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机心
(又到了每日DDL拷问时间了~)
我想谴责手机的发明,然而这种事情我们做过很多次了,每次的结局都是同流合污而已,想了很久,也是灵感突发,想起了《庄子》的一段话,贴在这里凑凑字数。
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卬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
如果我把这段话再翻译翻译就可以凑更多字数了,虽然很下作,但为确保我的意思表达清楚,总还是得稍微说一说的。内容很简单,孔子的学生子贡劝一老人改进技术,用机械来灌溉,被老人反讽。
有时候真的是我们读书太少,不知道很多东西古人早就考虑到了——“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庄子这句话拿到今天主题来讲真是恰到好处。这是一个关系论,使用的工具、载体、介质等会通过其运作方式改变事物的存在形式,继而通过外在事物的改变影响使用者的心理环境,我想这个翻译应该够了吧。
作为手机来说,它是一个神奇的工具,或者说是一个万能的平台,当手机将网络功能与通话功能整合,当传统PC的运作通过各种精密元件微缩到一台手机上那一刻,手机变成了真正属于21世纪的工具。唯独手机,让人类进入了完全依赖它的时代,改变了整体的生活模式,真正让所有使用它的人类拥有了一颗“机心”。
“机心”改变了什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机事”呢?
首先是破碎的信息,既往所有的纸质信息因为数字媒体的出现,以其低廉性、开放性、便捷性等等性质征服了大多数人。然而也正是这个便捷性,使所有信息都为了提高自己的被适应速度而变得更快,最终它们变得更短。关于这点,当初我还在从事纸媒相关工作时,同事们也都讨论过纸媒与数字媒体的角逐,但当时的我无论如何都没想到最终数字媒体以一己之力直接重新定义了信息的标准——碎片至上。随着碎片信息的普遍适应,这个世界都成了碎片,既往的断章取义、耸人听闻,如今都成了信息行业的“基操”,包括此时我用的这个缩写。
其次是通讯,你很难在今天的时代去回想曾经依靠几毛钱的短信,甚至更远的邮寄时代,讯息需要多长时间去传达。广义上讲,通讯也是信息的一种形式,这里之所以要把通讯从信息中摘出来,是因为通讯可能碎片化的程度不是那么明显,但突出了另一个特征——快。认识并和一个人交流需要多少分钟?过去需要各种程序的介入,包括中间介绍人、场地、氛围、契机、话题、观察等等,现在这些过程都由手机包揽,我们只需要用各种文字和emoji来表达自己,至于区别在哪里,想必熟练使用社交软件的各位比我清楚多了吧。比如现在,我不用任何杂志社或者报社的介入,就能向B站上任何一个人表达我的想法,完全不需要指定我的受众。当然,因为我的长篇大论违反了碎片化原则,所以看完的人注定很少,也因为我的标题的不显眼,注定没有多少人愿意点进来。
我想这甚至可以编一本书,把因为手机变了的事物、环境等等都写出来——只是,我此时也不过是个怀有“机心”的人,依靠当下的“手机”来做这种每日打卡的“机事”而已,我做的这些并没有任何价值,除了为B站的服务器多增加了那么一点点的运算量,为审核员多增加了那么一丢丢工作量(没准还是非人工审核),除此之外,这些毫无意义。所以手机只是网络的便捷载体,它的意义仅仅是在扩大虚拟信息世界的容量,将更多的人囊括进来,这就是网络的本质,需要不断传递的信息,需要不断运行的流量。只要一切还在流动,网络就有其存在的意义,于人的区别,只是在于它传递的信息是否一成不变,但经验告诉我们,有些方法曾经有用,意味着它总能在新的对象上屡试不爽。
你问哪里的来的经验?那你猜猜,庄子是怎么说出的这段“机心”呢?