴只是他们的幌子,想把皇宫付之一炬,才是他们的真实目的。一片火光之中,这群人抽出私藏的大量兵器,闯入卫军府,直奔梁武帝而来,好在京城的军队及时赶来解围,叛乱才得以平息。

古往今来,在政权频繁交替和朝代变换中,很多人没有了忠的观念,对政权更迭表现得麻木甚至借机推波助澜。东汉末年至萧梁期间,中国相继出现了数十个政权,而且这些政权之间的变迭很多都是通过篡位得以实现,很少有合法继承的。刀光剑影中,君臣与父子兄弟之间的礼数被戳得千疮百孔,导致儒家忠孝观念支离破碎。在南朝萧梁之前的南宋、南齐时期,宗室内部为了争权夺利,展开的互相残杀,也让孝悌的观念在皇族中摇摇欲坠,南朝宋齐一共延续八十二年,而死于宗室互相残杀的就多达 64人。

自东晋以来的战乱,导致民众的忠义观及社会应该崇尚基本品行等都遭到了破坏,在频繁的践踏过程中,忠孝的观念淡漠了。梁武帝初登帝位时,面临着民众及社会的价值观混乱的突出问题。

梁武帝发扬佛教,稳定民心,凝聚民众

梁武帝登台之初,整个社会处在忠孝观念淡漠的思想混乱之中,时局的动乱和儒家思想的衰落使百姓逐渐向佛教靠拢。自东晋以后,社会崇佛风气日渐兴盛。据史书记载,东晋有僧尼两万多人,南朝的宋、齐两代达到三万多人,而到了梁代则一下了翻了两倍多,人数猛增到八万多人。

与南朝相对应的北朝,北方地区的佛教当时已经非常兴盛。北朝经过太武帝(北魏的第三位皇帝拓跋焘,鲜卑族,公元408-452年)灭佛以后,接近梁武帝朝代的时候,北朝正处在北魏后期,正是北方佛教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当时南北朝的争夺,就是争正统,争天下。北方那么崇尚佛教,宣扬佛教的光明和对人间的救赎,对于很多信众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如果南朝对佛教朝进行打压,那不是把人口都赶到北方去了吗?因此,梁武帝除了本身就信佛外,利用佛教来凝聚民众也是目的。诸多因素决定,梁武帝要大力发扬佛教。

梁武帝广建寺庙,借佛兴儒,以儒治国

制定五礼礼制,编撰在家受菩萨戒

即位不久,深谋远虑的梁武帝就下令,修建了很多寺庙,其中有两座格外引人注目。这两座寺庙的出名不是因为它们的华丽,而是因为它们是梁武帝以自己父母的名义建立的。大爱敬寺建造得非常华丽,宛若天宫一样,从中院到大门就有七里之远,两旁是36院,里面供养着一千多名僧人。而大智度寺也是殿堂宏伟宽敞,有一座七层宝塔,房屋和走廊相接,中间不时点给花果,有500尼姑,不时讲诵。这两座寺院建成后,梁武帝为父母举行了盛大法事,每月初一、十五,还要亲自蔡拜。梁武帝这样的孝行,不仅感动了身边的大臣,也震撼了全国百姓。

为父母建寺庙,只是梁武帝为儒家思想披上了佛教外衣,之后他走进了当时的佛教重地--栖霞精舍,领悟佛教真谛,并且于即位后的第三年四月初八,也就是释迦牟尼的诞辰之日,在佛前颁布了一道诏令:愿使未来世中,童男出家,广弘经教,化度含识(感化引渡所有的人,含识就是众生),同共成佛;并号召公郷、百官、侯王、宗室信佛。这等于说将佛教定为国教了,但是梁武帝心中有数,他并不是让萧梁变成佛国,他借此重振儒学的大业已经拉开了大幕。

这一年的春天,掠过湖面的春风吹进建康城,给寒门子弟们带来了一则温暖的消息。梁武帝要在建康设立主要招收寒门子弟的五经馆,并且免除他们的生活费,考试及格就给官做,这条消息吹开了寒门子弟深锁许久的眉头,不几日,每个馆就各招收到数百名学生。五经馆,是梁武帝按儒家五经设置的学校,由当时最著名的五位儒家学者分别负责,教授学生学习儒家经典。随后推广儒家教育的学校,在各州郡遍地开花。

梁武帝以儒治国,借佛教撬开了儒家的一些观念,但要想真正兴起、推广、发扬儒学,还是要靠儒教、儒学本身的建设。紧接着梁武帝又把学校开到自己身边,下诏成立国子学,让皇太子、宗室、王侯学习儒家经典。授课的老师中,时不时还出现梁武帝的身影,而学校辅助教材中的孔子正言、五经讲疏等儒学著作,也署着梁武帝的大名。

梁武帝以儒治国,绕不开对古代礼仪制度的传承。在之前,礼是修为,比较强调修身、个人修养,礼仪制度偏重于对民众的教化,没有把礼与国家制度完全融合起来。汉末以来,礼与国家政治的关系,逐渐强化,原来的礼仪制度和一些国家大礼一起被重新归类,一种新的五行体系,正在酝酿和走向成熟。

梁武帝从朝代更迭、权力纷争中,深切感受到礼的重要性,他要重新确立礼的权威。于是建国不久便下诏,建立一个强大的制礼班子,制定一部能够以为永准的礼制,要求之高前所未有,并且由梁武帝亲自领导。

萧梁时期制定的五礼之学,主要是为这五种礼做仪注,就是把具体的礼和生活中需要用到的一具体仪式、一些规则联系起来并具体化。

制礼工作并非一帆风顺,但再大的艰难也阻止不了梁武帝制礼的决心。在他的带领下,制礼班子从礼仪典籍中查找,从礼学专家处咨询,从百姓生活中取证,最终用时十一年,制定了一套多达 1176卷、8019条的五礼体系。它包括了吉、凶、军、宾、嘉等五种礼仪,基本上涵盖了国家、社会和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至此,五礼制度终于成熟起来。

简单地说,吉礼主要是祭祀方面的礼仪;凶礼主要是丧葬方面的礼仪;宾礼是大家在各种场合见面的时所遵行的一些礼仪;嘉礼是婚姻、喜庆方面的礼仪;军礼是军队中的一些礼仪。

梁武帝在对儒家礼仪制度进行规范的同时,也对佛教的戒律进行了规范。制礼的班子组建几年后,规范佛教礼仪的班子也建立起来,这个班子被后世研究者称为建康教团,由高僧、佛学专家和一些官员组成,他们的任务是编撰在家受菩萨戒。

梁武帝身体力行,勤政、在家受菩萨戒、虔诚祭孔

菩萨戒的核心内容是历史上常常讲的三聚净戒,包括一是一定要遵守戒律,二是要做善事,三是要为了众生。

在梁武帝看来,编撰在家受菩萨戒和编撰五礼制度一样重要,它们都与国家治理息息相关,五礼制度规范的是人的社会行为,而在家受菩萨戒规范的是人的心灵。梁武帝强调菩萨戒理念,就是要大家都去守戒,做善事,做利于众生的事情。同时,他也非常重视和推崇儒家的孝道、中庸思想。

梁武帝领导编撰在家受菩萨戒,而且身体力行,切切实实按照戒律行事和生活。他很勤政,不论冬夏春秋,总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甚至在冬天把手都冻裂了,还依然勤于政务。他很节俭,平时穿布衣,一顶帽子戴了三年,盖的棉被两年才换一次。他吃素食,并且每天只吃一顿。他的这些行为深深感染着身边的大臣。

现今,在中国汉地僧人的饮食中看不到荤腥,这个独特的现象就源自一千五百多年前的梁武帝所倡导的吃素理念。当年他为了修养心性,曾撰写断酒肉文,下诏所有佛教徒断绝酒肉,并召集一千名僧人宣唱此文。正是在他不断地推动下,逐渐演变成汉地僧人吃素的独特传统,并且一直延续至今,还演化出当今流行在社会各阶层中的素食文化。

梁武帝以身行戒,进一步加速了在家受菩萨戒的编撰进程。历时七年之后,建康教团完成了编撰工作。在当年的四月初八也就是释迦牟尼诞辰日这一天,梁武帝又亲受菩萨戒,法名冠达,并且大赦天下,全国同贺菩萨戒弟子皇帝的诞生。自此,梁武帝有了另外一个称呼,皇帝菩萨。

梁武帝推广菩萨戒,就是要让社会各阶层遵守佛教的戒律,不做恶事,做善事,这对社会稳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当时的佛学家萧琛就评论说,梁武帝此旨妙测机神,发挥礼教,实足使净法增光,儒门敬业,物悟缘觉,民思孝道。正在佛、儒的不断融合中,儒家思想随着佛教的发扬光大慢慢播撒进百姓的心中,周礼也由此得到了传承,孔子重又被奉上高高的祭圬。

帝王祭孔始于汉高祖刘邦,之后的汉代帝王一直遵循,但是随着汉末乱局的开始,忠孝观念日益淡漠,祭孔也不再被严格遵循。到萧梁时,梁武帝以儒治国,又把祭孔推到最前面。每年举行祭孔仪式时,站在最前面的都是梁武帝;每年国子学开学举行的祭孔典礼中,也都能见到梁武帝虔诚的身影。

萧梁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达摩祖师闻名而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对于文化,梁武帝也有着同样的虔诚,在自己醉心琴棋书画的同时,也培育出了一个文质彬彬的萧梁朝代,诞生了像昭明文选、玉台新咏、文心雕龙、诗品等光耀千古的作品,这是自两汉之后难得的文化奇观。因此,梁朝被称颁为在阴雨连绵的南北朝时期,犹如乍晴的朗朗天空。

据史书记载,南朝陈初时有户六十万,而它的前代萧梁在版图以及繁荣程度都比陈朝大得多,以此估计,萧梁人口当在一百万户左右。人口的昌盛,带来的是经济的繁荣,尤以秦淮河最为瞩目,它的光芒就像今天秦淮河的夜景那样璀璨。据记载,当时仅秦淮河北岸就有大小市场一百多个,连接两岸的浮桥在成为往来两岸通商必经之路的同时,也造就了秦淮河的盛名。而建康之外的吴郡、会稽也发展成为繁华的大城市,整个三吴地区皆是一片盛景(三吴地区是指吴郡、吴兴郡和会稽郡,也泛指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域)。

建康的盛景让很多国家都仰慕梁朝的繁华,纷纷派人前事朝贡。史载,当时向梁朝进贡方物的国家多达29个。这一盛况,在梁武帝的儿子萧绎所画的《职贡图》里被真实地再现出来。源源不断来到萧梁的还有很多外国僧侣,其中就有来自南天竺的菩提达摩。当年菩提达摩漂洋过海来到建康,和梁武帝有过一席交谈,后来成为了中国禅宗的创始人。外国僧侣来到萧梁不断交流,也促使了佛教的空前兴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诗人杜牧《江南春》中的两句诗,让人们对南朝佛教的盛况有了真切的感受。不过据资料统计,单单梁武帝统治的南梁,就建有佛寺2846所,仅京城建康一地,佛寺就超过五百多所,其中最大的寺庙是梁武帝于公元527年在皇宫旁边为自己建造的同泰寺。

据南朝寺考记载,同泰寺有一座9层的宝塔,大殿6所,小殿及堂10余所,东西有般若台各3层,大佛阁7层;璇玑殿外,积石为山;盖天仪激水,随滴而转;所铸十方金像、十方银像,都极为壮丽。同泰寺建成后,梁武帝在此举行了盛大的典礼,让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梁武帝会在此舍身寺庙。

舍身寺庙却政局安稳,佛儒教化成效显著

忏悔救赎,弘扬佛法,皇帝菩萨永称颂

僧人是出家人,舍身并不是出家,是把自己捐献给寺庙,为寺院做一些杂役类的服务。梁武帝舍身同泰寺后,住的是破屋烂床,干的是粗活累活,但他毫无怨言。为什么梁武帝放着好好的皇帝不当,非要舍身寺庙呢?

梁武帝晚年的佞佛有很多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对家族人的不满。梁武帝的兄弟以及子女中,都出现了一些令他痛心疾首的不守伦理道德的事情。据载:梁武帝的长女萧玉姚与梁武帝的弟弟萧宏之间有不伦之恋;梁武帝的儿子萧综被怀疑不是亲生,在北伐时打开城门为北魏做内应,并要杀掉梁武帝;梁武帝的妻妾争风吃醋,因妒生恨引得宫廷杀戮,等等。在治理国家方面,梁武帝无疑是成功的,但在家事上屡受打击。为了江山永固,梁武帝倡导忠义,能让臣子誓死效忠,但却无法让家人团结;他重视孝行,反对宫廷杀戮,却偏偏被一次次地卷入。这样的反差让一向足智多谋的梁武帝,感到从未有过的束手无策,他想不出所以然,觉得也许是自己的修行不够,所以便来到寺院舍身为奴,忏悔自己的罪过。

梁武帝舍身寺庙是在晚年,他已经成为一个佞佛的皇帝了。六十五岁的梁武帝有了舍身的念头后,就把大量精力都放在了佛教上,并且在他的余生中,四次舍身到同泰寺,但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到寺庙散几天心是可以的,但时间长了,国家终将会乱。于是,每次在大臣的苦苦相劝无果后,都用重金把他赎回来,四次下来,光赎他的钱,就多达四亿钱。在梁武帝舍身期间,并没有出现大臣篡权和部下叛乱的事情,可见梁武帝以佛儒治国取得的成效显著

即便在寺庙里,梁武帝在干活和念经之余,有时还迫不得已地处理一些奏章,因此出现了在寺庙批奏章的奇特场景,而他也真正成了皇帝菩萨,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梁武帝最后一次被赎回来的当天晚上,同泰寺被大火焚毁,他再也去不了想去的地方了。后来的朝代,不断在同泰寺基础上重建寺庙。几经变迁后,成了今天南京的鸡鸣寺。寺庙的样貌虽然变了,但是梁武帝的故事依然在流传着。

佛教耗费了大量资源,统一愿景缺乏足够实力支撑

侯景之乱加速萧梁衰落,菩萨皇帝坐化圆满

在梁武帝第四次舍身寺庙期间,他接受了落难的北方魏人侯景的投靠,却节外生枝地演变为历史上著名的侯景之乱。

侯景,羯族人,原为北魏边镇上的一名军吏,骁勇善战。魏末北方大乱,侯景追随尔朱荣逐鹿中原,以功擢为定州刺史。尔朱荣在内乱中被杀后,侯景又投奔高欢。侯景驭军严整,然把攻掠所得财宝,皆班赐将士。高欢依仗他对抗西魏若己之半体,使他拥兵10万,专制河南达十四年之久。公元547年高欢卒,其子高澄嗣位。侯景与高澄的关系不太好,不愿应高澄之召赴邺,高澄遣大将慕容绍宗率军讨侯景。于是侯景分别向西魏和南梁称臣求救。

西魏丞相宇文泰听取行台左丞王悦的意见,认为侯景不可信。于是西魏一面征召侯景入朝,一面令诸将深为之防,并分布诸军,占据侯景的7州、12镇。侯景在这时的唯一收获是通过他的倾心接纳,西魏将领任约率千余人归附了他。

梁武帝素有一统天下之志,曾在天监四年(505年)十月大举北伐。又自普通二年(521年)至大同二年(536年)期间乘北魏内部动乱,屡屡遣诸军向北进兵,攻城略地,招降纳叛。所以当侯景带着军队与河南境土要求归属时,梁武帝觉得机会难得就很高兴地予以接纳。萧梁朝廷中并非没有人对侯景表示怀疑,以尚书仆射谢举为首的官员们皆认为不应该接纳侯景。但梁武帝因为在侯景求降之前,平时不怎么做梦的他正好做了一个中原牧守皆以其地来降的梦,由是排斥众议,封侯景为河南王,都督河南南北诸军事,使侯景有了立足之地。但梁武帝的如意算盘最后成了自酿自饮的苦酒。

公元547年,当魏人侯景在东西魏都不受欢迎之后,投奔敬重已久的梁武帝时,梁武帝一直未完成的统一北方的夙愿又被重新点燃了。然而,一片佛光之下的萧梁早已今昔非比,老百姓大量地进入佛门使社会生产力受到极大削弱,国力日渐萎缩。佛教的兴盛带来的问题就是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统一南北的激情,显然模糊了梁武帝对当时形势的认识,贸然决定和东魏交战的后果就是大败而归,并且侄子萧渊明还落入东魏人手里。之后东魏以归还萧渊明为条件,要求梁武帝赶走侯景。东魏的这个要求,既想达到赶走侯景的目的,又想借南梁之手消灭侯景,亦或是借侯景之手削弱南梁。

南梁的大臣们和侯景多次阻止,但是亲情泛滥的梁武帝竟然答应了东魏的要求。无奈之下,侯景起兵又反叛,很快攻进建康,包围了台城。这时的梁武帝和当年被自己围困的萧宝卷何其相似,然而幸运的是梁武帝的人头没有被部下割掉献出去。相反,之前曾反对梁武帝做错误决定的一些大臣,在面对侯景大军的时候,却举族殉忠,成为他以儒治国取得成功的最好注脚,这让身陷困境的梁武帝在痛心之余也感到些许的慰藉。当侯景攻陷皇城见到梁武帝时,见到的不是一个可怜的梁武帝,而是威严有加,神圣有余的梁武帝。作为叛军的侯景,似乎意识到这是对梁武帝倡导忠义的亵渎,于是按照梁武帝制定的礼仪,行了君臣之礼,侯景的这一拜无非想用来掩盖自己乱臣贼子的本质。

侯景没有像前朝大臣那样弑君篡位,而是将这位八十多岁的皇帝软禁在自己的宫殿里。梁武帝失去了自己的打造多年的江山,属于他自己的领地只剩下软禁他的宫殿。然而,在他手里获得新生的儒家思想却没有随失去的江山远去,而是为后人所接受,并随之发扬光大。

历史是一面镜子,梁武帝曾用这面镜子,汲取前朝的教训,取得治国的成就。时间把梁武帝推向历史深处,他也成了一面镜子,生动地反映着政权之所以兴,之所以亡。千古身后事,自有人评说,这些身后事,梁武帝无从知道,也不想知道,他只知道自己此前还是成功的,现在终于可以安心修行了。以前,他舍身同泰寺,为的是不受打扰地修行,但却不时被大臣打扰,现在他想去的同泰寺没了,然而却在皇宫里走入他向往的地方。

公元549年五月初二这一天,两个月未进食的梁武帝坐化在宫殿里,享年八十六岁。

萧梁从公元502至公元557年,存在了56年,是南朝的第三个朝代,梁武帝萧衍在位48年。梁武帝之后的子孙被控制成为傀儡。公元557年,陈霸先自立为帝,建立了南陈,接续了萧梁。


中国通史之梁武帝治国(第三十五集)学习记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